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42054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儿童的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谈一些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一、 营造“探究”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小学生探究学习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

2、效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走近学生。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能教一教我吗?”“你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等等。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或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 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

3、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我笑着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想不到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妈妈一定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对,是妈妈生病了!”“不可能,是妈妈去世了!”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

4、的世界。”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 二、 唤醒“探究”需要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可以这样激疑 :1、从课题处启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

5、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同学,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2、从关键词上激疑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抓住“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生深入自读课文,

6、朝鲜大娘对自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 3、在重点句中导疑。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4、从看似平常处生疑。 教学进行到一定环节,教师要掌握时机,及时发现学生的“愤”、“悱”状态,展现训练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7、爸爸会打她的”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时,学生受到了启发,随即发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到妈妈呢?”这一问挑起了新的争论点,许多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终于出现了“卖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妈妈,是因为她妈妈嫌她家穷跟别人跑了”的课堂创造性判断。教学中由情感所推动的“参与”活动导致了奇迹般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 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

8、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 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来。第二、 合作探究。 学生的

9、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合作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教学纸奶奶的生日,可以这样设计 “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 师:在纸奶奶的那么多的子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生:防锈纸生:可食用纸师:同学们,那我们就把自己喜欢的那种纸美美地

10、读一读。(学生大声朗读)师:接下来,请喜欢同一种纸的同学自由调换位置,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那你们就是防锈纸学习小组了,那你们就是可食用纸学习小组了(学生在笑声中积极地开始了探究活动)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 四、 体验“探究”乐趣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11、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角式扮演,入境体验。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

12、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3、动手操作,实验明理。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乌鸦喝水第二节时,首先是激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

13、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问题争鸣,深化认识。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