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2104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二三章写作基础知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文写作,杨颖,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与现代职业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与自主学习 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与规律,第一章 学习应用文写作从能力培养开始,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与现代职业,一 作用 有利于我们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 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 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准备 二 定义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为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的实用性文章。 三 历史沿革 1 使用情况 自从有了文字,就产生了应用文。 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期甲骨文书。 主要记录:祭祀、战争、农事、狩猎、天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组成:完

2、整的甲骨文由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结构和句式较固定。 例如:乙巳卜贞(前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命辞)?十一月(验辞)。 (2)周朝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以应用文为主体的散文总集尚书。 有六种体式:典、谟、训、诰、誓、命,(3)秦朝 书 (4)汉代 制、诰、策、诫、奏、章、表、仪 (5)魏晋南北朝 移 (6)唐宋 露布、咨报 (7)明清 勘合、照会 (8)民国 临时政府公文程式 (9)当今 应用文一是种类多,二是更受重视,三是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 2 历代优秀议论文 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报任安书、贾谊论积贮疏、诸葛亮出师表、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海瑞治安疏、林泽寻谕各国商人呈缴烟

3、土稿等。 3 名称来源 最早出现:宋 张侃拙轩集跋陈后山再任教官谢启:“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 清 刘熙载正式提出应用问题的名称。见艺概文概“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 应用之文。 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四 应用文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使用主体分: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2)按使用领域分:行政文书、财经文书、教育文书、科技文书、司法文书等。 (3)按表达方式分:说明类文书和叙事类文书。 (4)按作用特征分:指挥性文书、报请性文书、知照性文书、调研性文书、 计划性文书、法规性文书、记录性文书等。 我们按性质和功能将其分为四大类: (1)法定公文:行政

4、公文、党的公文、人大公文、军队公文 (2)日常文书:书信、日记、启示等 (3)事务公文: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 (4)行业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外交文书、新闻文书、 科技文书、海关文书、教育文书。,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与自主学习,一 要求的技能 1 学习理论,钻研业务 2 掌握写作规律,锻炼思维能力 3勤于笔耕,多写多练 二 写作者的修养 1 科学的理论修养 2 求实的作风修养 3 广博的知识修养 4 出色的能力修养:综合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精炼的文字能力,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一 特点 1 内容的真实性 2对象的明确性 3 文体的实用性 4 使用的广泛性

5、5 格式的规范性 6 效用的时限性 7 语言的平时性 二 作用 1 宣传 2 指导 3 交际 4 凭证 三 写作规律 1物 感 思 文 2 模仿 借鉴 创新,第二章 学习应用文写作 跨越障碍,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的表达障碍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的文体障碍 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的语言障碍 第四节 应用文写作的技巧障碍 第五节 应用文写作的过程及要素,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的表达障碍,一 例文分析 二 病文修改 三 表达障碍 1 事实要素含糊不全 2 事实表述切入点不佳 3 不能凸显作者意图 4 主题多义 5 表述违法 6 内容有损集体 四 出现原因 1 对事件和材料把握不够 2 对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了

6、解不够 3 写作者的理论知识积累不够 五 分析病文,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的文体障碍,一 分析范文 二 阅读并修改病文 三 文体障碍 1 没有把握文体的要求 2 没有把握好文体之间的区别 3 没有理清写作目的 4 没有进行创新,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的语言障碍,一 范文分析 二 病文修改 三 语言障碍 1 没有把握好实用文体写作和文学类写作的语言特点 2 没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3 语体类型含混不能准确使用不同文体的语言,第四节 应用文写作的技巧障碍,一 范文阅读和分析 二 病文修改 三 技巧障碍 1 叙事详略失当,主题不明确 2 思维固定 3 结构处理不当,没有专业差异 4 针对性不强 5 句式缺少变化

7、,第五节 应用文写作的过程及要素,一 范文阅读和分析 二 病文修改 三 写作过程 包括准备、构思、起草、修改等主要步骤。 1 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和物质材料准备 2 构思:确立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编写提纲 3 起草 4 修改: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四 写作要素 基本要素有: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文风。 1 主旨 要求一文一事,体现一个基本思想。 2 材料 是表现主旨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要求:切题,真实,典型,新颖。,3 结构 要求合理、有序、完整、严密。 (1)结构的内容 法定格式和非法定格式 基本思路与结构模式 问题理由对策 开头与结尾 常见的开头和结尾的方式作为重点去理解和

8、记忆 层次与段落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过渡和照应 (2) 结构的基本类型 总分式 并列式 递进式 条款式 一段式,4 语言 要言之有理(有主旨)、言之有物(有材料)、言之有序(结构)、言之有文(语言) 语言的要求:准确、简洁、平时、规范、使用固定用语 一些固定用语应该作为重点去理解和记忆,比如人称方面、领叙词、追叙词等。 5 表达 通常用叙述、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除了通信报道、广告语、演讲稿中,其他的应用文较少用到。 6 文风 注意防止:假话连篇、大肆哄炒、空洞冗长。,第三章 学习应用文写作 掌握写作的技能,第一节 表达的技能 第二节 写作手法的技能,第一节 表

9、达的技能,一 阅读范文,思考问题 二 表达的技能体现 (一)规范性 应用文表达的规范性由三个环节构成: 结构模式的规定性、 语言的约定俗成专用性、 特定的行文遵从性。 (二)效用性 主题的单纯 叙事的简约 条理的逻辑性 语言的简介性 (三)客观性 要求充分占有材料,然后有所取舍,选择切合的表达角度,将事实准确再现,(四)倾向性 表达的仿真化、主观化 1 把握好事件叙述的先后次序 2 事实表述过程中的意蕴体现,应利用语句结构空间加大主题的厚度 3 情感性的平时语言 4 恰当的议论说明,第二节 写作手法的技能,一 阅读范文,感受应用公文的特色 二 写作手法 (一) 主题预期性 把握好:政策的指向、

10、情感隐露的指向、预期目的的指向、叙事的指向 1 政策的导向的指向 由于政策导向广泛 所以能够指向文章主题内容的要明确点明,易对主题产生副作用的可在文中隐示 通过例文来明确要点 2 情感隐露的指向 情感含蓄、隐含的显现, 3 叙事的指向 包括指向受文群体,指叙事时面向应用文的直接受体和受体有关的读者。 指向发问者的地位,叙事时应显现发文者得身份、地位、素质等综合内容, 使读者产生信任感。 指向事实要义,指在简约叙事的同事,将事实的本质揭示出来。 4 预期目的的指向 通过对事实的原委、背景叙述,把文章主题中隐含的预期目的显现出来。 通过分析范文来揭示其特点。 (二)专业性 这主要表现在写作时内容、

11、形式、用语的技能上。 1 内容的专业性 主要表现为:材料选取要注意范围 行文要科学:表述精细、理论说明严密、行文标准 具有行业的前沿知识 接下来:分析范文来体会内容的专业性, 2 形式的专业性 指的是文体格式的程式化。主题展开的几种类型,做了解即可。 3 用语的专业性 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习惯用语方面,这些特殊用语需要特别的理解和记忆, 并且要区分使用的场合。在以后的写作中,需要用到的程式化的用语很多都包括在里边。,(三)构思的创新性 1 构思的角度新 包括三个方面:问题、观点提出的角度新,思维定位的角度新,把握材料的角度新。 接下里通过分析范文,来总结特点。 2 表达手法新 表现为:用少量的

12、形象化的语言 用消极的修辞(讲解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区别,以利于学生掌握) 可以灵活穿插数字、图表、符号 结构上可以适当的创新,避免全盘模仿。,(四)样式的多样性 1 外观有审美性:结构完整、行文庄重、叙事理趣、用语简洁 解读例文,把握要点 2 风格的互渗 即在应用文写作时适当增加一些其他文体的风格,具体的做法,例如: 用语的软硬结合 修辞技巧的准确使用 表达内容同环境相协调(这些内同同具体的例子想结合,进行形象化的解说) 3 布局的差异 要解决好应用文的开头与结尾、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详与略等问题。 通常用到的方法: 正反比照法 从一到多法 逻辑归类法(这些通过分析具体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理解) 4 鲜活的语言 重在语言以平实为本的创新。具体做法: 可以多用有力度的、节奏感强的语言,流畅的、易理解的语言,清新的、活泼的语言。 (举出实例,进行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