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741184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页)(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 究 动 态第4期(总第4期)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10月8日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刘晗曹诗图阚如良内容提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其间,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已经涉及到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合作的途径、合作的动力、合作的机制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也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 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几条旅游线路之一

2、,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但是,三峡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庆、湖北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对于三峡旅游的分而治之,严重损害了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三峡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新的整合;第三,三峡旅游业的发展还涉及三峡库区移民稳定、库区经济发展、库区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实现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面临更多的困难。 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就是鄂西、渝东地区的合作。本课题以鄂西、渝东地区旅游合作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观的空间维视角,全面分析了三峡旅游合作的现状,指出合作存在的障碍,围绕“区域

3、旅游一体化”目标体系,以三峡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行业管理、旅游联合营销、旅游企业联合经营、旅游合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对策,并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内部机制创新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建立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的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 峡 大 学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刘晗曹诗图阚如良长江三峡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位列中国风景名胜四十佳之首,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但是长期以来,三峡旅游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三峡地跨两个行政区,湖北、重庆两省市对于三峡旅游分而治之,两地对于三峡旅

4、游的管理体制一直未能理顺,鄂、渝两地的三峡之争严重损害了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目前,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峡旅游面临新的整合;重要的是,三峡旅游业的发展还涉及三峡库区移民稳定、库区经济发展、库区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因此,三峡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能否对三峡区域旅游进行有效整合已经成为制约三峡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一)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1、三峡旅游资源的连续性 长江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峡谷型景观,以其壮丽秀美的峡谷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

5、游品牌,既存在自然的连续性,又存在人文的连续性,鄂西、渝东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巨大潜力。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鄂西、渝东地势上同处我国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向长江始入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同属于一个地理单元,存在着旅游资源的自然连续性。从自然景观分布看,鄂西、渝东均具有名川峡谷多、名山奇峰多、岩溶奇观多等特点1;长江三峡黄金水道以及三峡库区的形成密切了鄂西、渝东关系,三峡区域连点成线呈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域;鄂西、渝东在旅游资源上存在“边界共生”关系,需要协调开发2。 从人文地理上看,鄂西、渝东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风情浓郁的特点,许多人文景观在文化内涵上具有连续性。该区是

6、世界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有从“巫山猿”到“长阳人”,从大溪文化到中堡岛古文化等考古文化。这里还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巴渝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融区。鄂西与渝东在民族构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风格等地域文化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2、共塑三峡旅游整体形象 从旅游心理学角度分析,旅游主体对目的地的选择有强烈的心理趋向性。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张,注意力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信息,而不是分散的产品信息3。旅游形象设计使旅游地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

7、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长江三峡作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品牌,既面临国际旅游地的竞争,也面临蓬勃兴起的国内旅游地的竞争。以往,由于行政区划和部门利益的分割,造成三峡游长期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对外宣传口径、口号不一致。公众心目中对三峡游目的地的形象及旅游核心资源模糊不清,这是制约三峡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树立统一的、鲜明的三峡旅游品牌、形象对未来三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共同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业的职能突出表现在产品化的组织过程中,旅游产业化发展要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区域合作来赢得更大市场,形成区域“大旅游”。旅游业构成上的复杂性表明

8、旅游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极大的发挥它对多种相关产业的组织功能和联动效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类产业纷纷要求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如饭店业的联号经营就具有明显的财政优势、促销优势、采购优势、预订优势。不仅同类企业间有必要加强合作,旅游业内不同的企业间开展区域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景区与旅行社的合作就有利于互通信息,及时更新旅游景点、线路;旅行社与交通部门的合作,有利于向游人提供正确的、便捷的旅游线路,这种产业化发展的合作趋势必然要求旅游企业加强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互通信息、开放市场,以旅游观光业、娱乐业为核心,将相关产业

9、做大做强,促进区域“大旅游”的发展。 三峡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旅游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业的拉动效应、乘数效应以及与其它产业的互动效应未能很好产生,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4。究其原因,旅游核心产业与相关产业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链。这一方面与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应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三峡各地资源优势进行资金、物力、人才资源的整合,互通有无,共同赢得市场,做大“三峡游”,追求三峡旅游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三峡旅游的特殊性 1、资源的公共性、开放性 三峡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船观赏的峡谷型景观。三峡航道就是重要的旅游通道,是构成旅游资

10、源的物质基础。但这条水道却在管理权上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由于中央和地方的部门分割,以及地方上不同行政区的分割,使得长江航道存在着管理的多重性、复杂性。三峡游船在管理上,要接受多个不同部门的管理,这被称为“九龙治水”的航运体制:三峡坝区上下59km范围内,有交通部、三峡海事局、长江宜昌海事局、宜昌夷陵区海事局、秭归县海事局。大家都来管,导致“三峡坝区”锚地管理混乱。目前,对库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存在“条块分割”,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环境保护总局、长江水利委、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等单位都对三峡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一定职能。 三峡地跨鄂、渝两省市,重庆拥有瞿塘峡、巫峡的一部分,湖北拥有巫峡的一部

11、分、西陵峡,两地分割对自己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有开发权、管理权,进而造成了三峡旅游开发、管理的行政分割。统一的风景名胜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本身就有违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的相关规定。鄂、渝两地对三峡的有形物质资源分而治之,而对三峡品牌这一无形的资源都想占为己有,都以“三峡”作为自己最大的旅游品牌,互相竞争,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5。 2、行政分割性 三峡区域地跨鄂渝两省市,由于旅游区和行政区的不一致,加之区域缺乏鄂渝两省之间的统筹协调,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该区域的旅游业管理体制从未理顺过。由于体制不顺,鄂渝两省市至今也无法对三峡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建立一个既有效率又有权威的行业管理体制及管

12、理机构。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管理失控。有的景点属于多方管理,责权不明,也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三峡旅游国际竞争力不足6。 三峡旅游的大起大落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前些年,随着三峡工程的进程,在几次大江截流的1992年、1997年、2002年,三峡旅游的接待量几次达到峰值,各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投诉高居不下,而在1998年、2003年等年份,三峡游又跌入低谷。这种大起大落的结果与鄂、渝两地争相宣传“告别三峡游”的大肆炒作不无关系。这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严重损害了三峡旅游的形象1,误导了广大旅游者,对旅游业来说无异“饮鸩止渴”。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鄂、渝对

13、三峡的分而治之,相互竞争造成的局面。 行政分割造成了资源开发上的各自为政,造成两地景点开发呈现散、小、弱、差的局面,还有很多同类型的景区重复建设,浪费资金、人力资源。在旅游质量监督和行业管理方面,两地只能对本区域旅游企业、人员有管理权,这给三峡旅游市场规范、质量监督、旅游投诉等问题处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很多地方限制外地车辆、外地导游人员的进入,使三峡旅游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阻碍了旅游产业化的进程。另外,由于旅行社、游船、景区在跨区域信息传递上渠道不通,造成景点线路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旅行社,导致游客得不到最新的、正确的游览信息,从而造成提供的产品与承诺的不符或线路的临时

14、变动,这些都是三峡游质量不高和旅游投诉多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行政分割给三峡旅游的宣传营销、产品开发、行业管理等都造成严重的后果,阻碍了三峡旅游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联手开创三峡区域旅游新格局。 3、三峡旅游格局的动态性 三峡工程的建设,2003年截流蓄水,2009年整个工程竣工。它将从旅游资源、交通、旅游线路、旅游形象等方面对三峡旅游造成全方位的影响,引起了三峡旅游空间格局的变化。 三峡工程建设引起了旅游资源的变化。2009年三峡库区水位上升到175m,三峡景观的雄奇险峻特色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库区各类文化遗址、文物古迹、828处被淹,其中150余处为定级保护的文

15、物古迹。对此,国家和地方采取迁移、重建等方式予以保护。同时,水位的抬高使库区形成1150km2水面,一系列新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环线会应运而生,三峡不再局限于高山峡谷景观。如,神农架、神农溪、三峡大坝形成一个“大三角”,秭归兴山巴东“小三角”,巫峡巫山奉节“金三角”,随之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也将形成7。这些新的线路会把以往可达性差的景点串连起来,如奉节、天坑地缝,巫峡巫文化,恩施土苗风情等。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土 如果您不是在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3722, 加入 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成可编辑的doc或ppt格式 由于水位的升高,使得三峡支流可达性大大增强,这样就将三峡南北向腹地的众多景点联结起来,形成网络状旅游格局。变以往三峡“一线游”为“一片游”,使游客游览的景点更多、更丰富,相应地,由于“高峡平湖”景观的形成,未来的三峡旅游品种更加丰富,是集观光、休闲、科考、探险、康体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三峡游的功能将会更加完善。 同时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西部大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