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0978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4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默写过关(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因表达载体的的组成: 、 、 、 、复制原点。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即: 、 、 、 ;其中核心步骤是 ,不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是 。,1,2,3,5,6,9,8,10,7,4,1、基因表达载体的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复制原点。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即: 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核心步骤是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其中不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理化性质,内环境 稳态机 制意义,组成,本质:盐溶液,调节

2、机制:,重要意义:,(约占2/3),1,2,3,4,5,6 7 8,9,10,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理化性质,内环境 稳态机 制意义,组成,本质:盐溶液,调节机制:,重要意义:,(约占2/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内环境),组织液,血 浆,淋 巴,渗透压: 温 度: 酸碱度:,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约为770kPa,37左右,7.357.45,1、人体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 、 。,1,2,2、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体液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3,3、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4,4、生理学家把 通过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

3、态叫做稳态。,5,6,5、目前普遍认为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9,6、实验设计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等。,8,10,7,1、人体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 、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2、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体液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3,3、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内环境,4、生理学家把 通过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叫做稳态。,正常机体,调节作用,5、目前普遍认为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对照原则,6、实验设计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单一变量原则,相对稳定,1、调查人类的遗传病时最好

4、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 遗传病进行调查,进行发病率调查时,样本的选择还需注意意 , 。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是 。,2、tRNA的作用是 。 基因通过 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性状。,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 。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特点是: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1,2,3,4,5,6,7,8,9,10,1、调查人类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的 遗传病进行调查,进行发病率调查时,样本的选择还需注意 , 。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是 。,2、tRNA的作用是 。 基因通过 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性状。,3、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 。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特点是: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基因,随机取样,调查的群体足够大,禁止近亲结婚,识别并携带特定氨基酸进入核糖体,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双向传导,单向传递,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静息电位刺激 电位差 兴奋传导,3、某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 由 ,膜内由 .这个负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2、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 受到刺激后,受刺激部位膜电位变为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1,2,3,4,5,6,7,8

6、,9,10,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特点: 传导,6、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6、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特点: 传导,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静息电位刺激 电位差 兴奋传导,3、某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 由 ,膜内由 .这个负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2、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 受到刺激后,受刺激部位膜电位变为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反射弧,内负外正,内正外负,“正”“负”,“负”“正”,动作电位,局

7、部电流,双向,电信号,1、tRNA的作用是 。 基因通过 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性状。,2,3,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4,3、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5,4、突触由 、 和 构成。,7,8,6,5、请画出最常见的两种突触类型简图,1、tRNA的作用是 。 基因通过 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蛋白质的结构,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内环境,4、突触由 、 和 构成。,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8、,突触前膜,5、请画出最常见的两种突触类型简图,1、神经递质由 合成,储存 在 内,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神经递质就由 释放,作用 于 上的 ,使下一个 神经元 。,2、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 的,原因 是 。,3、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憋尿”,说明 。,4、长期记忆可能与 有关。,2,3,1,4,5,7,6,8,9,10,1、神经递质由 合成,储存 在 内,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神经递质就由 释放,作用 于 上的 ,使下一个 神经元 。,2、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 的,原因 是 。,3、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憋尿”,说明 。,4、长期记忆可能与 有关。,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高尔基体,

9、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单向,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激素调节是指由 分泌的 进行的调节。,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 和 。,3、下丘脑中既有 中枢、 中枢 和 中枢,又能分泌 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水平衡,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内分泌功能,4、垂体能分泌 ,促进 合成, 促进生长,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 分泌腺的活动,2,3,1,4,5,7,6,8,9,10,2、激素调节是指由 分泌的 进行的调节。,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 和 。,3、

10、下丘脑中既有 中枢、 中枢和 中枢,又能分泌 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水平衡,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内分泌功能,4、垂体能分泌 ,促进 合成, 促进生长,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 分泌腺的活动,促胰液素,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激素调节,化学物质,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抗利尿,生长激素,蛋白质,1、血糖的来源有: 、 、 。,2、血糖的去路有: 、 、 。,3、胰岛素降低血糖的途径有: 促进 , 抑制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4、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途径有: 促进 , 促进 。,2,3,1,4,5,7,6,8,9,10,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

11、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的转化。,2、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类物质。,3、胰岛素降低血糖的途径有: 促进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抑制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4、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途径有: 促进 肝糖原的分解 为葡萄糖, 促进 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1、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是指 、 、 等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 和 的调节,具体情况是由 分泌 激素作用于 ,它再分泌 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当相应激素分泌量过多时,这些激素会反过来抑 制 和 的分泌作用,这种调

12、节方式叫 。,2,3,1,4,5,7,6,8,9,10,11,12,1、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是指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 和 垂体的调节,具体情况是由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 激素作用于垂体,它再分泌 促激素 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当相应激素分泌量过多时,这些激素会反过来抑制 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这种调节方式叫 反馈调节。,1、血糖调节主要由胰岛B细胞分泌 的 和胰岛A细胞分泌 的 的 作用来完成的。同时,血糖调节也受 相关区域的调控。,2、人进食后血糖升高, 分泌量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葡萄糖,同时抑制 的分解和 的转化,从而使血糖降低 ;当血糖降低后, 的分泌量增加,促进 的分解和 的转化。,1,2,3,4,5,6,9,8,10,7,11,1、血糖调节主要由胰岛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