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40250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 - 5 婴儿(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1、掌握婴儿大脑和动作发展的特点 2、掌握言语获得理论及婴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3、掌握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4、掌握婴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 习 要 求,一、婴儿的生理发育(p132-137) (自学) 大脑功能 正常发展指标 体重 身高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二、婴儿的动作发展(p137-143) 躯体动作 手的协调,Zelazo&Kolb(1972)对刚出生两周的婴儿进行行走训练,训练持续6周,即到婴儿出生后的第八周。24名婴儿被分成3组:第一组称为积极练习组,婴儿每天接受4次行走练习,每次历时3分钟,由成人扶着腋下,脚底接触平面;第二组称为消极被动组

2、,婴儿要么躺在小床上,要么坐在婴儿椅上,要么坐在父母膝上,轻轻伸屈他们的双腿和双臂;第三组是控制组,婴儿没有得到任何训练。训练计划结束时对所有婴儿被试进行测试,并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进行追踪,记录他们学会行走的时间。结果发现,积极练习组的婴儿平均在10-12个月学会行走,比常模年龄提前了2-4个月。可见,在新生婴儿的踏步反射尚未消失时进行行走训练,似乎有助于行走动作的形成与发展。,小资料,手的抓取和抓握 4-6个月的婴儿出现了自主的尺骨抓握,表现为婴儿的手指对着手掌闭合 约1岁时,钳形抓握,表现为婴儿使用拇指和食指进行抓握 绘画 涂鸦 初期的表征形式 现实性绘画,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头尾

3、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部到下部动作; 3、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意义? (P142-143) 思考:爬行在婴儿的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第二节 婴儿的认知发展,如何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视觉偏爱法 习惯化、去习惯化法(p149),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p144-146) (一)从感觉方面已经收获了哪些能力?,(二)知觉(p146) 形状知觉 深度知觉,二、思维的发生发展(p150-151) 皮亚杰认为,婴儿期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对皮亚杰理论提出挑战 心理表征的存在 8个月的婴儿即使在超过1分钟的延迟之后,

4、能回忆隐藏物的位置。,延迟模仿出生后6周就出现 给6个月与9个月的婴儿呈现一个“活动”木板,上面拴着12个新颖的物体。一名成人示范6个物体的活动。一天后进行测验时,两个年龄的婴儿都个个有可能产生他们看到过的动作,而不是与没示范过的物体相联系的动作。,问题解决 给婴儿3个类似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要他们克服一个障碍,抓住一条绳索,并且拉动它来获得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在第一个问题中,父母演示解决方法,并鼓励婴儿模仿。在另外的问题上,婴儿都更容易获得玩具,意味着这些10-12个月的婴儿已经形成一种灵活的动作心理表征,以获取拿不到的物体。,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2个月:类似“唉”、“唔”、“衣”、“妈”的

5、音 5个月:“be-be-be”、“bu- bu- bu”、“ma-ma-ma” 10个月大的婴儿一边手指着一块积木发出“啊?啊?啊?” 14个月的婴儿:“爸爸,爸爸”,一只手指着门,一只手去拉爸爸的衣角。要出门去玩。 18个月:“阿姨好”、“妈妈鞋鞋”、“妈妈辩辩梳” 24个月:“外公穿鞋鞋。”、“爸爸拿球球。” 30个月:“大哥哥大姐姐手牵手去锻炼。”,举例,一、言语的发生(p152-160) 最早的发音是什么?有没有分化?如何检验?,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语音的发生 1、反射性发音 2、呀呀学语 (二)对语言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 2、语词理解,(一)语音的发生 1、反射性发声

6、 2、呀呀学语 4-8个月常发出连续的音节,与成人交往中出现学习交际“规则”的雏形 ; 9-12个月的婴儿不同的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语言交际功能开始扩展,谢尔曼实验,(二)对语言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 实验:利用视觉线索来帮助语言知觉 2、语词理解 给婴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平行亲子阅读 发音游戏(0-3个月) 指认物体游戏(4-8个月),二、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p153-155) 儿童如何获得语言?,1、强化说斯金纳(Skinner) 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完成的。 强调强化的作用。,2、模仿说阿尔波特(Allopont)首先提出 儿童的语

7、言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 选择性模仿: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1975)提出。,上述两种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语音和语义的发展,模仿和强化在早期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在解释语法规则的获得上存在困难。 有人发现,母亲对子女的言语的肯定或否定评价是根据其言语的真实性(或语义)为依据的,而不是以其句法规则为依据的。 例:孩子:“him cow.” 母亲“Thats right.” 孩子:“There is a dog.” 母亲:“No silly, thats a cow.”,3、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他认为决定儿童能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

8、传的语言能力。,(1)新生儿明显对语音敏感,更偏好人类的嗓音。 (2)不管全世界儿童的语言结构有怎样的文化差异,他们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到达一定的语言发展阶段。 (3)语言中心在大脑左半球,如果这个语言区域受到损害,就会导致失语症。 (4)儿童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言语这种极其复杂的交流系统。 (5)只有人类才有复杂的语言系统。经多年训练的猿虽然可以学会简单的手语和其他符号代码,但是即使它做到最好,也只能达到2岁到2.5岁的人类儿童的水平。,证据:,思辨性 对LAD的运作没有做出说明 否定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低估了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的作用。,问 题?,4、相互作用论 语言发展

9、是身体成熟、认知发展、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该观点强调,语言技能的获得有赖于很多其他技能的获得并与之有关,如知觉、认知、动机、社会能力及情绪能力。先天因素塑造了语言发展的总体框架,儿童的语言环境和他们使用语言的特定方式决定了语言发展的进程。,三、言语的发展 (一)单词句(1-1.5岁) 单个字或单音重复 一词多义 以音代物 以词代句 (二)双词句(1.5-2岁) (三)完整句的发展(2-3岁),第四节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一、早期情绪的发生发展(p169-174) 自学,讥,惊,乐,哀,怒,喜,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二、婴儿气质(p161-168),1、气质的九个维度 (1)活动水平

10、: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的等过程中的身体活动数量,主要以活跃时期和不活跃时期的比率为指标。 (2)节律性:吃、喝、睡、醒、大小便等生理活动的规律性。 (3)注意分散程度:外界无关的刺激对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的干扰程度。 (4)接近或回避:对新情境、新刺激、陌生人等是主动接近还是退缩。,(5)适应性:对新环境、新刺激、新情景或环境常规改变的适应能力,能否适应和适应快慢。 (6)注意的广度和坚持性:集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范围和分心对活动的影响程度。 (7)反应强度:对外界做出反应的能量。 (8)反应阈限:引起可辩明反应所需刺激的最低限度。 (9)心境质量:积极、愉快情绪与消极、不愉快情绪相比较的量

11、。,2、气质类型 (1)易养型:吃、喝、睡、大小便有规律,易适应新环境,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反应适度。易受成人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很长时间去能够新的活动和安排,对环境改变难以适应。情绪不好,在游戏中总是不愉快。 (3)迟缓型:活动水平很低,反应弱,情绪消极或不愉快,但不象困难型那样大哭大闹,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的适应缓慢。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会对新刺激慢慢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

12、起来。,三、依恋(attachment)(p174-177) 1、什么是依恋?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一般是母亲)之间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Bowlby的研究,2、依恋的意义,3、依恋的发展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为什么婴儿会对母亲产生依恋?,精神分析理论“你喂养我所以我爱你” 行为主义“利益带来爱” 习性学理论“也许我天生就惹人爱”,4、关于依恋的理论,安斯沃斯的研究方法 陌生情境技术,5、 婴儿依恋的类型,母亲回来,生人离开,母亲、婴儿进入房间,生人加入母亲、婴儿中,母亲离

13、开,母亲回来,生人离开,母亲再次离开,生人回来,A型: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不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并不表示反抗,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母亲回来,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非高兴,有时也会欢迎,但很短暂就离开了。又称“无依恋婴儿”。,类型,B型:安全型依恋 母亲在场,能安逸地玩,偶尔看母亲,与母亲交谈,对母亲微笑;母亲离开,操作会受影响,婴儿明显表现苦恼、不安,想找母亲,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与母亲接触,且容易抚慰,平静。,C型:焦虑反抗型依恋 当母亲要离开则非常警惕,离开时表现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其态度矛盾,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同时反抗与母亲接触,母亲亲近

14、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D型:混乱型 A、B、C三种依恋行为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1)母亲的养育特征 (2)婴儿自身的特征,6、影响依恋特征的因素,安全型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表情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回避型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表现消极。 焦虑反抗型的母亲常错误地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 混乱型的母亲常虐待儿童,对儿童的看护不规律,母亲对儿童情感矛盾,常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强烈的回避行为,因而致使儿童的情感混乱和矛盾,同时,这些母亲往往是低收入阶层,有抑郁倾向。,(2)婴儿的气质 易养型

15、往往被归为安全型; 难养型往往被归为反抗型; 缓慢启动型回避型 (3)母亲的个人生活经历(内在工作模式) (4)文化特点,日后如何发展?,7、依恋与日后的发展,依恋,同伴交往,心理健康,社会认知,.,接受 合作,敏感 易接近,四、自我意识(p180-183) 1、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来 2、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 3、使用名字称呼自己。 4、2-3岁时。使用“我”。,从乳儿期到婴儿期,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 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教育:(1)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加强肌肉练习,促进动作发展,同时也要增强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以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2)3岁以前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多给孩子言语刺激,鼓励孩子说话。(3)培养孩子有规律、有条理的生活习惯。(4)鼓励、培养独立性与自主精神,满足孩子独立从事活动、探索世界的需要和愿望,不过多干涉。但同时也应注意,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能迁就。,本章小结,婴儿心理学 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拓展阅读,1、爬行对婴儿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2、3岁儿童已获得哪些认知能力,请列出清单。 3、如何看待儿童的“粘人”现象? 4、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2、3岁儿童的“不听话”?,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