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设计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0088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振器设计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减振器设计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减振器设计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减振器设计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减振器设计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减振器设计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振器设计概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减振器设计,专业班级:车辆023 学生姓名:钟涛 指导老师:薛念文 职称:教授,减振器的分类,1.摇臂式减振器 2.筒式减振器 (1)被动式减振器 双筒式、单筒充气式、单筒非充气式。 (2)可调式减振器 机械控制式、电子控制式、电流变和磁流变液体减振器,减振器设计参数依据,车型参数:整车质量1500kg 装载质量500kg 轴距2300mm 质心到前轴距离1100mm 轮距1500mm 质心高度550mm,减振器设计要求: 1.活塞有效行程不小于190mm 2.活塞最大压缩时全长不大于310mm 3.复原阻力1000-2800N 4.压缩阻力不大于1000N,方案的确定,单筒充气式液力减振器与

2、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的制造工艺相对比较成熟。,两种方案比较,单筒充气式液力减振器与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工作缸筒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冷却效果好; 2.在缸筒外径相同的前提下,可采用大直径活塞,活塞面积可增大将近一倍,从而降低工作油压; 3.在充气压力作用下,油液不会乳化,保证了小振幅高频振动时的减振效果; 4.由于浮动活塞将油、气隔开,因而减振器的布置与安装方向可以不受限制。,缺点在于: 1.为保证气体密封,要求制造精度高; 2.成本高; 3.轴向尺寸相对较大;(不采用此方案的主要原因) 4.由于气体压力作用,活塞杆上大约承受190N250N的推出力,当工作温度为100时,这一值

3、会高达450N,,载荷的确定,根据质心和后轴对前轴力矩平衡有:(1500500)11002300m 得:m957.5kg960kg 由簧下质量mx150kg,有:msmmx 得簧上质量:ms(960-150)/2405kg,设计计算,1. 筒式减振器工作缸直径D的确定 2. 减振器的外特性模拟计算 3. 减振器行程匹配与校核,减振器的性能,F=V 式中:F减振器阻力; 减振器阻尼系数; V减振器工作速度。,减振器阻尼系数的确定,式中:n双横臂悬架的下臂长; a减振器在下横臂上的连接点到下横臂在车身上的铰接点之间的距离; 减振器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最大卸荷力Fs的确定,式中:Vx卸荷速度;

4、 A车身振幅; 悬架振动固有频率。,Fs伸张行程的最大卸荷力,筒式减振器工作缸直径D的确定,式中:p工作缸最大允许压力; 连杆直径与缸筒直径之比。,其他参数的选取,根据QC/T 491-1999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选取工作缸直径D为30mm,贮液筒最大外径45mm,防尘罩最大外径56mm,活塞有效行程为190mm,活塞最大压缩时全长为310mm。,阀体选用,通液阀、复原阀采用图4a所示的结构 补偿阀、压缩阀采用图4b所示的结构,减振器的数学模型,拉伸(复原行程)工况下的数学模型 (1)开阀前,Sh活塞的端面积; Sg活塞连杆的横截面积; V活塞相对工作缸的运动速度。 常通孔流量系

5、数; S1活塞常通孔面积;,开阀后,S2复原阀开阀后的节流面积;S2=2b, b阀片的内环半径,阀片的内环挠度。,压缩(压缩行程)工况下的数学模型,S3工作缸的常通孔截流面积;,减振器的外特性模拟计算,减振器行程匹配,fd悬架的上跳行程 fj悬架的下跳行程,上跳动余量Safd 下跳动余量Sbfj,S(xs,ys,zs)减振器上连接点坐标; M(xm,ym,zm)满载时,减振器下连接点坐标; Lmin 减振器压缩到底时的极限长度; Lmax 减振器最大拉伸时的极限长度; Sa相对满载,减振器压缩到底时的上移行程; Sb相对满载,减振器最大拉伸时的下移行程。,(xs,ys,zs)减振器上连接中心点

6、坐标; (xc,yc,zc)减振器下连接中心点坐标; (x1,y1,z1)控制臂(摆臂)轴中心点坐标; Lx,Ly,Lz减振器相对于车轴(或控制臂)的两个垂距,减振器下端中心在轴的前方时Lx取负值,在轴的上方时Lz取负值,在控制臂下方Lz取负值; b车轴倾角(对于前轴为相对车架后倾角,后轴又为后桥翘角); 1摆臂角(在水平线下时取负值)。,减振器长度为:,减振器倾斜角为:,结 论,(1)通过数学建模得出的减振器速度图形上看,该减振器基本满足设计要求。行程校核也符合要求。所以,该减振器设计是达到要求的。 (2)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设计采用了传统的被动式减振器。其发展主要在于局部结构的改善和新材料新

7、工艺的应用,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汽车的使用需求。而可调阻尼式减振器才是未来减振器发展的趋势。 (3)由于本人缺乏经验,再加上资料准备不充分,在此文的设计计算中有许多参数的选取没有经过仔细考虑。 (4)在阀体选择上,本人选取了较为过时的阀体,主要是对新的阀体不够了解。而减振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阀体,所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5)在油料选择上,本设计只是参照其它减振器的选择方案,究竟是否选择合理,还有待考究。,致 谢,本论文是在薛念文、周卫琪老师细心指导下完成的,在做毕业设计期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周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对学生认真的责任心。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周老师。,The end,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