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补充内容部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9803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补充内容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思修补充内容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思修补充内容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思修补充内容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思修补充内容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修补充内容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补充内容部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充部分内容,李喜英,调查问卷 1、你最希望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并掌握什么内容? 2、你最希望教师以何种教学方式教学?对于合作学习有何建议? 写出至少一项你喜欢的合作学习题目。 3、本学期哪些内容你比较喜欢? 4、本学期你最不喜欢的内容有哪些? 5、你有哪些现实关切?,期末考题类型,一、选择题30个30分 二、名词解释5个20分 三、简答题5个30分 四、论述题2个20分 总分100分,占总成绩的70%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30% 祝大家取得一个良好成绩!,信念、信仰、理想解析,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是坚信正确并且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信以为真和价值认同。科学非科学之分。 2、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形而上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现实生活有限性的超越,是对具有最高价值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念、信仰、理想解析,信仰分两种类型: 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信念、信仰区别,二者区别: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 理性程度不同 作用范围不同 执著性不同

3、稳定性不同 信念往往用来表达对当前具体事物所持的坚定的观念和态度,而信仰则更高、更普遍、更深刻、更执着、更热烈,一般用来表达对事物整体,如宇宙的本质、社会的前途、人生的命运等根本问题所持的坚定观念和态度。,一、信念、信仰、理想解析,3、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存在着复杂性和差异性:,信仰与理想差异,理想和信仰都是主体最高的价值追求,但二者又有不同。 第一,理想比信仰更明确、具体。理想的内容、指向取决于信仰,它不仅意味着信仰所具有的主观确信,而且意味着把信仰的对象同现实的条件及未来

4、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具体、完整、确定的目标体系。 第二,信仰是一种精神状态,理想为一种实践力量,一种行动指南。,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与国家安全 国家主权:一共同体内拥有无争议的在既定区域内决定法律、制度和政策以及依次进行治理的权利的政治权威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关系,国家过时论,传统的国家观,多元主义的观点,第一种是比较激进的国家过时论的观点 认为冷战后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浪潮使得主权国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们认为主权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人类进步的障碍,国家已经遭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毁灭性打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国家变得可有可无。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因

5、为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统治失效,全球化破坏了国家的自主性,一个“社会的世界”正在取代“国家的世界”,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或正在终结。,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关系,第二种观点坚持传统的国家观,他们承认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的国际政治结构,并对主权国家形成了种种挑战,但同时又坚持认为主权国家仍然是人类行为和交往的根源,特别是还存在领土主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坚持传统的国家观。,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关系,第三种观点是多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市民社会迅速发育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只不过是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众多行为体之一,其他的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都可以超越国

6、家的框架发挥作用。国家的权力虽然被其他行为体所分享,但国家不会在短期内消亡,而是与其他行为体长期共存。,(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必要性 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有的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与国家安全,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必要性 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 最具权威的代表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在

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有实力的制约力量。,坚实捍卫自己国家利益 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主体间最具权威的相互制约和抗衡力量。目前,超级大国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是任何其它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入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主主导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

8、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关于为什么经济全球化 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问题,1、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 政治、文化一体化指政治制度、文

9、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 2、 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有权选择和决定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3、 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必然不能得逞。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存在。法国政府保护自己文化产业案例。 4、 坚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图谋。,全球化对爱国主义带来新的挑战 新的国家安全观,在全新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下,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其中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经济安全是国家安

10、全的基础。,新的国家安全观,(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传统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国防安全支柱和核心 新的国家安全观: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重要内容 经济安全: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科技系统应够有效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文化安全:一国人们能够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网络、信息安全。 生态安全: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

11、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24,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相对于现象和非本质东西而言,指的是某一事物最根本的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最根本属性。人之所以是人的标志,以及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怎样理解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源于上帝

12、的安排或先天的“人性”,而是缘于实践的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25,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社会属性决定或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 (2)人的本质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3)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对人的本质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再次,人的本质具有类别性,在阶级社会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 人们正是在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在现代社会必须完成熟人式的狭隘诚信向陌生人式的普适诚信转换,传统诚信的特点 首先,传统诚信是一种特殊的、“熟人式”的 诚

13、信,并以己为中心向外、向陌生人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 其次,传统诚信道德靠乡规、社会舆论来起作用。 再次,传统诚信发生的依据主要是情感。 第四,传统诚信具有超功利的道义性,并内化为人的一种道德境界。,首先,传统诚信是一种特殊的、“熟人式”的诚信,并以己为中心向外、向陌生人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如果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不是见外了么?”,首先,传统诚信是一种特殊的、“熟人式”的诚信,并以己为中心向外、向陌生人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一定要先问清与之交往的对象是谁,和自己的关系如何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诚信作为社会主

14、要道德规范之一,自然也受制于这种差序格局,而形成了以自己的家族为中心,根据对方与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诚信有强弱程度的不同,逐渐向外减弱,直至陌生人无诚信的差序特点。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至国家对“蛮夷”的不信任,小至家乡人对外乡人的不信任,以及对外族人和陌生人的满腹狐疑都说明这一点。,马克斯韦伯对中国诚信的看法,马克斯韦伯说:“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以血缘亲情而形成的熟人诚信,必然将诚信的范围越划越小,从而失去了诚信的普遍性。” “儒家君子只顾表面的自制,对别人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阻碍了一切信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其次,

15、传统诚信道德靠乡规、社会舆论来起作用,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传统社会这种“熟人”式的人际信用的维系并不是对法律或契约的重视,而主要靠乡土社会的“规矩”、“行规”来约束。因为在狭小的人际关系范围内,任何违背“规矩”的行为都可能受到较法律制裁更为严厉的惩罚。,再次,传统诚信发生的依据主要是情感,“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象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

16、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乡土中国,第四,传统诚信具有超功利的道义性,并内化为人的一种道德境界。,“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人们讲诚信,做出某种承诺往往不以功利要求为前提,履行诺言往往是没有功利目的的道义行为,从而使传统社会的诚信具有超越功利的道义性。 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传统的诚信更多地内化为人的一种道德境界和德性,表现为个人自身的道德品质、品行、情操和修养,对某种允诺、信念、原则等发自内心的真诚,所以诚信是内在的,重心在“自我”,要旨在“心诚”。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从熟人式的狭隘诚信 向陌生人式的普适诚信转换,在调节范围上,必须完成熟人式的狭隘诚信向陌生人式的普适诚信转换。 在约束机制上,必须完成乡规、舆论式的软性诚信向契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