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739288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13.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宁市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济宁市大运河片区 发展概念规划,金凤君 王成金 高晓路 陈明星 王姣娥 何 丹 丁金学,2,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与空间认知 第二部分 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用地适宜性与概念方案 第四部分 产业方案与产业体系 第五部分 生态景观与交通设施 第六部分 主要议题与重大提案,济宁市大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3,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与空间认知,一、济宁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 二、运河片区发展的宏观背景 三、运河片区发展的新机遇 四、运河片区与济宁城空间结构 五、运河片区面临的突出矛盾,4,一、济宁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1、济宁空间结构演进动力(1)区域空间结构演进,区域行政区划、强中心与兴衰对应

2、关系,强中心与东西融合东西整合(统一单元)的关键在于形成区域中心,其影响能否触及、控制全区域,关键在于能否克服和利用东西间天然障碍。,东西区域整合与强中心及区域发展存在互动。东西整合时期,行政区稳定,存在强中心并能控制西部,外向性很强,区域繁荣。运河片区的发展有利于跨越运河,培育横跨东西的强中心,对统领并稳定黄河泛滥引发紊乱的西部有战略意义。,东西分异东西分异,属于不同行政区,两区时分时合,行政中心在各地变迁。原因在于自然地貌及自然因素对东西区影响不一,东部行政区稳定;西部行政区犬牙交错且紊乱,城镇迁址多,长期缺乏强有力的中心,5,第二,市域空间结构演进动力。,经济形态:各历史时期,济宁有不同

3、经济形态,主线呈“农业经济(运河开通前)商贸经济(民国前)资源经济(6090年代)资源经济+工业经济(90年代以来)”的时间轨迹,不同经济形态决定了济宁的繁荣程度与历史地位。 基础动力:结合济宁繁荣兴衰,发现驱动经济形态演变的动力不断变化,形成“粮食生产运河运输资源开发工业化”演变路径。,6,济宁市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第三,未来交通优势与城市化。济宁成为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优势回归济宁市区,济宁集经济、行政和交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逐步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引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需要重新审视济宁的区域地位和中心城的发展方向

4、,及煤炭资源与城镇建设的避让关系。,自然决定的东西两区需要强中心进行整合。东西两区长期存在,整合两区并塑造内聚力强的统一区域,需要打造强中心以整合东西,尤其加强西部控制。 强中心需要克服东西自然障碍。东西间低洼地即运河沿线是东西整合的自然障碍,强中心须横跨京杭运河,将强中心的功能扩散于西侧,辐射西部。,通达区内外的交通优势决定区域繁荣。交通优势是济宁发展和城市兴旺的命脉。运河航道北延和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促使京杭运河全线复航,机场、高速公路布局强化了交通优势,由此促生的商贸物流业将再度繁荣。,7,(2)运河与济宁城市关系机制,第一,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生城。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

5、为名,第二,因运河而繁荣: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水包城。 运河塑造济宁城市水乡景观。 运河主宰济宁城市空间拓展 运河推动济宁城市经济转型,水包城,水生城,农业经济市镇经济 工商城市 统行政中心 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全国33个工商城市之一,8,运河塑造济宁产业品牌 玉堂酱京省驰名、味压江南 果品“兰芳”响遍华北。 “济宁路青猾皮”抢手名牌。 “葫芦”菜刀、“天字”修足刀、“李字”皮铲、“三耿”钢货等驰名苏豫皖冀。,济宁主要产业地域分工,第三,水穿城。城含于水,水穿城。民国,城市在运河影响下向南部扩张较多,城市规模扩大,陆路交通联系增强。城市形成外城和内城两大部分,而外城主要围绕老运河

6、而形成。,第三,新运河成为济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后,老运河多体现于城市滨水功能 新运河成为东部纵向通道,济宁已形成集船舶运输、物资营销、港口装卸、船舶制造、海事船检和航政运政于一体的综合航运体系。 运河重新焕发青春,已成为“黄金水道”。,9,(3)历史城市规划解读,1985年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本)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历版总规关于城市性质的描述说明,改革开放后,济宁的中心地位逐步提升,由市域中心向区域中心迈进,济宁打造鲁西南中心城市的意愿强化。,运

7、河片区曾是早期规划重点,但非近期规划重点,近期规划聚焦在济宁东部;早期规划强调济宁市区向西发展,但国家和山东刚性政策促使中心城市向西改为向东。,10,(2)历史城市规划解读,复合中心城市是近期规划的重点,但其地域范围不是固定的,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跨越运河向西扩充成为都市区的未来趋势。 规划与实际发展存在偏差,济宁城区调整出来的产业和企业并不自发迁往兖州、邹城等东部组团,而多选择嘉祥、金乡等西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是百年甚至千年大计,历次规划均忽视历史视野的济宁东西空间整合,对西部发展所需要的中心城市规划设计不足。,11,(4)济宁城市空间拓展态势,中心城市回归与“极化济宁”战略。中心城市对

8、区域发展具有统领作用,鲁西南需要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济宁东西两翼的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需要强中心。 复合中心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中心城市的职能和等级没有提升,区域空间结构仍处于初期的极化阶段。 实际发展超出原有规划,济宁中心城区的发展条件逐步变化,地上地下关系有新的认识,运河片区高端交通设施密集布局。,表 极化济宁与中心城市回归的理由,需重新审视以往理念,重视“极化”济宁战略,回归中心城市培育,再图复合中心发展。相关设计已开始“极化”济宁。,12,第一,终极城市规模。为鲁西南中心城市,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任务,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偏低的城镇化水平赋予较大的城镇化空间。济宁中心城市的终极人口20

9、50年达220万人。,表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与规划面积,第二,区域发展空间框架。“一心一城三轴一带”是济宁城镇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一城”指济宁中心城市,复合中心是济宁人口和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建设重点是“一城”。,13,南联已将北湖以北陆地纳入规划,“南”向已再无拓展空间。2009年提出“一年拉框架、三年成规模、五年出新城”,“会战北湖,强力突破”,20092011年济宁城市拓展重点在北湖区。 北延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存在矛盾。济北新区形成一定规模,初显雏形;未来拓展尚有空间,铁路专用线以南可适度拓展。 东拓用地条件好,高新区已形成规模,城市规划范围尤其接庄区已逼近塌陷区,拓展空间有限。

10、 西跨水陆交通便利,景观优美,文化底蕴丰富,但煤炭压覆。如果合理解决煤炭压覆,西跨有较高拓展潜力,承担济宁城市远景拓展的任务。,第三,中心城市拓展方向。,14,第四,中心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城市可能形成“东西突破,南北推进”的发展格局。 以运河和光府河为界形成“一主两辅六片”中心城区结构,“老城区、北湖片区、济北片构成“一主”,高新区和接庄片形成东翼辅城,运河片形成西翼辅城,共同形成“三区筑城”。 主城区优化功能,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容纳人口50万; 北湖新区建设生态新城,塑造金融、商务、旅游服务和文化等职能,容纳人口30万; 济北新区发展生活居住。,东翼辅城加快高新区与接庄连接,建设

11、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适度承担商业、娱乐等职能 运河片区发展商贸物流、都市农业、居住等功能,疏解老城人口与产业。,15,城市轴线形成“两廊两轴两带三心” 两廊运河和光府河生态景观廊道 两带105和327国道产业轴线,表 济宁中心城市主要功能区,两轴南北和东西文化轴 三心十里营、安居和小北湖生态绿心。,16,二、运河片区发展的宏观背景,1、京杭大运河发展格局,2005年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拉开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序幕 2006年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发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2007年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数字京杭运河,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京杭大

12、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系统。,杭州进行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沿线城市加强运河船舶改造 通州创建“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京杭大运河文化节”。 山东在鲁南经济带规划提出构建运河经济区; 德州设立运河经济开发区,发展商贸物流和新型战略产业; 聊城依托运河加快建设江北水城 泰安启动南四湖至东平湖段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 枣庄推进古运河旅游开发 菏泽实施洙水河航道工程,京杭运河连通,外运巨野煤,17,2、山东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一直给予高度重视,运河片区在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第一,一体两翼。2007年提出“一体两翼”新策略。运河片区作为交通设施走廊,可吸

13、引社会经济要素向沿线集聚,形成运河经济带,支撑山东省的区域发展框架,第二,运河经济带已为山东及沿线城市共识。2004年山东提出京杭运河“四带”,2007年济宁会议提出“积极推进京杭运河“四带”建设”。2008年济宁编制京杭运河济宁段开发建设总体规划,2006和2009年枣庄编制枣庄沿运经济带产业总体规划和古运河保护开发规划,2009年聊城编制大运河遗产聊城段保护规划。,第三,运河经济区成为塑造鲁南经济带的重要载体。2008年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以济宁和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展以运河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和以港口为依托的产业集群。运河片区为运河经济区的核心地带,成为主要空间载体。,18,3、

14、黄蓝经济区下的区域边缘化,“不黄不蓝”危机。2009年胡锦涛指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随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11月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国家战略。 黄蓝两区成为近年山东省的主要区域战略,济宁市既不在蓝色经济区内,也不在黄三角生态经济区内,“不黄不蓝“ 尴尬地位迫使济宁市寻找新的区域战略,运河片区可弥补该缺陷,联动沿运河地市打造运河经济区,构建山东区域发展的第三极。,19,三、运河片区发展新机遇,1、国家和省市发展政策支持,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为运河片区如何科学处理煤炭资源开发及妥善处理地上地下关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9

15、年,国土资源部第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这为运河片区的塌陷区治理提供了机遇。 山东与济宁市物流规划。山东省出台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1年),将济宁界定为“五大物流区域之一”、“六个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济宁编制“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运河物流品牌,建设“两个园区”和八个物流中心。这为运河片区的商贸物流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重点。 新型乡镇建设。2008年济宁市开始新型乡镇试点工作,下发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安居镇和疃里镇被纳入新型乡镇试点范围,为运河片区提供新机遇。,20,2、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理念转变,目前,济宁处于煤炭资源开采的兴盛期,但市政府已认识

16、到:过于鲜明的煤电主导型经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主动审视当前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了寻找平原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济宁市开始探索性工作,望“煤”止渴,在煤炭业鼎盛时期就推行转型,编制济宁市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新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18个低碳产业链条。,济宁主动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运河片区在煤炭开采、城市拓展与耕地保护之间探索最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可发展成为示范或试验区。,21,3、中心城市回归意识形成,济宁中心城区发展条件变化。 京杭运河开始全线复航 济徐高速从城区西侧通过 嘉祥县城向济宁市区拓展 济宁曲阜机场开始通航 京杭大运河申遗 “京杭运河”入选国家精品旅游路线 济宁城区调整的产业多选择嘉祥、金乡等地区 这促使政府重新审视济宁市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架构和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定位放眼于淮海经济区和鲁西南,回归中心城市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