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07209091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体式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立体式语文学法指导即指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性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独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技能导引其特点是体现思维的连续性(即时间概念反映了不断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系统性(即空间概念反映了认识由点、线、面向多维空间转移的规律)在语文学法的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外在表现的个体作用(如:阅读中的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双重”的内在联系的整体功能(如:先浏览、再粗读、后精读和快读等继而把它们与各种相关的其它学法结合起来)这样即可顺应学生学语文的复杂心态扩大阅读的容量加大阅读的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诸多的

2、语文学法中相关性的学法是很多的如:观察与思维联想与想象理解与记忆阅读与质疑笔记与写作等它们之间(包括上述成对的学法之间的“二元”联系)既有先后时间关系又有多维空间联系 如果能从立体角度深刻剖析它们综合运用它们势必产生运用学法、提高学习效率的良性循环现以阅读与质疑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善于读书的人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一定善于质疑”此话不无道理质疑即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阅读能力是体现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系等方面的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阅读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子”“读”中见“疑”能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重要问题并且使这重要

3、的、新颖的问题得到最完善的、最合理的解决从而取得成果和创造奇迹以“疑”促“读”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使阅读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呢 阅读的一般方法是“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扩展、掺合、融化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包括整体阅读、鉴赏阅读;“粗读”包括提要阅读、积累阅读;“精读”包括理解阅读、局部阅读、眉批阅读;“快读”包括交叉阅读、剪辑阅读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有效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思维而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质疑质疑起于思维又高于思维一般方法有“同向”质疑“异向”质疑“组

4、合”质疑和“探索”质疑等 “同向”质疑指沿着问题的相同思路提出新问题以揭示其规律并达到理解、发现、创造的目的如:对甲适应的环境与条件是否对乙也适应呢 “异向”质疑即指沿着问题的相反思路提出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事物潜在的规律性如:对差生的一般方法是批评教育可是如果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组合”质疑即把两个毫不相关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从而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揭示知识的规律性如:应用文中的书信格式与“一事一议”作文题型组合起来提出书信议论文的写法问题揭示其写作规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借用日记形式来写小说的同样地揭示了主题感人至深 “探索”质疑是一种综合性的质疑方法

5、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后进入深入的探究以求有所收获如语音、文字等可进行比较、归纳提出符合其规律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也可以以语文知识的某一方面为出发点牵联同类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的覆盖面再浓缩成知识的网络便于灵活掌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知识树”就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以上“质疑”的基本方法也可以扩展、延伸、掺合、融化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提问题的方法促使阅读深入进行达到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目的如:“同向”质疑包括“求源”质疑、“相关”质疑;“异向”质疑包括“求异”质疑、“发散”质疑;“组合”质疑包括“添加”质疑、“合成”质疑;“探索”质疑包括“定势”质疑、“

6、模糊”质疑等 诚然读书同写作一样都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求配以高层次的综合方法才能获得高效率因此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式的结构读书法势在必行 (一)“整体”、“局部”阅读与“分解”、“合成”质 疑相结合 “整体”阅读法与“局部”阅读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基本方法学生先通读全文了解其大意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某一主体部分的内容 “分解”质疑与“合成”质疑是指学生先找出文中所用材料分析这些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任何文章总有材料和观点)然后再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是怎样组成一篇完整文章的 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较易读的材料可以一次性读完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具体问题不加思索不进行“分解”质疑那就等于“和尚

7、念经有口无心”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阅读才行之有效因此整体阅读时应做到“看高楼不忘地基”探赜索隐 客观事物反映进文章就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这思想作者有时直接揭示出来有时则隐藏于字、词、句中这种深层的含义必须去“发掘”、去“品味”才得要领所以“读全书”时不能忘了“探赜”“看全貌”时不能丢了“索隐”否则“读全书”就没有基本点也就读不出“道道”来了如: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通读全文对全文作一般性的了解同时又针对文章的细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才有所得如果学生通读故乡不能明确为什么要写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那预习就流于形式了学生在通读变色龙的基础上提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变化无常的态度是取决于狗主人身份和地位

8、高低的问题表明预习是深入的 对于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含难点部分)或文言文中的古汉语知识都要局部深入地阅读但这样做往往丢三落四“肢解”原文没有系统性为了提高局部阅读的效率应借助于“合成”质疑的配合做到“见树木心中有森林”反本归源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只认识文中的字词而不认识字词所反映的整个客观事物(字词游离于文章之外)对此可以结合其生活阅历和有关的形象材料努力地把文中字词换成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这样读书的效率就高了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质疑方法就是出于这个道理又如故乡一文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段的深刻含义不能光

9、从这些句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更应把它置于全文的语境中去体会(合成质疑):全文写什么表现什么(写故乡的变化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信心)这样才能深刻地品味出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的局部深层意义 (二)“理解”、“交叉”阅读与“定势”、“模糊”质 疑相结合 “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扫除了字、词、句的障碍后由“熟”进入“明其章句”再深入地“究其义蕴”这就是理解阅读了它重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阅读的“前阶段”较易做到而“后阶段”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究其义蕴”往往还要借助质疑的帮助(如“模糊”质疑)

10、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受到某种难以捉摸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干扰这就造成对事物的认识明确中有混沌的混沌中也有明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因此对一些具有模糊特征的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可以进行符合情理的思考和想象多途径地开拓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对“模糊”内容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深刻而不含糊文学作品中的含蓄从“模糊”概念上分析也可以说是在审美形式中的意境的朦胧美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

11、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之一就表现在像以上这样表意“模糊”的句子上“什么都可以想”想什么“什么都可以不想”不想什么“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这显然不是指当时屋内的声音那又是指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质疑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当时不甘同流合污又感到救国无方的苦闷心情并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情况下通过“模糊”质疑而得出明确的、正确的答案最终理解此段课文内容“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可以交叉进行纵向阅读(沿着某知识

12、的深度进行)和横向阅读(沿着某知识的广度进行)而这种阅读有无成效就表现在是否能摸索出一定的规律性这规律性又靠“定势”效应来体现数学教学是运用公式知识去解决同类问题;物理教学运用定律内容去解答习题这“公式”、“定律”则是“定势”质疑的产物一句话“交叉”阅读与“定势”质疑是可以并且应该结合在一起的 如: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广泛阅读议论文章从论点、论据和论证到各种不同的写法可以说是读得既“深”又“广”如果学生能不断提出问题如:(“一事一议”作文)如何引述原材料如何设“议”点为什么要联系实际怎样联系实际结尾写那么就能从中探索出一条“一事一议”议论文写法的规律:“引议联结”这就形成一个写作

13、模式而这模式(“定势”)又反过来指导写作的顺利进行依据这个模式对异题同型的作文进行质疑从而获得更高层次感知完全掌握此题型作文的写法 (三)“浏览”、“鉴赏”阅读与“求源”、“相关”质 疑相结合 “读书看皮阅读观题”不失为浏览的要旨通过浏览人的大脑就输入了许多信息留下了许多印象在无意中积累了许多知识到用时就可以随手拈来不至于脑中“空荡荡”的 可见不浏览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扩大知识面的但是光浏览对透彻掌握知识还很不够为了使掌握的知识既广又深必须把浏览阅读与鉴赏阅读结合起来进行 鉴赏阅读是在浏览阅读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阅读它以理解为目标顺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寻求题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何“寻意”、“求

14、音”呢这又得借助于与求源质疑的结合来获得 阅读者在广泛阅读的提前下运用鉴赏阅读与求源质疑追根溯源把握要旨就会相应地提出许多问题促进阅读的进一步深化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千里江河必有源头许多问题从它的根源上进行探究往往能有新的思路展现这就是求源质疑了 如:“再接再厉”中的“厉”字往往会被写成“励”原因是阅读者对“厉”字理解不清如果追根溯源提出问题不难发现“厉”与“砺”通假是磨快的意思;再寻其题外之意原来是指两只公鸡相斗(用嘴交接)过一会儿各把自己的嘴放到石头上磨快一下再斗所以“再接再厉”的弦外之音应是“继续不断地努力”的意思 鉴赏阅读还可以培养人的感受能力和鉴赏的创造力 如何加深阅读者对语言文字感受

15、的敏锐程度如何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创造性见解这又是借助于与相关质疑相结合来获得的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关的事物只要发挥想象善于联想合理地提出问题就可以寻出其相互关系来这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相关质疑了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必须用相关质疑方法思考:树木为什么会成林(在一定面积内不断增长反之树林减少就不会形成森林)森林对气候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大森林可改变本地区的气候气候好了又促进森林发展气候恶劣则不利树木的生长)这样就把题目中三个概念的关系理清了有了敏锐的感觉文思自然滚滚而来 人学习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感知、理解的活动也是掌握思维和操作技能的活动我们必须配以多种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提要”、“眉批”、“剪辑”阅读与“求异”、 “发散”、“添加”质疑相结合 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提要钩玄”读书法此法要旨是把所读的文章分类注重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精髓并且把它标示出来 阅读要在以上“提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书头位置上写读书的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