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207922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主体与客体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写作的系统【教学目标】1、理解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含义、构成以及在写作中的地位及其作用。2、弄清四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3、体会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的重要启示。【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构成写作的横向系统?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怎样的启示?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教学方法】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的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的核心位置。【学时安排】6学时 第一学时从写作的生成和传播系统来看,写作活动是由写作主体(谁来写)、写作

2、客体(写什么)、写作受体(为谁写)和写作载体(怎样写)等因素构成。它们是写作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缺一不可。其中,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起统摄、主导作用,是写作活动的实施者,也是其它构成因素合而为一的归宿。客体是写作的基础和本源,它既制约写作主体又受制于写作主体。载体是写作的成品、写作行为实施的结果,它负载着写作主体所要传递的各种信息,成为沟通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的媒介。受体是写作主体诉诸的对象和写作载体的接受对象,是写作活动的先导起因和自然延伸。写作活动中的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常常受到受体的影响。它作为主体意识渗入写作过程,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对载体进行“二次写作”。第一节 写作主体一、

3、写作主体的含义1、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的人。2、写作主体与作家、作者的区别和联系。一个人,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并拿起笔来,就进入了写作行为过程。随着他由日常状态进入写作状态,这个人自身也由常态的人转化为写作主体。当他写完搁笔,此次写作行为宣告结束,写作状态随即消失,他又由写作主体转化为常态的人,直到进入下一次写作行为过程。因此,“写作主体”这一概念与“作家”、“作者”的概念有所区别。“写作主体”与“写作行为”紧密关联,更加强调当下所处的行为状态。而“作家”指从事写作职业并有成就的人,“作者”的概念比较强调作品的归属,他们只有在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时,才

4、成为写作主体。二、写作主体是写作系统的核心一切有关写作的心理的、思维的活动和行为,都是由写作主体发出的。在整个的写作系统中,写作主体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写作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都受到写作主体的制约,并围绕着写作主体展开。1、写作主体成就写作客体。“客体”的概念本来就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一处自然景观再优美、再引人留恋,只要它没有成为写作主体观照的对象,就不能称作写作客体。也就是说,写作主体是写作客体赖以存在的前提。2、写作主体控制写作载体。写作载体中的内容和形式要素都是写作主体赋予的,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取、结构的营建、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写作主体的思维活动。3

5、、写作主体影响写作受体。写作受体接受的对象是写作主体通过写作活动生产的产品文章,受体的接受活动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写作主体通过自己的文章对受体施加影响,包括控制受体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方式,引导受体的理解,培养受体的能力和水平等。三、写作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要提高主体的写作水平,也必须从提高主体素养和能力入手。 (一)写作主体的素养素养是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合称。素质指的是人的某些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6、。修养指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水平,属于后天性的条件。写作素养,即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等的综合反映。刘勰在论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时指出,作者应“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文心雕龙神思)。他认为要领会为文之道,首先要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要参考自己的阅历来获得对事物的透彻理解,并训练情致以整理、运用文辞。他的主张,正与我们强调的写作主体在生活、文化知识、思想、审美几个方面的素养相一致。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社会生活是写作活动的源泉,生活素

7、养是人们从事写作的根基。写作主体要记述生动的事件、塑造鲜明的形象、抒发对人生的感受、表达对事物的观点,都需要了解生活、研究生活。许多成功的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表现的都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司马迁能写出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长期游历中收集到大量的详实的史料,从而把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历史事件写得绘声绘色。近年来流行的“行走文学”,也是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为写作积累材料、积累思想、积累情感。脱离生活,或某些方面的生活储备不足,写出的东西就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气息,或者根本无法写作。生活素养的升华。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

8、写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很难想象,一个对外界事物漠然处之、毫不关心的人会成为优秀的写作者。写作主体只有带着一颗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心灵去看、去听、去感觉,才能够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使感性和理性的积累得到充实,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2.写作主体的学识素养内涵: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学识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即使写作短小的文章,也必须以丰厚的知识储存为基础。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写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组合和运用,写作主体也就既要有历史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现实方面的知识

9、;既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又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鲁迅在谈创作时说过:“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全集第13卷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当前,文理合流已经成为趋势,

10、这对我们涉猎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我们师大就要求学生必须文理兼修。3.写作主体的思想素养(人格品味)思想素养包括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两个方面。思想水平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幸福观和责任感、义务感等一系列内容。从选材立意到文章格调,写作主体的思想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和文章的各个方面。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历来十分重视作者的人格、人品与文章之间的关系,王国维就曾经说过:“没有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盖未之有也。”屈原有“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才写出离骚等不朽诗篇。李白以傲岸不屈的风骨,才铸造成凌厉奔放的诗调。杜甫若无关心人民疾苦的意识,何来一代史诗?文天祥若

11、是贪生怕死之辈,哪能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讨论:比较金瓶梅与红楼梦风格与格调的不同。提示:两者之间不仅是风格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格调之高雅。理论水平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对思想观念加以理论表述的水平。文章的价值往往在于独到、深刻的见解,写作主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超越单一的事物和事物的单一方面看到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品位。伟大的作家往往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等。4.写作主体的审美素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作者创造美的意图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为本位的审美类的文体,如诗歌、小说

12、、散文,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文也包含着美的属性,是写作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写作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写作主体的审美素养包括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等。比起一般人,优秀的写作者应该能够摆脱日常俗务、平庸观念的困扰,勇敢地追求美,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能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刻画出美的形象。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一块“丑到极处”的石头在贾平凹的笔下焕发出大美,看到春天被朱自清描绘得那样富有节奏的美感。审美创造需要激情和美学常识。美的创造需要一种激情。除了激情诱发和情感体验,学写作的人还应当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有了丰富的

13、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无论是创造作品还是分析作品都容易进入艺术的境界,也容易透过现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例如,理解下面月首诗,就需要有关的常识:你,悬崖上的红杜鹃,对着我莞尔一笑,却使我心惊胆颤,我惟恐你掉下来,在峡谷里粉身碎骨美,从来都面临着灾难。这是徐刚红杜鹃中的句子。如果缺乏中国传统的美学常识,这几句新诗似乎不好理解。古代诗论讲究空灵、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就显得意旨深远。“红”是美的象征。但在封建专制摧残下,“红”又是那么不幸。红书梦就描绘了一幅“千红俱哭”,“万艳同悲”的画卷。唐人羊士谔有写秋日荷花的诗:“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红袖倚阑干。”明人谢榛有咏牡丹的诗:“花神寞寞展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阑干。”这几首诗可以相互印证。为什么那么美的“红颜”,往往出现“命薄”的结局呢?显然,是有恶势力的存在。而上述作品给人们的启示就是维护美,对抗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