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04649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第3-4章概要(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1,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1、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2、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3、产业组织理论发展,2,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3,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组织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这里所指的商品同一性,主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 由此可见,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

2、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4,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 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决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于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5,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 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 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 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 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 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 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 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 生产者转移。这样就能自然而然 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

3、产业内企 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 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6,因此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政府作用及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以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在他们看来,没有比竞争机制再优越的市场组织形式了。,7,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 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 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 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 济学家马歇尔。 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共著的产业 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 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4、。,8,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9,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 这一理论否认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又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10,张伯伦

5、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其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 以垄断因素的强弱为依据,对市场形态作了分类,指导市场划分为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多种类型,总结了不同市场形态下价格的形成和作用。 着重分析了垄断竞争、同类产品的生产者集团和企业和退出市场、产品差别化、过剩能力下的竞争等问题。 许多产业组织学教授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11,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1、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2、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3、产业组织理论发展,12,1、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所谓有效竞争(workable competition ),就是既有

6、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 但是克拉克没有解决有效竞争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后来,许多产业组织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3,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2、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 1938年,梅森(E. S. Mason)和贝恩(J. S.Bain)等人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14,梅森将有效竞争标准归纳为两类:一类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为市场结构标准;另一类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

7、断竞争有效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 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15,(1)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 集中度不太高; 市场进入容易; 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16,(2)有效竞争的市场行为标准: 对于价格没有共谋; 对于产品没有共谋; 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17,(3)有效竞争的市场绩效标准: 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 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 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 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 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18,方法标准评价 缺陷 三分法标准存在

8、不少缺陷,如市场结构标准基本只是放宽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不太高”这类的标准尺度也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述。 三方面作用 不再将不现实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基础。 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19,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按照三分法标准,哈佛学派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

9、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20,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图,21,1、市场结构 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 决定市场结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壁垒高低。,22,2、市场行为 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包括产量决策、定价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23,3、市场绩效 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配置

10、效率、技术进步程度、X非效率等等。,24,哈佛学派结构主义者 SCP的理论依据: 微观经济理论。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是自马歇尔以来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 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哈佛大学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的人为认为“结构主义者”。,25,“集中与利润”假说 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

11、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市场秩序。,26,哈佛学派的政策取向 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直接应用美国反垄断政策,27,结构主义的衰退 80年代开始,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因如下: 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

12、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后因之一。 绩效对技术和结构也会产出反馈影响。动态效率创造了有效的技术,盈利能力决定了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大小,对市场结构具有动态效应。 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10亿美元。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判。,28,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1、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2、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3、产业组织理论发展,29,一、芝加哥学派 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George J. Stigler,Haro

13、ld Demsetz,30,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1)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31,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2)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即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施蒂格勒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的,而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

14、多承担成本。 因此,在芝加哥学派看来,除了政府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32,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3) 坚信只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33,芝加哥学派的政策取向 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除个别部门外,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法。他们认为,大企业形成和生产集中是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增长来实现的

15、,企业内部增长这无非表明这些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如果对这种大企业进行分割,就等于破坏了效率增长源泉。,34,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者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因此被称为效率主义者。,35,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鲍莫尔(W. J. Baumol)等人在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 上提出。,36,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1) 解释了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的概念 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市

16、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不能收回的一部分。 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无论固定费用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37,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2) 解释“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 entry)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而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这种形成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 因此,即使是独家垄断的企业,也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以防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与其发生竞争。 “即便倏忽易逝的盈利机会也不会被潜在的新进入者所忽视,因为它能在价格发生变动之前进入市场取得收益,然后在气候变得恶劣时,不付任何代价地离开市场。”,38,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政策取向 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 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