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719786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7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笔记 名解和填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脊神经 和内脏神经。 2、 突触(synapse) :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受器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 特化的接触区域。 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3、 终扣(terminal bouton) :神经元突起在接近其终末处常分成若干细支,细支的末端膨 大形成突触前末梢或称终扣。 4、 灰质(grey 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为灰质。 5、 白质(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

2、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故 称为白质。 6、 皮质(cortex)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7、 髓质(medulla)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8、 神经核(nucleus)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或柱, 称为神经核。 9、 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 10.纤维束(fasciculus)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称为纤维束。 11. 神经(nerve)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 12. 尼氏体(Niss

3、l body) :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核蛋白体,是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13.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 :脊髓自第 4 颈节至第 1 胸节较粗,称为颈膨大,神 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的脊神经部位。 14.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 :脊髓自第 2 腰节至第 3 骶节较粗,称为腰骶 膨大,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下肢的脊神经部位。 15. 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16. 终丝 (filum terminale) : 脊髓圆锥向下延长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结

4、构, 称为终丝。 在第 2 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背面。 17. 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扩大称为终室。 18. 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脊髓分 为 31 个节段。 19. 马尾(cauda equina)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的前后根要在椎管 的硬脊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面以 下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 20.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在中枢神经系统,除界限明显的神经核和长的纤 维束之外,还有一些区域灰、白质纵横交织成网状,称为网状结构。

5、 (08 年协和) 21. 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脊髓灰质板层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几 乎不含有有髓纤维,呈胶状质样,故称为胶状质。有加工、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 别是痛觉信息的作用。 22. 中间外侧核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 位于脊髓 T1 至 L2 (或 L3) 节段的侧角, 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 再经 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23. 骶副交感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leus) : 位于脊髓 S2S4节段板层的外侧部, 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

6、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发出纤维组 成盆内脏神经。 24. 脊髓休克 (spinal shock) : 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 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 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以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 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失去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 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25. 锥体(pyramid) :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的纵行隆起称为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 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构成。 26.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在锥体下端,大部

7、分皮质脊髓束纤维越过中 线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结构,称为锥体交叉。 27. Barne 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tract of Barne) :皮质脊髓束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 沿同侧侧束的前外侧部下行,称为 Barne 前外侧束,大部分纤维终于颈髓前角,小 部分可达腰、骶髓前角。 28. 橄榄 (olive) : 在延髓的上部, 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 称为橄榄, 深面含有下橄榄核。 29丘系三角(trigonum lemniscus) :是小脑上脚上段腹外侧的三角区,上界为下丘臂, 下界为小脑上脚外侧缘,腹侧界为中脑外侧沟,内有外侧丘系通过。 29. 脑桥小脑三角(ponto

8、cerebellar trigone) :延髓脑桥沟的外侧端,是延髓、脑桥和 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此部位肿瘤 常侵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30. 后穿质(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 :脚间窝的窝底由于有许多血管穿入的 小孔,故称为后穿质。 31. 前穿质(an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 :位于嗅三角与视束之间,内有许多小血 管穿入脑实质内。 32. 面神经丘 (facial colliculus) : 内侧隆起在髓纹上方有一圆形隆凸, 称为面神经丘, 深面含展神经核和面神

9、经膝。 33. 内侧隆起: 脑干背侧面的菱形窝内, 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的部分轻微隆起, 称为内侧隆起, 被髓纹分为上方的脑桥部和下方的延髓部。 34. 最后区(area postrema) :分隔索和菱形窝下外缘(薄束结节)之间的狭窄带状区称为 最后区,此区富含血管,并被含有伸长细胞的室管膜覆盖,属室周器官之一。 35. 蓝斑(locus ceruleus) :在新鲜标本上,界沟的上端可见一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为 蓝斑,内含蓝斑核,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聚焦的部位。 36. 闩(obex) :在菱形窝下角处,两外下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为闩,与第四脑室脉络 组织相连。 37. 三叉丘系(

10、trigeminal lemniscus)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 纤维越过中线交叉至脑干对侧半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传 递对侧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 38. 斜方体(trapezoid body) :上橄榄核和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被 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系。 39. 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 :上橄榄核和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 部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 系。大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核,部分纤维则终止于内

11、侧膝状体,主要传导双侧耳的 听觉冲动。 40.(内侧)丘系交叉(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 :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 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 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41. 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 :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 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终于背 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42. 被盖(tegmentum) :为构成脑干的主体,位于脑干室腔部和基底部之间的广大区域,贯 穿

12、于整个脑干,内有脑神经核及脑神经、中继核团、网状结构及上下行纤维束等。 43. 顶盖(tectum):位于中脑的背侧部,由顶盖前区、上丘及下丘构成,参与完成瞳孔对光 反射、视觉反射及听觉反射。 44. 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 :位于中脑和间脑的交界部,包括上丘上端至后连合及中 脑水管周围灰质背外侧部的若干小核团。此区细胞直接接受经视束和上丘臂来的视 网膜节细胞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双侧动眼神经副核换元,从而使双眼同时完成瞳孔 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 45. 红核(red nucleus) :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延伸至 间脑尾部,主要接受对侧小脑半球新皮

13、质及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的传入纤维,发 出纤维主要经被盖腹侧交叉组成红核脊髓束,以调节屈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46.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 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 呈半月形, 占据中脑全长, 并伸入间脑尾部,根据其细胞构筑分为网状部和致密部,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 能神经元,其合成的多巴胺可经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到纹状体,以调节纹状体的活 动。由于某些原因使黑质细胞变性,使多巴胺合成减少,是引起震颤麻痹的主要原 因。 47.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中脑和大脑半球,是仅次于端脑的高 级中枢部位。分为五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

14、、底丘脑和下丘脑。 48. 脑干网状结构(retical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是指在延髓、脑桥、中脑的中央 灰质以及第四脑室底灰质的前外侧, 脑干的被盖区内, 除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中 继核)以及长的纤维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存在着纵横交错成网状的 神经纤维,其间散在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此区域即为脑干的网状结构。 49被盖背侧交叉(dorsal tegmental decussation) :上丘的传出纤维,绕过中脑导水管 周围灰质,在其腹侧越过中线交叉,称为被盖背侧交叉,然后下降构成顶盖脊髓束 至颈髓的中间带和内侧核,完成头、颈部视、听反射。

15、 50、被盖腹侧交叉(ventral tegmental decussation) :红核的传出纤维在上丘下部平面, 被盖腹侧部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 然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 至颈髓前角 运动细胞,调节屈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49. 延髓内侧综合征(medial medullary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为舌下神经交叉 性偏瘫,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为: 锥体束损伤-对侧上下肢瘫痪; 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舌下神经根损伤-同侧半舌肌瘫痪。 50. 延髓外侧综合征:又称 Wallenberg 综合征,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为: 三叉

16、神经脊束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疑核受损-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同 Horner 综合征上, 瞳 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 小脑下脚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眼球震颤。 51.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如为单侧损伤,又称为展神经交叉性瘫痪,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 现为:1)锥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2)展神经根受损-同侧眼球外直肌 麻痹。 52. 大脑脚底综合征(peduncular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为动眼神经交叉性瘫痪 (或 Weber 综合征) ,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为: 1)动眼神经根损伤-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所有眼球外直肌麻痹,瞳 孔散大; 2)皮质脊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3)皮质核束受损-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53. 本尼迪克特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