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10719226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总结健康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xx医疗对口支援项目,作为国家健康扶贫的重要体现,已开始一段时间了。我作为xxxx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第二批医疗对口支援队员,从20xx年x月开始进驻xxxx市xx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初到xx,看到的是xx医院xx层住院大楼,大楼内部的楼道和病房宽大敞亮。我工作的呼吸与危重症科位于大楼的xx层,在我的前任同事xx大夫的帮扶下正式建科刚刚4个月。科室有呼吸普通床位xx张,重症监护床位x张,肺功能、睡眠监测仪,有创和无创呼吸机等设备基本完善,还有一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医护队伍。我主要的任务是帮助

2、科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更加细化、规范,加强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水平。由于当地的地理、气候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在当地发病率很高,其中慢性气道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占到一半以上。如果按照王辰院士去年的全国慢阻肺流调结果比例,xx作为气候干燥寒冷、吸烟普遍、冬季使用燃煤、木柴、牛粪取暖的地区,全x30万人口中保守估计有2-3万慢阻肺患者,但是在x医院呼吸科登记确诊的慢阻肺患者仅有500多人,说明还有很大比例的慢阻肺患者没有被确诊并获得规范治疗。由于近年防沙固沙的蒿草大面积种植,xx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也很具有季节性,尤其在每年夏秋季大幅度增多。这些慢性

3、气道疾病患者,除了规范治疗之外,早期发现更为重要。这一年时间里,我主要开展的工作是帮助科室医生从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的细节发现此类病人,印象最深的是后期科室医生对胸部CT“马赛克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肺部感染也是这里的常见病,由于患者的拖延就医习惯和早期治疗的不规范,肺部感染的患者来到x医院呼吸科就诊时大都很重,部分已经已经拖成了肺脓肿和脓胸。针对这类患者,除了更加规范的药物治疗,脓液引流更为重要。在1年时间中,帮助科室医生建立了早期引流的理念,对于已经纤维素分隔的脓胸患者,呼吸科开展了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溶解纤维素使脓液的引流更为充分,感染更早控制,避免和减轻了后期胸膜粘连对于患者呼吸功能的限

4、制,1年期间完成了10余例,后期科室大夫对于此项治疗已能够独立熟练掌握。呼吸科对于少见病的诊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1年间诊断机化性肺炎10余例,肺部真菌感染10余例。通过肺部CT的学习,科室对于病毒性肺炎和心功能不全的CT表现有了很深的认识。记得今年春节后当地一位重症患者,辗转xx和通辽多家医院诊治效果不佳,病情越来越重,不得已转回xx,住到呼吸科,经询问患者病史,仔细对比患者多次胸部CT,结合当时流行病特点,考虑患者为典型的甲型流感肺炎且部分进入纤维化期,经与家属交代病情后,予以大剂量激素冲击后逐渐减量,住院接近1月,患者从高流量储氧面罩吸氧难以维持到可以脱离氧气下地走路,出院3个月后,患者

5、进行日常活动已经不再感到憋气了。 重症医学是医院诊疗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呼吸科监护室是xx全院危重症抢救的依托基地。记得刚进入监护室,发现监护室的各种设置非常规范,尤其是拥有专门的传染病监护床。新购进的PB840呼吸机还未使用,对科室的第一次培训就是从有创呼吸机基础和PB840的应用开始的,后来的这一年中,就是这台呼吸机,成功参与抢救了十几名患者的生命,其中包括数名外科术后的重症患者。在重症管理方面,我对大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从脓毒症、液体管理到抗生素应用等,科室医护对于重症患者的管理和配合也越发细致、默契。随着x医院呼吸科诊治水平的提高,住院和门诊患者数量逐步提高,其中也不乏从市里、x里兄弟医院转诊的患者。这一年中,我也曾跟随医院参加了“xxx”医疗点的送医送药活动,一路上感慨xx区人烟的稀少,路途的颠簸,感慨xx民的就医不易,感谢国家为他们制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我也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为基层医疗做一点事情而感到自豪。最后,祝初露锋芒的x医院呼吸科越来越好! 祝蓬勃发展的xx医院越来越好! 祝善良淳朴的xx人民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