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测量地形测量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8873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运测量地形测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总则 第2章 术语 第3章 基本规定 第4章 平面控制测量 第5章 高程控制测量 第6章 地形测量,电话,第7章 水位控制测量 第8章 水深测量 第9章 变形测量 第10章 施工测量 第11章 制图 附录 M、N、S,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6.1.1条基本未修改,这是测量人员熟知的规定。 6.1.2 条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是按照不同的比例尺在不同地形的类别划分的,根据调研的情况增加了1:200比例尺的技术要求,较原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 6.1.3 条地形测图的地形点最大间距的规定是根据水运工程的特点和经验,按不大于图上3

2、0mm的原则确定的。实际操作中,根据项目需要和用途,侧重点不一样,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测量项目,一般会加密地形点的密度,因为执行规范不能宽于规范规定,只可更严格。 6.1.4 条最大视距长度表中,对最大视距长度做了缩短的规定,其技术指标主要参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由于这次修订已把修造船及通航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整合到本规范中,根据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对1:200 比例尺测图的需要,并考虑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对成图的要求,这里增加了1:200比例尺对最大视距长度的限制规定。,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考虑高程观测精度随距离增长而衰减较快,所以本表规定的最大视距长

3、度远小于仪器本身的测距能力。实际操作中,由于水运工程的特点,项目边缘区地形测量与项目的工程量无实质关系,为了表达项目与周边地形、地貌的大致相对关系或方位,对精度未作要求时视距可以放宽。 对RTK测图时,数据链的长度未做明确的规定,由于RTK测量精度不仅与仪器的标称精度有关,而且与RTK测量区域转换参数、网络RTK等精度有关,因此这里只作了“满足表6.1.1中的测点精度要求为准”的规定(满足重要地物图上0.6 mm,次要地物及地形点图上0.8 mm的要求)。为了满足此要求,根据实际检验,建议采用单基准站进行RTK测图时,数据链的长度控制在10km以内。,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

4、6.1.5 条删去了原来图根控制点的密度规定,因为只要控制点的密度在测量时满足6.1.4中最大视距的技术要求,特别是现在采用RTK测图技术,就没有必要去刻意的测设图根控制点,既经济又能满足测绘成果质量要求。 6.1.66.1.8条是对仪器设置、观测校核、内外业检查和记录的要求。规定比较明确,是几十年来大家都熟悉的规定,基本未作大的修改,但大家也要重视。 6.1.9 条强调当用测记法采集数据时,记录的内容一是有利于指导内业制图使用,二是有利于检查,发现测量错误时便于查找错误原因和纠正。 6.1.10 和6.1.11条规定已经比较明确,这是测图时必须做的。可自行对照条文学习掌握。,第6章 地形测量

5、 6.2 测站补点,本节是保留内容,大家比较熟悉,有关技术指标未作修改。主要是为了满足个别单位采用传统方法测图时的需要,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要求大家要把RTK补点和全站仪补点条文的精度指标结合6.22条文一并搞清楚。,6.3 地形地貌测绘,6.3.1和6.3.2条精度指标未作修改。施测细部坐标的数量,由测量要求方与测量方协商确定。要求准确测定重要建筑物、方位物的轮廓,其精度是按港口工程设计时要求细部点坐标应与测站补点同精度而规定的。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两细部坐标点间实量距离与反算距离之差值进行精度评定。 6.3.36.3.10各条具体内容基本未作大的修改,由于地物、地貌测绘是地形测量中最重要、最

6、繁杂的部分,也是重点之一,所以希望大家应对照条文和条文说明学习和掌握。这里不再解释。,第6章 地形测量 6.3 地形地貌测绘,6.3.11 条为新增加的内容。全站仪数字测图的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现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确定的。这里主要对仪器的选取,测站仪器的架设、后视点的要求和控制点的检验做出了规定,外业观测最大视距的规定参照6.1.4条执行,记录参照6.1.9条执行。 6.3.12条增加了RTK测图的规定, RTK的转换参数可采用已有成果或现场自行求取,参与计算的平面、高程控制点不宜少于4个,且成面状分布,最好覆盖整个测区。参加区域转化参数求取的控制点不应处在接近一条直线上

7、,尤其是高程控制点,因为参加求取转换参数的高程控制点的内符合精度要求相对高一些。 另外本条对主要作业环节,要求以比测和相对精度控制。,第6章 地形测量 6.3 地形地貌测绘,关于作业前RTK测图应在测区附近的控制点上进行检测,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50mm,保证主要地物满足要求,高程较差不应大于30 mm(D为基准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千米),以单基站为例,常规作业数据链长度一般为10km、最大为15km,求得的较差分别为95mm和116mm,而水运工程采用的等高距最小值为0.5m,求得相对应等高线中误差为167mm,可见其指标的确定满足测图要求。 RTK测图要求2小时后应重新进行初始化,主要

8、是为了防止RTK测量时,卫星信号不好、有失锁情况和假固定解的情况产生,以保证测量精度。 这里对RTK数据链的长度未作限制,RTK测图只要测点精度满足测图要求即可。,第6章 地形测量 6.4 内业处理,本节是新设的一节,其有关规定是根据现行检验标准的单位工程划分和检验内容要求,将原5.5节和原第11章制图中有关工程制图部分规定整编而成。本节的文字表达很明确,这里不一一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本节内业处理适合工程绘图,与地图编绘有一定的差异。实际项目中涉及到编绘内容时,请参照11章执行。,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6.1.2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符合表6.1.2的规定。,地形图基

9、本等高距 表6.1.2,注: 一个测区宜采用同一比例尺和同一基本等高距。,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6.1.3 地形测图的地形点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1.3的规定。,地形点最大间距 表6.1.3,6.1.4 用经纬仪、全站仪或测距仪配合经纬仪测图的最大视距长度应符合表6.1.4的规定。,最大视距长度(m) 表6.1.4,注:地势平坦,地形简单的测区,地形点的最大视距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1.2倍; RTK测图时,数据链长度的确定以满足表6.1.1中的测点精度要求为准。,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6.1.5 地形测量控制点密度应以确保测图的视距长度满足表6.1.4的要

10、求为标准。视距较长时,应根据不同比例尺和高程精度考虑竖盘指标差及地球曲率的影响。 6.1.6 测站上仪器的设置和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6.1.6.1 仪器对中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05mm,定向边长度应大于图上0.1m,定向后应用其他方向校核,其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 6.1.6.2 仪器高和视线高均应有校核记录,其互差不应大于0.1m或基本等高距的110。 6.1.6.3 测图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定向点方向。测站观测结束时应检查归零方向,其归零的偏差,经纬仪不应大于2,平板仪不应大于图上0.3mm。 6.1.6.4 每测站应测定12个站际地形重合点,检测点的坐标及高程值互差不大于0.1m,相

11、邻图边应各测出图外l0mm。 6.1.7 修测地形图时,应对原图进行现场检测。套用原图时,应消除原图图纸变形的影响。,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6.1.8 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等高距为0.5m时,应精确至0.01m;等高距大于0.5m时,应精确至0.1m。 6.1.9 用测记法采集数据时,应记录测量日期、测站和后视的点名、测站仪器高和后视点棱镜高,并应绘制草图对测点进行编号,标明测点之间连线关系和地类属性。 6.1.10 测图可分区域或按图幅施测;分区域施测时,接图边应测出界线外图上10mm;按图幅施测时,每幅图应测出图廓线外10mm。 6.1.11 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和实地

12、对照检查,检查面积不应少于施测面积的5,抽检细部坐标点不应少于10。平面和高程的偏差应符合表6.1.1的规定。超限点数超过检查点数的10时,除应更正外,还应扩大检查范围。所有检查数据应有记录。,第6章 地形测量 6.3 地形地貌测绘,6.3.1 建筑物细部坐标点精度应符合表6.3.1的规定。,细部坐标点精度要求 表6.3.1,6.3.11全站仪数字测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6.3.11.1 测图宜使用6级或6级以上的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的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应大于5ppm。 6.3.11.2 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觇标高量取至1mm。作业前应观测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定向

13、方向,用另一控制点的三维坐标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互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互差不应大于1/5等高距,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起始方向进行检查。 6.3.11.3 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及时删除作废数据、经过重测的原超限数据和补测后的原错漏数据。经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转存至计算机,保存原始数据文件。,第6章 地形测量 6.3 地形地貌测绘,6.3.12 RTK测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6.3.12.1 转换参数可采用已有成果或现场自行求取。现场求取时,参与计算的控制点宜不少于4个,且成面状分布,转换结果平面残差、垂直残差均宜不大于50mm。 6.3.12.2 作业前应在测区附

14、近的控制点上对RTK测量结果进行检测,平面坐标互差不应大于50mm,高程互差不应大于30 mm,D为基准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小于1km时以1km计。采用网络RTK时,高程互差不应大于0.1m。 6.3.12.3 基准站位置选择及架设应符合第4.4.5条和第4.4.8条的规定。 6.3.12.4 作业时,流动站应每隔2h重新初始化,并在数据稳定后检核一个重合点,平面互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互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高山地区可放宽一倍。 6.3.12.5 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对数据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并转存至计算机或其它介质中。,第6章 地形测量 6.4 内业处理,6.4.

15、1 地形图的绘制可采用计算机绘图或手工绘图。 6.4.2 地形和地貌相邻图拼接的最大误差不应大于表6.1.1规定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的 倍。 6.4.3 构建数字模型前,应对相关地性线进行连接。用实测数据和数字等高线数据构建地形模型时,可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也可采用格网法或两者并用。 6.4.4 图形文件中地形图数据要素应分层表示,同一图层的实体宜具有相同的颜色和相同的属性结构。 6.4.6 轮廓符号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6.1 依比例尺绘制的轮廓符号应保持轮廓位置的精度。 6.4.6.2 半依比例尺绘制的现状符号应保持主线位置的几何精度。 6.4.6.3 不依比例尺绘制的符号应

16、保持其主点位置的几何精度。,第6章 地形测量 6.4 内业处理,6.4.7 注记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4.7.1 文字注记应使所指示的地物能明确判读,字头应朝北。道路河流名称可随现状弯曲的方向排列,各字侧边或底边应垂直或平行于现状物体,注字应避免遮断主要地物和地形的特征部分。 6.4.7.2 等高线的注记字头应指向山顶或高地且不宜朝向图纸下方。 6.4.8 城镇和农村的街区、房屋等居民地应按外轮廓线绘制;街区与道路的衔接处应留出0.2mm的间隔。 6.4.9 水系的绘制应先绘桥、闸,其次绘双线河、湖泊、渠、海岸线和单线河,然后绘堤岸、陡岸、沙滩和渡口等;当河流遇桥梁时应中断;单线沟渠与双线河相交时,应将水涯线断开,弯曲交于一点;当两双线河相交时,应互相衔接、圆滑。 6.4.10 道路网的绘制应先绘铁路,再绘公路及大车路等。实线道路与虚线道路、虚线道路与虚线道路相交时,应实部相交;公路遇桥梁时,公路和桥梁间应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