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86754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苏俄心理学剖析.(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苏俄心理学,所谓苏俄心理学,就是指苏联与俄罗斯的心理学,具体说来,应该包括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苏联时期的以及现在俄罗斯的心理学。 第一节 苏俄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苏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节 苏俄 心理学的现状 和未来,第一节 苏俄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苏俄心理学历史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心理学、苏联前期的心理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的心理学。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心理学 (一)俄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革命风暴(1905年和1917年)前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在自然科学领域,俄国自然科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心理学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19世纪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思想对俄国进步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二)心理学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 俄国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也体现在心理学领域中,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反映在心理学思想领域虽然也有唯物主义因素,但反映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唯灵论和思辩学派的唯心主义占着统治的地位。 谢切诺夫、别赫捷列夫等倡导的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质即神经过程的科学方法,给唯心主义心理学家所宣扬的灵魂论以有力的打击。,二、苏联前期的心理学,苏联前期的心理学从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到1989年苏联解体的70余年时间里经历了苏联心理学初创时期(1917

3、-1936)和心理学体系形成时期(1936-1960) (一) 苏联建国初期的形势及心理学的状况(1917-1936)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展开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一切文化领域的运动。 别赫捷列夫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遵循谢切诺夫的实验路线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性,即神经过程。 。,切尔班诺夫,培养了一大批执行内省主义心理学路线,并肆虐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 两种势力展开激烈的论战 以布隆斯基、柯尔尼洛夫和维果茨基为代表的心理 学家主张改造传统心理学,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的纲领、原则。 以切尔班诺夫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坚持内省主义,公 开向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派挑战 1923年1月4日,在莫斯

4、科召开了全俄第一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它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心理科学的首次胜利,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心理学的领导权。,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的心理学目标,在心理学界基本达成共识。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非常明显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从1931年开始,苏联心理学开始了以批判反射学、反应学和文化历史理论为中心的心理学论战,同时对外国的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流派进行了批判。,(二)、苏联心理学基本体系的形成(1917-1936),1、 20世纪30年代研究人行为的代表大会的召开 1930年1月在列宁格勒召开的全苏关于研究人行为的代表大会成为苏联心理学史上的

5、重要里程碑。会议明确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作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心理学体系以及研究心理的物质本体即脑机能的工作方向。,2、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苏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心理、意识的论述为苏联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与物质的关系 心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马克思列宁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理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1972) “我们的感觉反映客观实在,就是说,反映是不依赖于人类和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东西。”(列宁,1988),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苏联心

6、理学的发展,(一)1962年的全苏心理学会议 1962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全苏会议是继1930年召开的批判行为主义大会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苏联心理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巴普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1、安诺兴及其机能系统理论 安诺兴(B.K.Anoxin,18981974),生物学博士、教授,苏联生理学家、心理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安诺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巴甫洛夫学说的发展,即提出了机能系统理论。,2、捷普洛夫与涅贝利岑对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研究的新进展 捷普洛夫(B.M.Tiepulov,18961965)和涅贝利岑(B.T.

7、Nebalizin,19301972)都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或通讯院士。巴甫洛夫曾提出三种最主要的神经系统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并由此归纳出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与弱型。50年代后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等人以人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补充了神经过程的易变性、动力性、皮层兴奋的集中性以及皮层的激活性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为人的个性差异的生理基础增添了有科学依据的内容,从而在苏联创立了差异生理学学派。,(三)、心理学基础研究的新成就 1、 列维托夫论“心理状态” 列维托夫(Levytov,18901972)提出了“心理状态

8、”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构应该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三部分。1964年列维托夫发表了专著论人的心理状态,专门介绍其多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结果。 2、 洛莫夫等人对人的感觉研究的新进展 洛莫夫(B.F.Lomov,19271990)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苏联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提出了操作阈限,即最佳识别阈限的新概念。,3、斯米尔诺夫等人对记忆的研究 斯米尔诺夫(A.A. Smirnov,18941980),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心理学问题杂志主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斯米尔诺夫为代表的苏联心理学界对记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意识与活动统一观推进了对记忆的研究。斯米尔诺夫等人对

9、记忆过程、不同年龄儿童的逻辑识记方法、记忆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四)个性研究的新动向 、鲍诺维奇等人对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鲍诺维奇(L.I.Bozhovich,19081980)是苏联研究个性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著名学者、教授,在苏联教育科学院创建了个性心理学实验室,并长期担任该实验室的领导工作。鲍诺维奇对个性进行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维果茨基关于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对各项问题进行实际的研究,她采用独特的形成性的自然实验方法,为解决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问题作出了贡献。,(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兴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自成体系,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体系。 彼得罗夫斯基在集体

10、形成、结构、层次、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的“集体层次测量观”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 另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安德烈耶娃的研究。著有社会心理学(1980)、群体中人际知觉等。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群体的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大型群体,即宏观社会共同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小型群体,即微观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个性的心理现象,(六)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变化,(六)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变化 1、普通心理学教材的变化 2、儿童与教育心理学教材的变化 (七)维果斯基心理学思想日益受到重视 1、维果斯基心理学思想的复兴 2、从两次国际会议看维果斯基思想的影响,第二节 苏联心理学

11、的主要代表人物,一、十月革命前俄国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俄国心理学中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传统的代表人物 1、谢切诺夫(I.M.Sechenov,18291905),哲学的唯物主义者,俄国伟大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俄国生理学和心理学中自然科学学派的奠基人。 重要著作:脑的反射(1863)、神经中枢生理学(1891)、谁去研究和如何研究心理学?(1873)等。 谢切诺夫长期从事神经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中枢抑制”现象并建立了新的反射理论。 谢切诺夫把反射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外界对有机体的作用、反射的中枢部分脑内进行的神经过程、机体的应答活动。 新反射理论揭示了心理与大脑的联系,

12、证实了客观世界对心理的制约性,同时否定了心理学中的内省方法,确定了心理活动规律必须借助客观方法研究的客观性质。,2、巴甫洛夫生平,巴甫洛夫(I.B. Pavlov,18491936),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1904年由于在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主要著作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二十年: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和巴甫洛夫星期三(三卷本)等。,巴甫洛夫的主要理论思想 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实验(图) 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及其相互诱导 条件反射和暂时神经联系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

13、规律 动力定型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3、兰格 兰格(N.N.Langer)是俄国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俄国进步心理学最卓越的代表,他曾经在莱比锡跟随冯特学习,但他不同意冯特的内省主义心理观,在处理“心”与“物”的关系上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1888年兰格提出了注意的运动理论,认为注意的起伏是由于肌肉动作的连续性而产生的。 兰格认为心理的进化与完善化是由于它有效用,反对把生存竞争、自然选择学说推广到人类活动的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强调人的社会本质,人是社会、历史的实体。,(二)俄国唯心主义内省

14、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格罗特 格罗特(Gelot)是俄国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内省心理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是冯特心理学在俄国的代表人物,坚持内省法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研究“不伴随物理和生理过程的纯心理内容”。心理学的使命就是论证宗教和唯心主义。 格罗特批评了谢切诺夫“真正的实验心理学家只能是生理学家”的观点。 格罗特心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心理能量的观点。他从唯心主义出发,把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运用于心理学,认为能量不一定依赖于物质。,2、切尔班诺夫 切尔班诺夫(K.I.Chelpanov)是格罗特的得意门生,曾在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工作和学习,深受冯特和斯顿夫的影

15、响。 宣扬冯特的内省主义心理观,把自我观察看作是“认识心理现象的唯一源泉”,坚持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方向。 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他始终顽固地坚持唯心主义立场。 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于一般世界观之外的经验科学。,二、向传统心理学开战的早期著名心理学家 20世纪2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哺育下,苏联心理学界出现了一批积极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改造的年轻的心理学家,其中布隆斯基、柯尔尼洛夫和维果茨基最具有代表性。,1、布隆斯基 布隆斯基(P.P.Blonsky,1884-1941),苏联心理学初创时期的主要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学的改革(19

16、20)、科学心理学概论(1921)、心理学概论(1927)、记忆与思维(1935)等。 布隆斯基把心理的发展看作是从“沉睡的生命”向“完全清醒的生命”的转化。 沉睡的生命原始清醒生命不完全清醒的生物行为完全清醒生命 布隆斯基第一次试图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广泛的方面系统地考察心理学的最重要问题心理发展问题。,2、柯尔尼洛夫 柯尔尼洛夫(K.H.Kolnilov,1879-1957), 主要著作有:无产阶级儿童心理学(1920)、早期儿童的研究方法(1921)、现代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1925)和关于人的反应的学说(1927)等。 柯尔尼洛夫最早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应当成为心理学的基础: “心理学一直被看成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内部的哲学世界观对心理学加以重新估计。”(斯米尔诺夫,1984) 心理是脑的物质属性,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