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83518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文化史剖析(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文化史,舒习龙教授编,一、“文化”的概念界定,目前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约有200多种。 【美】克罗伯、克拉克洪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收录了166条文化的定义,分别由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界定。 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属描述性的定义) 亨廷顿(1945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属遗传性的定义) 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定义: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

2、在社会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即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意识形态的成果。,第一章、中国近代文化的流变,一、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一、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在中国近代社会里,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包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等。而资本主义很微弱,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据有的专家估算,1920年左右,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约为219.0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了208.37亿元,工业的总产值只有1066亿元,只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487。就是说,到本世纪2

3、0年代初,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还只有5左右。,社会经济的基础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而且近代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沿江的大城市,广大农村占支配地位的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特点,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使中国近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杂性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文化呈现出复杂性特征。在这种文化体系中,既有资本主义文化,又有封建主义文化;既有殖民主义文化,又有爱国主义文化;既有西方近代文化,又有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新文化,又有旧文化;等等。各种文化既有互相矛盾冲突,也有互相制约、影响,甚至互相结合或

4、融会。但是,不论各种文化如何错综复杂,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新文化是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向的。,2、区域性 近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近代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东南沿海和沿江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性的都市。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社会风气也日渐开放。因此,出现了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出现了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人物。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或奠基人。然而,在广大内地、农村,经济基础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受封建经济的支配。相应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由

5、于缺乏近代经济基础,这些地区接受西学、新学的过程十分缓慢,举步维艰。 随着沿海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例如,清末留学高潮中,甘肃全省留日学生只有一名,而新疆、青海、宁夏几乎近于零。沿海与内地相比较,相去悬殊。,3、基础薄弱 由于封建地主经济成分的强大,并占据主体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十分微弱,造成了近代新文化缺乏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近代文化的主体承担者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第三等级,而是与封建社会息息相关的传统士大夫中的一些开明之士。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由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

6、,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同西学,学习西学,并试图以之作为变革社会、振兴中国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近代社会的局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微弱,使得他们缺乏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气的土壤,没有能够完成从传统士大夫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彻底转变。实际上,他们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在变革的进程中,他们大都积极参与,并以其杰出的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但是,一旦变革出现挫折,现实与理想发生背离,他们便退缩、消沉、颓丧,从对传统的批评又回到对传统的眷恋。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晚年思想的保守倒退,便是近代经济在文化上折射的例证。,二、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

7、亡图存密切结合 近代中国80年,是中国人民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8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独立、民主、富强,始终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不例外,同样受到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影响。无论是魏源的“

8、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郑观应的“商战”;无论是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也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的。,三、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及会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近代中国文化同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道路不一样。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15至16世纪进一步发展,17世纪兴起科学运动,18世纪法国开展了启蒙运动,之后德国又出现了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却是被动的,不像西方文化那

9、样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的情况下,由外力催化促成的,是在文化主体面临着生存危机的巨大压力之下,被迫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在自己的社会内在发展中走向近代,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引起了变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又互相会通融合,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四、科学与民主是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说来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儒学或儒、释、道为其主要内容。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儒学地位的衰落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形成了近代文化的新内容。由于近代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发展源

10、流不同于古代文化,因此,近代文化的内容同样不同于古代。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传统儒学衰落,旧的文化体系解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因素和文化部门。声光化电、民主自由、新式礼仪习俗等等,纷纷展示在人们面前。那么,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虽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对近代文化基本内容的概括。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伊始即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后来,“人权”改提为“民主”。他坚定地相信:“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11、。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所说的科学和民主,都是从广义上讲的。科学既指自然科学,又包括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民主的含义同样广泛,既包括近代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又包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和变革。这两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五、近代文化既丰富多样,又肤浅粗糙,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相对来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比较单一,变化也不大。封建文化的中心是儒学,从两汉到明清,不论汉学、宋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没有超越儒学的范围。 近代以后,文化类型除原有的传统文化外,有资

12、本主义文化,还有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同封建主义文化一样,对今天仍有影响,那种殖民文化心理还在泛起。由此也可以看到,文化有顽强的传承性。不同型态的文化并存,是近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相区别的一个特征,也是其内部结构丰富复杂的一种表现。 除了多种文化类型并存外,近代文化的丰富性还反映在它各个领域、部门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一些传统文化领域到此时的衰落,又表现为许多新的文化领域的出现,使近代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新旧并陈的复杂状态。例如,儒学发展到近代,虽然几经内部调整,从汉宋之争到汉宋合流,以经世致用取代考,据之风,但是终因其不合时宜而迅速衰落下去。随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儒学独尊学坛的地位终于

13、被打破,近代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逻辑学等新兴学术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填充了儒学衰退后留下的学术阵地。 从整体上说,近代文化比古代文化丰富复杂,但又明显存在着肤浅、粗糙的弊端。西方的近代文化经历了两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才形成了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体系,而中国近代文化则不同,仅仅经过了80年的时间,几乎以扫描的速度,跨越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历史进程。由于历史进程的快速多变,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吸收、消化以及对近代文化的创建,都缺乏充分的内在准备条件,不可避免地使近代文化带有种种不足。,以近代的启蒙思想为例,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制夷”主张、龚自珍的“更法”思想,到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种种议论,大都以“经世

14、致用”为指导,以传统学术中的“变易”观为哲学基础,提出的改革主张大多流于就事论事的水平上,缺乏近代社会科学作理论依托,因此,从思想整体上看显得十分肤浅。康有为把进化论揉进今文经学之中,借用空子的名义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理论。这固然比前人前进了一大步,但他的理论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经学的旧框框,且论证牵强附会,多有不实之处,不免流于肤浅、粗糙的弊病。 总起来讲,近代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民主与科学的内容,与政治斗争的紧密联系,以及丰富而肤浅的构成,这便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与古代文化相比,近代文化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变化性和过渡性。相对于古代文化而言,近代文化体系发生了重大

15、变化。这种变化从趋向上 看是前进的、活跃的。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而言,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不应高估亦不应贬低。,二、中国近代文化 1、起止点问题 (1)起点的争论: 宋元说;明末清初说; 1840年鸦片战争说(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观点) (2)下限问题的变化: 1919年五四运动 1949年(目前取得共识的观点) 2、内容范畴(狭义)是指观念形态上的文化,是与近代政治和经济相对应的文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具体来说,是哲学、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宗教、习俗等领域的有机结合。,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从维新运动以来思

16、想发展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20世纪中叶,侯外庐亦明确指出,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表现。这就无异说,中国早期启蒙的发轫,并非受之于西方思想的刺激,而是本土思想发展的结果,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的内在因素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近百年来,尽管学术界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评价不尽相同,高低不一,有些问题还存有争议,但无一例外的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突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认同这一观点,并指出,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虽有合理因素,但由于其忽视了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异,把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看成西方文化的位移,这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并不能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揭示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外国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表示了极大关注。例如,余英时主张,从晚明儒学发掘近代思想的源头;沟口雄三认为,中国前近代的概念可以上溯到明清之际,这段历史可以作为近代的胚芽期或胞胎期。,晚明处于时代转折期,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与汉、唐、宋一脉相承,但其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抑制地涌现出异己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