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及症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8116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论及症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总论及症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总论及症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总论及症状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总论及症状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论及症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论及症状(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传染病的护理,西安交通大学护理系 施齐芳,2,主要内容,传染病的概念与分类 传染病的特征及临床特点 病原生物学、感染与免疫 传染病流行病学 治疗与转诊 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与监控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社区预防,3,传染病的概念与分类,一、传染病的概念 感染病: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病。 传染病:传染性比较强,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和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一组感染病称为传染病。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

2、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4,二、传染病的分类 (一)按病原体的类别分类: 病毒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真菌性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5,(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 1)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特征 接触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经空气传播 经生物媒介传播 围生期传播 医源性传播,6,2)传染病按其病原体在自然界主要的储存宿主或寄居体进行分类 受感染的人和动物 受污染的土壤、水和食品,7,(三)按传播途径分类: 1)呼吸道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 3)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4)体表传染病及性传播疾病 5)血源传染病 6)多途径传播的传染病,8,传染病的特征及临床特点,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任

3、何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 (二)传染病能够在宿主之间直接或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播,即具有传染性。,9,(三)传染病具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地区性 季节性 周期性 (四)人群感染后可以产生免疫。 (五)与非传染病相比,防治策略和措施不同于一般疾病。,10,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呈阶段性: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即发病的初期。 3)症状明显期(极期) 4)恢复期,11,(二)常见临床表现: 发热 皮疹 腹泻 黄疸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毒血症状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反应:肝、

4、脾和淋巴结的肿大。,12,(三)传染病的临床类型:依据发病性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病情严重程度,可将传染病分为 急性、亚急性、慢性; 典型、非典型; 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13,三、传染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一)一级预防:为病因或初级预防,在传染病没有发生和流行前,主要是针对病因及其影响因素。,14,(二)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传染病发生后防止其传播、蔓延,传染病还要强调早报告、早隔离。,15,(三)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工作;对于已转为慢性传染病的患者、病原携带者要登记、建档,对其进行管理,定期随访、检查、治疗,防止其作为传染源再传播。,16

5、,病原生物学、感染与免疫,一、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个体通过一定方式或媒介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过程称为传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即为传染病。 病原生物通常寄生在其他生物中,被其寄生的生物个体称为宿主。,17,传染病的病原体,根据其组成结构,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和朊粒等。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均归于广义的细菌范畴。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原虫、蠕虫等。,18,二、 感染与感染过程,(一)感染的来源 病人在医院诊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感染。,19,(二)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侵袭力 毒力 入侵数量 变异性,20

6、,(三)感染类型及表现 根据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引起临床症状和疾病,可将感染可分为: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21,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根据感染范围,又可将其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22,细菌的全身感染又包括: 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并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而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外毒素通过血液或神经轴索播散到特定靶细胞,产生特殊中毒症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袭性酶等毒性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播散到其他脏器,

7、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23,三、抗感染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屏障结构 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 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 细胞因子,24,(二)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抗体的作用: 中和作用 介导病原体的杀伤和溶解 抗体产生的规律及临床意义: 初次应答,机体初次受到某种病原体的感染后,需经2-3周(发病后7-10天)才能产生抗体,且主要是IgM类抗体。 再次应答以IgG为主。,25,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炎性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产生的免疫效应。,26,四、传染病时机体组织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一)黏膜病变 肿胀、变性、坏死、脱落 (二)皮疹 (三)发热 (四)

8、淋巴结肿大 (五)脏器损伤,27,五、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一)自限性疾病 (二)痊愈 (三)后遗症或致残 (四)死亡,28,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29,一、疾病流行的强度 (一)散发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 发病率水平。 (二)流行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某时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同一病种散发发病率水平。 (三)暴发 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30,二、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人群分布: 1)年龄 2)性别 3)职业 4)种族和民族 5)

9、社会阶层 6)行为,31,(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 2)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3)疾病的城乡分布,32,(三)疾病的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 2)季节性 3)周期性 4)长期变动,33,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34,(一)传染源 病人作为传染源: 1)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 出现的这段时间。 2)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的特异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3)恢复期,是机体遭受的各种损害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期,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

10、传染源作用。,35,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36,(二)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 1)经飞沫传播 2)尘埃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水被污染情况很多,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城市供水系统的建立和水质卫生监督管理。,37,经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1)机械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38,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1)经胎盘传播 2)上行性传播 3)分娩时引起传播,39,(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40,治疗与转诊,一、传染病

11、的筛检 (一)传染病筛检的定义、目的 筛检是指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查方法,去主动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41,(二)筛检传染病的基本判别依据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感染后免疫,42,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一、 发热 常见的热型有: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回归热 5)波状热 6)马鞍热 7)不规则热,43,二、皮疹和粘膜疹 皮疹和粘膜疹是由病原体或其毒素直接或间接造成皮肤、粘膜的损伤,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渗出或出血而生成,为发疹性传染病。,44,(一)皮疹临床特点: 1)斑疹 2)丘疹 3)斑丘疹 4)红斑疹 5)出血

12、疹 6)疱疹 7)荨麻疹 8)粘膜疹(又称内疹) 皮疹分布 出疹顺序 出疹时间,45,(二)诊断发疹性传染病时的注意事项: 1)仔细询问病人 2)观察皮疹特点 3)注意伴随症状与体征 4)及时进行相应的各项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46,三、腹泻 (一)感染性腹泻 (二)非感染性腹泻,47,四、头痛 (一)颅脑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48,五、 毒血症和菌血症 (一)毒血症 (二)菌血症,49,六、 淋巴结肿大 对于病原体的侵入,人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50,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

13、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1,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免疫标记技术 (五)其他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52,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的原则: 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53,二、治疗方法 1. 一般及支持疗法 2. 病原或特效疗法 3. 对症疗法 4. 康复疗法 5. 中医中药疗法,54,传染病的预防与监控,一、管理传染源 (一)病人和疑似病人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简称“五早”)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14、重要步骤和措施。,55,(二)病原携带者 (三)密切接触者 医学观察 留验 应急接种 药物预防 (四)动物传染源,56,二、切断传播途径,(一)消毒 定义: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 种类: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 1)空气消毒 2)餐饮具和茶具消毒 3)床上用品、理发、美容工具、毛巾和公共浴池用具的消毒 4)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57,疫源地消毒: 1)随时消毒,在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及时消毒,以迅速杀灭致病微生物。 2)终末消毒,是指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住院、死亡、迁移)或病人治愈后进行的

15、一次彻底消毒。 3)消毒的方法,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58,(二)隔离 隔离的定义: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59,隔离的原则与方法 单独隔离传染源 根据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隔离措施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 解除隔离原则,60,隔离的种类 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 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 接触隔离(橙色标志) 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 昆虫隔离,61,三、 保护易感人群,(一)健康教育、相关饮食、运动知识的宣传与卫生法规 (二)个体防护 (三)计划免疫:

16、被动、主动免疫 (四)应急预防接种,62,四、医院感染的管理,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类型: 1)交叉感染 2)自身感染 3)医源性感染 4)带入传染,63,(二)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 自我防护知识,64,(三)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 (四)医疗废物的管理 (五)对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管理,65,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病史 患病及治疗经过 目前病情与一般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生活史,66,2、身体评估 生命体征 营养状况 皮肤粘膜 各系统检查,67,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般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免疫学检查 其他检查,68,社区预防,流动人口的管理 一、健康教育 二、健康体检和监测 三、行为干预 四、预防接种 五、疾病监测,69,传染病的社区管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预防为主、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发展三级医疗保健网,加强基本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加强传染病的社区管理、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