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068886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考试说明要求:区域的含义。一、区域的概念及主要特征(1)区域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但有的界线明确 (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植被等);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矿区的矿产优势、旅游区的景观优势等)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互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2、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等。(3)区域划分区域类型乡村区域城镇区域范 围大小生产活动农业为主非农业为主相互关系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对乡村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4)区域空间分布形式单一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复合形式: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区域空间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二、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

3、、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指标差异:包括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空间差异: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发展水平较高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总体趋势: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依次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产 业 比 重第一阶段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即“1、3、2”结构)第二阶段第一产业

4、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即“1、2、3”结构)第三阶段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即“2、1、3”结构)第四阶段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即“2、3、1”结构)第五阶段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即“3、2、1”结构)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考试说明要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常用指标:区域划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高等、中等、低等收入地区2综合指标:(如HDI指数)预期寿命 教育程度 反映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

5、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二、区域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较低,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主要有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等条件,当时人类主要的活动区域包括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如古代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富饶的地域。经济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的特点如下表所示。发展指标指 标 表 现区域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 少传统农业占的比重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程度工业化处于起步

6、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中心城市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产业构成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发展状态低水平均衡状态 (二)工业化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上许多区域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推进速度也明显加快。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的特点如下表所示。项 目特 点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核心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

7、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网络系统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外围空间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状态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世界上许多传统工业区在发展初期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极易发生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产生环境问题。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如下表所示项 目特 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内部经济差异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状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

8、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考试说明要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差异(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上世纪9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上述三大经济地带。(2)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共12个省级单位;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共

9、9个省级单位;西部:包括陕、宁、甘、新、青、藏、川、云、贵、渝等共10省级单位。(二)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如1999年东部的GDP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人均GDP约为中部的1.9倍,西部的2.4倍。(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大于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西部最差。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如下表所示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结构工 业 结

10、 构东部地带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二者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我国大致上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4)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东部高,西部低。东部地带城市密集,工业化水平高,工业产值大,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也高,而中西部地带相对滞后。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比重为66,主要的工业带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组成沿海工业地带,城市群主要有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部

11、地带和西部地带的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25和9,主要的工业区地带仅有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和陇海兰新工业地带的部分工业中心,缺少成规模的城市群,大城市也较少。(5)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早西晚,东部开放程度高,西部开放程度低。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再则,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对外开放程度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一)南北方的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二)南北方的差异(1)自然条件的差异北方地区:

12、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平原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南方地区:跨越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2)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北方地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面临的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南方地区:南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第四节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考试说明要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

13、的影响。一、产业转移(一)产业转移的意义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二)主要方式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原因:相对而言,内地在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都较沿海地区便宜,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于是便向内地迁移。此外,对内开拓市场也是产业迁移的重要原因。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原因: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近些年来,我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台湾

14、的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如服装、机电、IT、化工等行业。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作为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在广东省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也很丰富。近些年来,广东省边远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了显著改善,许多地方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效应。(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有利影响对产业迁出区域而言,此举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能使市场得到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