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07054705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2014秋)(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的认识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85、86页。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学生分析: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

2、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思考和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3、: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法: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玩得投球游戏吗?(记得)谁能谈谈那天的比赛情况呢

4、?生:我是我们小组投得最多的,我投中了师:你真棒!生:我们小组投中的最多,投中了师:是吗?恭喜你们!二、探究(一)、认识平均数师:老师呀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昨天你们在比赛的时候,我偷偷地记录了一组同学的成绩,请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投球成绩统计图。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谈发现。师:这一组的情况真复杂。人数不相等,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各不相同。谁的成绩好呢?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男生最多的投中8个,女生最多的投中9个,女生投得准。 生2:这样比也不行,你可以比最多的,我也可以比最少的,男生最少投中6个,女生最少投中3个,不就是男生准了吗? 师:有道理!看来,男、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不一样多,

5、比其中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个数是不行的。那怎么比呢?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生:男生一共套中21个,女生一共套中24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你们同意他这样比吗? 生1:这样比不行,男、女生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生:如果能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变得一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变得一样多,就可以比了。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如果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匀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匀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这样比可以吗?(学生都表示同意。)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也就是把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和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进行比较。(板书

6、)(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师:那么我们怎样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书算法。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分步计算:男生:8+7+6+7=28(个) 284=7(个)女生:9+8+5+3+5=30(个) 305=6(个)2.综合算式:男生:(8+7+6+7)4=284=7(个)女生:(9+8+5+3+5)5=305=6(个)师:我们已经求出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现在大家说一说哪组成绩好?生:男生成绩好,因为男生平均每人投7个,女生平均每人投6个。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了。

7、师:看来,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较哪个组的成绩好,只看总数是不行的,需要求出每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球数再进行比较。在数学上,几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球数叫做这个组投球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提出问题,帮助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 女生组的平均数是6,6是哪些个数字的平均数?2、平均数会不会比最小的数小,比最大的数字大?3、平均数是一个真实的数字吗?生根据统计图进行思考并交流。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它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大的数字和最小的数字之间。(四)、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8、?生: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生: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一)塑料袋问题师:其实在我们生活的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看亮亮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情况的统计表。我这里有几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1、请你估计一下,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3、师:请大家说一说,刚才你们求出的“3个”是亮亮家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生:我认为“3个”不是亮亮家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二)游泳池问题电脑画面上出现这样一副图: 师:对这个问题谁想说说自己的

9、想法。学生可能回答:生:不会,因为小军身高140厘米,游泳池的水平均深120厘米。生:会有危险,游泳池的水平均深12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40厘米深,在比120厘米深的地方游泳就有危险。况且小军还不会游泳。如果他到了比自己身高还深的地方,那么就很危险。如果有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含义,形成共识,并进行安全教育。四、全课小结: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平均数)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回答: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的意义)2、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明天带来我们一起交流。板书:平均数最小数 最大数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8+7+6+7=28

10、(个) 284=7(个)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9+8+5+3+5=30(个)305=6(个) 男生成绩好教学反思:一、情境的运用数学源于生活,用与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在教学时,如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素材,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经验基础,激发求知的欲望,启迪思维,促使师生在互动情境中产生交互影响,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课始,和学生进行前一天的投球游戏的谈话。新授部分就围绕投球游戏展开。在练习部分,再次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关于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的计算练习,并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理解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的特点。整节课的

11、情境创设连贯、自然、有效,让儿童伴随着生活情境,在交流中生成、在操作中探究、在练习中感悟。二、巧设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们有迫切地学习需要,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出示了同学们举行投球比赛的统计图后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要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统计图就能回答。紧接着下一个问题: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当个小裁判,请你判断一下,在这次比赛中是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

12、成绩好呢?由情境引发的问题比较简洁,指向明确。问题提出后,做短暂的停顿,旨在让学生边观察统计图,边静心思考。通过对多数学生的提问,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辩,使学生们直觉地体会到当人数不相等时比个人成绩不合理,比总数也不公平,进而产生寻找一种新的数据的需要。这一部分老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将从不同角度选取数据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进行比较。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当学生靠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问题时,老师接着提问:那么4个男生作为一组,5个女生作为一组,你们觉得到底怎样进行比较,才算公平呢?同桌进行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之间进行思维地碰撞,在讨论中启智,在交流中有所得。在这样一个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这样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增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三、不足之处 一是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二是要丰富课程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塑料袋问题”中增加以下环节:师:我们算出了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我们班同学家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每家都这样丢弃塑料袋,情况会怎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