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07044949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CJZYJ10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 总 学 时:54学时 讲课学时:44学时 实验学时:10学时学 分:适用对象:临床、护理、药学、预防、口腔、检验、影像专业基 本 要 求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医学微生物

2、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习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按教材分章顺序,每章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一部分内容为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重点。对于了解的内容或部分熟悉的内容可酌定为自学。关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即实验教学,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进行。教学时间分配序号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备注1抗 原22免疫

3、球蛋白与抗体23补体系统24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5免疫系统16免疫应答47超敏反应658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自学9免疫学临床应用自学10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11细菌的生理212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11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14细菌的感染和免疫315球 菌216肠道杆菌217弧菌属与弯曲菌属自学18厌氧性细菌自学19分支杆菌属和放线菌属220动物源性细菌自学21其他致病菌自学22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123螺旋体124真 菌自学25病毒的生物学特性226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27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自学28呼吸道病毒自学29肠道病毒自学30肝炎病毒231逆转录病毒2532虫媒病毒自学33

4、疱疹病毒自学34其他病毒与朊粒自学合计4410第一章 抗原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抗原的两种特性;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2.熟悉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方法和医学上常见的抗原。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2.抗原的分类 TD-Ag和TI-Ag;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异物性、化学特性。4.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种类。5.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目的要求: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

5、白的生物学活性;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与功能。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3.了解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H链和L链;V区(HVR/CDR)和C区; J链和SP。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VL和CL;VH和CH。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Fab、Fc、F(ab)2。5.五类Ig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教师指导下自学)。6.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7.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 补体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异同点;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2.熟悉补体三条激

6、活途径的过程。3.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补体的定义、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理化性质。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过程。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4.补体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意义:参与早期的抗感染免疫,以及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第四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的要求:1.掌握MHC的概念;HLA-类抗原分子和HLA-类抗原分子的组织分布。2.熟悉HLA-类和HLA-类基因的定位;HL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MHC限制性。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MHC的概念。2.HLA-类和HLA-类基因的定位。3.HLA

7、-类分子和HLA-类分子的结构及其组织分布。4.HLA分子的功能:参与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的MHC限制性。5.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五章 免疫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分类。2.熟悉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标志;T细胞亚群的分类和功能。3.熟悉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性。4.了解CD分子的概念和命名。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系统的组成。2.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及其功能。3.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4.T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1) TCR的分子结构和

8、作用。 (2) E (erythrocyte)受体的作用。(3)促分裂原受体:PHA-R(phytohemagglutinin receptor)、ConA-R(concananalin receptor)。5.T细胞表面的主要抗原分子: CD抗原(分子) CD3、CD4和CD8的重要作用。6.T细胞亚群:CD4+T细胞(Th1和Th2产生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和功能);CD8+T细胞的功能。7.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1) BCR的分子结构和作用。 (2) 促分裂原受体: LPS-R(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SPA-R(staphylococcus prote

9、in A receptor)。 (3) IgGFc受体、补体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8. B细胞的功能。9.NK细胞的主要受体(IgGFc-R)的作用和功能。10.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种类。11.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第六章 免疫应答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熟悉免疫耐受的意义;了解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3.熟悉免疫应答的特点。4.了解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应答的概念。2.免疫应答的类型、基本过程和特点。3.TD-Ag诱导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AP

10、C与Th细胞、Th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特点。4.TD-Ag诱导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5.T细胞应答过程中,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6.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概念和特性。7.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第七章 超敏反应目的要求: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教学内容:1.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2.型超敏反应中:(1) 主要的变应原。(2) IgE类抗体、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特点。(3)致敏和发敏的分子基础。致敏阶段:初次接触变应原产生亲细胞性IgE抗体后,IgE的Fc与肥大细

11、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FcR结合。发敏阶段: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相应的IgE结合导致细胞膜上IgEFc受体交联而触发。(4) 活性介质的产生和作用。(5) 常见的病症。3.型超敏反应中:(1) 变应原的特点变应原存在于细胞膜表面从而成为靶细胞。(2) 参与发挥作用的成分和细胞。(3) 导致靶细胞损伤的机制。(4)常见的病症。(5) 特殊的型甲亢的发生机制。4.型超敏反应中:(1) 参与发挥作用的成分和细胞。(2) 可溶性中等大小IC的形成特点。(3) 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4) 常见的病症。5.型超敏反应中:(1) 参与发挥作用的细胞。(2)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特点和常见病

12、症。第八章 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本章可结合成人专科教育的特点,视其学员原专业性质,作删节或指导自学。在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引导学员思考: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的病症有哪些?2.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九章 免疫学临床应用目的要求:1.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2.熟悉常用的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3.了解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学时安排:自学教学内容:1.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2.常用的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3.新型疫苗的发展。4.计划免疫的程序和要求。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6.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13、。第十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各种结构的名称、化学组成及功能。2.熟悉细菌的形态和大小: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 菌与G- 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区别及其意义。 (2)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菌细胞质中质粒和核糖体的特点及意义。 (4) 核质的本质和作用。3.细菌的特殊结构:(1) 荚膜和芽孢的形成条件和在医学中的意义。(2) 鞭毛和菌毛意义。4.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原理、结果及实际意义。第十一章 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合成代谢产物的实际意义。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和规律。3.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2) 酸碱度、温度及气体需求:对氧气的需求 需氧菌(即在大气环境中能生长繁殖)、厌氧菌、微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的概念。 2.细菌个体生长的方式、速度和群体生长的规律。3.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细菌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状况 菌落的概念及特点。4.检测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即生化反应的意义。5.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意义。第十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目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