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解剖--精美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7040813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部解剖--精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腹部解剖--精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腹部解剖--精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腹部解剖--精美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腹部解剖--精美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部解剖--精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部解剖--精美(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腹部,梅河口市新华医院 文振豪,局部解剖学 第四章 腹部 学习内容,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腹部的体表标志 腹部重要器官和结构的体表投影 腹壁的结构(腹前外侧壁区、腹股沟区) 腹膜腔的境界和分区 结肠上区的脏器 结肠下区的脏器 腹膜后隙的脏器,第一节: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主要体表标志 三、体表投影,第一节 概述,一、境界和分区,腹部: 位于胸部和盆部之间 包括腹壁、腹腔和腹腔脏器。 上界:即胸部下界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 腹股沟、髂嵴、 第五腰椎棘突的连线 腹腔 上界(膈)突向胸腔 下界(小骨盆上口,即界线) 与盆腔相邻,腹部分区,腹部境界,二、主要体表标志,腹前外侧壁,剑突 肋弓

2、 耻骨联合上缘 耻骨结节 髂前上棘 髂嵴,腹 前 壁 正 中 线 上,白线 脐 脐环 腹直肌 半月线,腹股沟 腹股沟韧带,下部,第12肋 髂嵴 腰椎棘突 竖脊肌 脊肋角(肾区),腹后壁,脐环:皮肤腹横筋膜,薄弱,易发生脐疝。 第12肋:腰部切口标志。 髂嵴: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是腰椎穿刺定位标志。 髂嵴还是骨髓穿刺部位。 脊肋角:肾区叩诊或肾囊封闭部位。(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形成的夹角处。),三、体表投影,幽门平面:经过脐至剑胸结合连线中点的平面。在此平面上的结构有第九肋软骨前端、胆囊底、幽门、胰体大致的行程和肾门。 肝下缘:成人肝下缘大部分与右肋弓平行,在中线上低于剑突约3cm,

3、故肝上界正常时,肝在右肋弓下缘不能触及。幼儿肝下缘低,可在右肋弓下缘触及。 胆囊底:位于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触摸此点有压痛, 阑尾根部: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阑尾炎时麦氏点常有压痛。,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一、腹前外侧壁的结构层次,(一)皮肤,腹前外侧壁皮肤薄,弹性大,除前正中线和腹股沟处与深层结构连接紧密外,其余各处疏松地附着于皮下组织,移动性较大。临床外科常在腹前壁采取皮瓣,修复皮肤缺损。,(二)浅筋膜,浅筋膜:较厚,由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为脂肪层,称Camper筋膜。 深层为膜样层,较致密,称Scarpa筋膜,在正中线

4、处附于白线,向下越过腹股沟韧带附于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的前面并不附着,继续向下与阴囊肉膜及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阴茎浅筋膜相连。因此Scarpa筋膜与腹前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和会阴浅隙相交通。尿道球部损伤时,尿液渗到会阴浅隙,也可蔓延到腹前外侧壁,但不能越过中线到对侧和进入股部。,起自股动脉,走向髂前上棘,分布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旋髂浅动脉:,浅动脉,浅静脉:多在脂肪层,脐以上:,胸腹壁静脉 汇入腋静脉,腹壁上静脉 汇入胸廓内静脉,脐区的浅静脉还和附脐静脉相吻合,回流入肝静脉。,脐下:,腹壁浅静脉 注入大

5、隐静脉,腹壁下静脉 注入髂外静脉,浅静脉,浅淋巴管 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 脐平面以下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浅淋巴管,皮神经,皮神经:由第712胸神经的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皮支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T6剑突平面 T8肋弓平面 T10脐平面 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平面 L1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的平面,(三)深筋膜和肌层,腹前外侧壁的深筋膜薄弱,包裹各肌表面 肌层的肌肉包括: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1、腹直肌,位置:白线两侧 形态:形似宝剑,上宽下窄。 起止:胸骨剑突、57肋软骨前面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特点:腹直肌前面有3-4条横行的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手术时不易剥

6、离;腹直肌鞘后层无腱划,与腹直肌结合疏松,手术时易剥离。,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的腱纤维性鞘,由腹壁三层扁肌的腱膜构成。 腹直肌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构成。两层在腹直肌的外侧缘形成凸向外的弧线,称半月线。 弓状线:在脐下45cm处,三层扁肌的腱膜均参与构成前层,腹直肌鞘后层缺如,其下缘游离 ,呈弧线,称弓状线,又名半环线。,(1)腹直肌鞘,腹直肌鞘断面,(2)白线,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腹部三层扁肌的筋腱膜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达耻骨联合 。坚韧,血管少,上宽下窄。在脐周形成脐环。 白线切口的优缺点:优点:损伤少,出血少。缺点

7、:供血不足,伤口愈合慢。,白线,2、扁肌,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 腹壁下动脉:发自髂外动脉。 上述两动脉走行于腹直肌鞘后层与腹直肌后面之间,彼此吻合。 旋髂深动脉:发自髂外动脉,是此区深层结构(肌肉、髂骨)的营养血管。 上述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第7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腹前外侧壁肌和皮肤。 髂腹下神经:髂前上棘内侧cm处腹内斜肌腹股沟管浅环上方3 4 cm处穿出耻骨联合上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腹股沟管精索上方出浅环阴囊(男)和大阴唇(女)肌支腹壁下部的肌肉。,腹前外侧壁深层的神经,生殖股神经 在髂总血管附近

8、分为生殖支和股支。 生殖支进入腹股沟管,随精索下行,出腹股沟管浅环。 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肉膜。,腹股沟区的神经,(四)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和腹直肌鞘的深面,为腹内筋膜(腹壁肉膜的深筋膜的总称)的一部分,向上连膈下筋膜,向下续髂筋膜及盆筋膜,该筋膜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与腹直肌鞘后层紧密愈着,手术时常作为一层切开。,(五)腹膜下筋膜,腹膜下筋膜:又名腹膜下脂肪,为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将腹横筋膜与壁腹膜分开形成一潜在的间隙。临床上可通过此间隙对膀胱、肾等脏器在腹膜外施行手术,可不进入腹膜腔。,(六)壁腹膜,壁腹膜:为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向上移行为膈下的筋膜,向下移行为盆腔的筋膜,脐以下

9、的壁腹膜在腹前壁内面,覆盖于韧带和血管的表面,形成五条皱襞。中间的为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索;外侧的为脐内侧襞,含脐动脉索;最外侧的为脐外侧襞,其内有腹壁下动脉和腹壁下静脉,又名腹壁下动脉襞。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脐外侧襞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形成腹股沟内侧窝和腹股沟外侧窝,腹股沟内侧窝正对腹股沟浅环,腹股沟外侧窝正对深环,这些窝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壁腹膜形成的五襞、五窝,脐正中襞(1条) 脐内侧襞(2条) 脐外侧襞(2条) 膀胱上窝(1个) 腹股沟内侧窝(2个) 腹股沟外侧窝(2个),二、腹股沟区,境界 上界:髂前上棘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

10、外侧界:腹股沟韧带 形态:三角形 特点: 腹外斜肌在此部形成薄的腱膜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之间 有一狭窄的间隙,无肌覆盖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使腹壁在此处形成 一条潜在的腔隙。 综上所述:此区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是疝的好发部位。 常见的腹股沟区疝有: 经腹股沟管突出的斜疝 经海氏三角突出的直疝,(一)层次,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1、皮肤及筋膜,皮肤 浅筋膜浅层 浅筋膜深层,2、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外筋膜 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耻骨结节)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上述三个韧带在临床疝修补术中意义重大) 皮下

11、环: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从皮下环上方和精索的前外侧浅出,疝修补术时应避免损伤。,腹股沟管浅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韧带 反转韧带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耻骨梳韧带,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示意图,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两肌的下缘弓形越过精索上方行向内侧,至腹直肌外缘处绕至精索后方移行为腱膜,腱膜融合构成腹股沟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内侧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的部分纤维包绕精索,向下进入阴囊,形成提睾肌。,腹股沟镰、提睾肌,提睾肌,腹股沟镰,4、腹横筋膜,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其下

12、部增厚形成:腹直肌筋膜。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管深环。深环内侧增厚形成窝间韧带。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主要结构为脂肪组织,其脂肪组织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组织相连续,其内有腹壁下动脉等结构通过。,5、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外筋膜,腹股沟区的神经,定义: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的长约45cm的斜行的肌性裂隙。 通过结构: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组成:两口四壁 两口:外口(皮下环)(浅环):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腹外斜肌腱膜构成。内口(深环)(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圆形,腹横筋膜

13、构成。 四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镰。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 临床意义:是腹壁薄弱区之一,是疝的好发部位。,二、腹股沟管,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镰),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三)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腹股沟三角:又名海氏三角,其外侧界为腹壁下动脉,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三角后面平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平对腹股沟浅环。腹股沟三角处无腹肌,腹横筋膜薄,是腹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三角突出,经浅环达皮下,称腹股沟直疝。腹腔内

14、容物从深环腹股沟管浅环阴囊或大阴唇皮下,称腹股沟斜疝。,腹壁下动脉是深环与腹股沟三角及浅环的分界标志,也是手术时鉴别直疝和斜疝的重要标志。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为直疝,位于内侧的为斜疝。斜疝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斜疝可以回纳,在负重、直立或咳嗽时突出明显,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腔后上部,贴腹后壁,3个月末降至髂窝,7个月到腹股沟管深环,出生前降入阴囊。 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 穿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不到位,为隐睾。单侧隐睾,难以生育;双侧隐睾,不能生育。 鞘突未闭锁,可致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第三节 腹腔

15、,腹膜腔及其分区 结肠上区的脏器 结肠下区的脏器 腹膜后隙的脏器,(一)腹膜腔及其分区,腹膜:属浆膜,被覆于腹腔、盆腔内表面及腹腔、盆腔脏器表面。 壁腹膜:被覆于腹腔、盆腔内表面的腹膜。 脏腹膜:被覆于腹腔、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所围成的腔隙。 小腹膜腔:即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的后方与腹后壁之间。 大腹膜腔:网膜囊以外的腹膜腔。大、小腹膜腔借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网膜孔相通。 男性腹膜腔:完全密闭,为负压,不与外界相通。 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腹膜的功能:腹膜具有分泌、吸收、防御、再生、支持、保护、固定等功能。,1、结肠上区(膈下间隙

16、),膈下间隙:介于膈和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 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 间隙。 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分为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膈下间隙,2、结肠下区,位置:横结肠及其系膜之下,分区标志,升结肠 降结肠 肠系膜根 乙状结肠系膜根,间隙,右结肠外侧沟(右结肠旁沟) 左结肠外侧沟(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左窦 肠系膜右窦,脏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胰、脾等脏器及其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结构。,食管腹部 长约1cm,食管右缘与胃小弯无明显界线,左缘与胃底间有贲门切迹为界。 食管前面有迷走神经前干,后面有迷走神经后干走行。 动脉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的食管支。,二、结肠上区的脏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