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

上传人:doc****ang 文档编号:107035605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7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春节主题班会课件 (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快乐,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采,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

2、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

3、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春节的来历,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 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 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 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

4、老小围在一起用餐 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 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春节传说之一: 熬年守岁,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

5、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 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 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 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

6、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 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风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 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 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7、,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 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各具特色

8、。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

9、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年画,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10、,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 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 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

11、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爆竹,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 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春节食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