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017174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_从_视觉中心主义_到_景观社会_(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 3 从 “视觉中心主义” 到 “景观社会” 范 欣 提要: 媒体奇观现象在人类社会与历史渐进过程中的一种凸显。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相 关研究也印证和辉映了这一发展轨迹。媒体奇观现象的相关研究源起于古老的哲学命题 “表 象”,在 “视觉中心主义” 传统下建立起来的 “视界政体” 中,表象在技术的助推下成为一种 “全视 机器”,成为以蒙蔽和诱惑等方式束缚和压迫人类的新的枷锁,对其抵制、 反叛、 颠覆与重建就变 得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理论表征了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 叛逆的激发。凯尔纳和他的媒体奇观研究,是在德波的悲情沉淀后将这一理论引向更理性、 更

2、具建构意义的一种新的出发。这一理论体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奇观研究有益参照。 关键词: 表象 模仿说 视界政体 景观社会 媒体奇观 作者范欣,女,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青岛大学文学院讲师。(杭州 310028) 作为媒体奇观研究的核心理论与思想母体,德波 的 景观社会 开篇断言:“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 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 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representation)” 。而 “表 象” 这一概念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命题 “摹仿说” 有着密 切内在关联。实际上 “摹仿”(希腊语:mimesis)在古希 腊哲学中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临

3、摹、 仿效,它本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2 sentation) ;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 ,有外部现象摹本 的意思。这让我看到了两种在时间上相隔了2000多 年而又看似迥异的学说之间内在的传承关系。要对景 观理论有一个更全观和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从与古 希腊哲学中的 “表象” 和 “摹仿” 入手。 一、“表象” 、“模仿” 与 “高贵的视觉” 西方哲学的传统命题 实际上,在 “模仿说” 确立之前的 “智者时代”(公元 前5世纪)就有了对这一问题的较为零散的讨论。比 如,高尔吉亚(Aortas ,约公元前483 -公元前375)即是 当时的 “智者” 中著名的一个。针

4、对存在论,他提出了 三个相反的命题: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 可认识;3.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 人。高尔吉亚认为,认识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 人则要靠语言。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 在替换。语言不是主体和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 的不是存在而是语言。语言是跟主体相异的东西。因 而,既然可见物不可能变成可听物,可听物也不能变成 可见物,那么作为外于主体的存在物就不可能变成我 们的语言。既然存在不能变成语言,即使我们认识了 存在,也不能告诉别人。 在当时,语言是人们表征世 界的最主要的媒介,被看见(或感觉到)的 “可见物” 既 912 3 本文为省社科规划

5、课题 “现代传播思想与传播研究的历史叙述”(编号:08CGXW003YBQ)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见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是后来所谓的 “表象” 。可见,高尔吉亚已经认识到了 媒介呈现、 表象与客观存在都不能等同,并对它们的真 实问题提出质疑并持否定态度。当然,这可能只是人 类对此问题最直观、 原初的一种认识与困惑,但是却有 特殊的哲学、 史学价值。 “模仿说” 更深入的介入了该问题。它是苏格拉底 (Socrates ,公元前470 - 400年)经由毕达哥拉斯(Py2 thagoras ,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的 “和谐说” 发展演 变而来的。

6、苏格拉底实现了模仿理论从自然向精神领 域的过渡。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西方哲学学科的创 建者,柏拉图(Pluto ,公元前427 公元前 347) 进一步 探讨了这一问题并将它建立为一种学说。柏拉图将世 界区分为 “可感世界” 和 “理念世界” 。他认为,具体事 物都是根据理念创造出来的,因此事物是因为摹仿理 念而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真 实存在的事物只不过是对 “理念世界” 的摹仿,表象即 是假相,这摹仿和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 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即理念。以柏拉图的 理论来关照,媒介呈现的世界更是 “表象” 的 “表象”,甚 至只是 “第三手的摹仿”,显然

7、也更背离真实,其中不乏 贬低和拒斥之意。站在今天综观看来,柏拉图的唯心 主义的论调显然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是他 “摒弃感觉 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 的主张,不仅奠定了西方哲学 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而且与当下由于对 “表象” 与 “景观” 的崇拜滥觞造成的危机局面,形成了鲜明的 比照和对立关系,我们当下所要主张的 “审慎的阅读”, 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这一主张的重拾。很多学者认 为,当代的很多问题与研究都是对柏拉图研究添加新 注解,先哲的睿智总令后人慨叹不已。 亚里士多德以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宣称了 他和柏拉图理论的上的大不同,他反对柏拉图的 “天赋 观念说”,因此他的研究重点是 “

8、存在” 和 “实体”,而非 “理念”,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也正是马 克思称他为 “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的缘由。亚里士多德 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 “模仿说”,实现了对 “模仿说” 的完善。柏拉图用 “摹仿” 来界定图像艺术,但诗歌并 不在其列,他更倾向于以 “迷狂说” 来阐发诗艺。而亚 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中,开宗明义地将一切艺术形式指 认为 “摹仿”,把 “摹仿说” 从影像艺术扩展到语言艺术 的领域。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 的创造能力,它即不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 “一种偶然的 自然行为”,也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是 “复制自然对象 的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摹仿

9、不是与 真理隔了两层的 “影像” 和 “第三手的摹仿”,而是人类 知识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可见,亚里士多德对表象 和表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对表象的识读当然离不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感官进行了排序,并划分了 等级。一为高级的、 认知性的 “距离性感官”,即视觉和 听觉;二为低级的、 欲望性的 “非距离性感官”,即触觉、 味觉和嗅觉。在这一等级制度中,尤其强调了视觉是 “于我们最为有益的东西的源泉”,是学习和分享理性 的自然真理和调整人类自身错误行为的最为重要的途 径。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 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 诸

10、感觉中,尤重视觉。理由是:能使我们认知事 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 益于视觉者为多” 。 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还在 论灵 魂 中论证了视觉优于其他感官的认识功能和不会引 致放纵快感的特性。由此我们看到,被后来诸多现代 和后现代学者指认的 “视觉中心主义” 在西方主宰 了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就此被初步确立,它为后来被 马丁 杰称之为 “全景敞视监狱” 的 “视界政体” 一种实践与生产系统和体制 的建立构建了框架。 二、“视界政体” 技术主张下的 “视觉中心主义” 在黑格尔所谓要蹬上 “七里神靴” 来跨越的漫长的 中世纪 “教父哲学” 与 “经院哲学” 一统天下的 “黑暗时

11、期” 之后,随着开普勒开启的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和文 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 的兴起,人类自信心日益增 强,对科学与理性的崇尚也日趋成为那一时代的潮流。 紧接着,以 “地理大发现” 、“人的发现” 、“知识和科学的 发现” 为背景、 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学 应运而生。尤其是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哲学理论 中,不仅将认识论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他还认为,认 识 “不是看、 触、 或想像,而是精神的洞观”,“我纯凭位 于我的精神中的判断力,理解我本以为我用眼睛看见 的东西” 。笛卡尔还在光学论中,对视觉做了深入的专 门研究,认为 “视觉或我们的感知活动并不是一种眼力 而完全是心智

12、的视察”,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视觉的 物理原理的认识。在笛卡尔的视觉理论体系里,透视 022 浙江学刊 2009年第2期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页。 参见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谱系,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是类象与表象之间的分界,类象与表象在透视中融合, 并且透视也是一种表象,故而表象取代了类象,这也是 笛卡尔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尼古拉斯 米尔佐夫 认为:正是由这一论点出发,“把世界作为表象来描绘 的现代观念才有可能出现” 。也有些批评家则极端 地认为笛卡尔主义是 “视觉的旧制度”(ancienscopk:

13、re2 gime) ,认为它是欧洲现代早期(从17世纪中期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支配性的视觉理论。 1440年左右,德国人约翰内斯 古腾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 ,又译作谷登堡、 古登堡、 古滕贝格,约1400年 1468年)将当时欧洲已 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并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迅速在 欧洲推广开来,开启了印刷的工业化进程。几乎与此 同时,经由小孔成像的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叫做 “暗 箱” 的光学器材 被认为是 “现在普遍使用的照相机 的最原始形态” 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画家和知识分 子广泛使用,184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

14、本摄影画册出 版,即卡罗式照片集 自然的画笔,拥有这样的肖像画 和照片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客观地说, 这些媒介传播技术上的进步无疑是革命性的,它们对 传统的表象与认知方式,对社会文化与社会体制都形 成了巨大的冲击,它们和笛卡尔等近代西方哲学家的 思想相互呼应、 推进,不断强化着 “视觉中心主义” 传 统,并最终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搭建的 “视界政体” 框架成为一种占据主流、 甚至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制 度体系,其影响从18世纪前后绵延至今,吴琼博士在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谱系 中对这一体 制作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论证与说明: 所谓 “视界政体”,简单来说,就是指在视 觉中心主义

15、的思维下,视对象的在场与清楚 呈现或者说对象的可见性为唯一可靠的参 照,以类推的方式将视觉中心的等级二分延 伸到认知活动以外的其他领域,从而在可见 与不可见、 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确立起一个 严密的有关主体与客体、 自我与他者、 主动与 受动的二分体系,并以类推的方式将这一二 分体系运用丁社会和文化实践领域使其建制 化。比如在性别问题上,人们想当然地以一 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思维认定男性要优越女 性,具体就体现在:在认识方面,认为男性是 能运用视觉的理性的认知,而女性更多地受 触觉所引发的感觉和情感的控制;在道德方 面,男性被确立为是有责任心、 冷静和正义的 楷模,而女性的形象通常是温柔娴静或优寡

16、断;在政治领域,男性的世界是公共的和抽象 的,是与 “心灵,联系在一起的,而女性的世界 则主要在家庭内部,是与 “肉体” 联系在一起 的。这一二元的概念结构的有害影响不仅在 于它想当然地使对立双方的一方优越于另一 方,而且还体现为它对那被归入低级一类的 事物的贬抑。这种二元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分 类学,更是一种主体建构与主体生产的技术, 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 “全视机器”,(all - see2 ing apparatus)。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下, 不断精进的传播技术和摄影技术,全力实现着人类的 种种 “非非之想”,人类对机械和技术的崇拜与世界图 式的机械化似乎都在所难免。被精心策划和制作的表 象无所不包、 无所不在,而且越来越精致、 细腻和逼真, 甚至成为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 “超真实” 。人们在这些 扑朔迷离、 光怪陆离又逼真的无可挑剔的完美情景中, 人类的生活成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