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014101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记二章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学记 是书由蔡鸿生先生著序,巨笔如椽,与本文一道交相辉映;书末有著者的“跋”,读之声情并茂,清风扑 面。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题“萨宝体制下中国祆教画像石的西胡风格及其中国化”,以下分作十章。下编题 “丝绸之路上祆教艺术与新疆及河西等地区艺术的互动”,分为十三章,文字之侧附录了著者耗费几十年心血积 累的大量的图像资料,在史、论、资料三方面,都有精辟、深刻的涉及,是关于艺术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 诸领域学术研究的不可多得的著作。该书的特点,归纳起来,窃以为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曰学术境界。蔡先生的“序”说得极好:“将近一百年前,当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挑战的时候,王国

2、维在其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曾经大声疾呼:异日发明广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 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 往后的事实,越来越证明汲取域外智慧,开拓本土资源,确实是一条发 明广大我国学术之路。姜伯勤先生是沿着此路不断进取的现代学人,像他提出的祆教艺术史这样的课题, 倘不兼通世界学术,是根本无从问津的。 ” 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话, 1931年陈寅恪先生也有深刻论述: “ 近年中国古代及近代史料发现虽多,而具有统系与不涉傅会之整理,犹待今后之努力。今日全国大学未必 有人焉,能授本国通史,或一代之专史,而胜任愉快者。东洲邻国以三十年来学术锐进之故,其关于吾国历史 之著作

3、,非复国人所能追步。 盖今世治学以世界为范围,重在知彼,绝非闭户造车之比。 ” 在陈垣敦煌 劫余录序中,又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 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 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 上述二章句之“大义”,蔡先生已另有阐释。 惟其一百年后之今日二十一世纪, 对我国学者来讲,对于世 界学术之了解,仍有要求,这是件值得关注的事 它表明了我们作为现代学人的一种不断进取的态度和责任。 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代表了这样的一个学术境界:既是“治学以世界

4、为范围” 、 “兼通世界学术”, 又是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发源于古代伊朗、后来传入中国被称作我国历史上“中古三夷教” 的祆教(Zoroastrianism) ,其知识固然是“世界范围”的,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祆教,则须具备古代伊朗乃至西 亚和中亚的古代史 尤其是文化史的知识,即“知彼”;而有关波斯祆教在伊朗本土及中亚和中国的流传情 况,虽然早已有学者注意,但是限于古代文献记载以及保存之不足,这个方面的研究一直进展不大,且限制在 宗教史方面。关于祆教艺术史研究,虽然在国际已有学者从事,但中国之祆教艺术史研究,在世界和我国来讲, 还是个“新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 依姜先生本书跋所说

5、,是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心血和积累的,又是有 “胜缘”的,读者自可以从著者闪光的文字行间读出蕴意。 二曰研究方法。这部大著,名曰“艺术史研究”,实际上综合了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 法,其资料来源于考古学遗物和历史文献,尤其是前者,仅此二项即可以看作是“二重证据法”之体现,在一 911 国外粟特学与艺术史学者,对我国旧出的几批北朝祆教画像石资料(安阳出土品,日本Miho博物馆藏品) 有研究,有关情况已见诸中国祆教艺术史书中的征引、介绍,可参考。 蔡鸿生著:学境,香港:博士苑出版社, 2001年;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 2004年。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626

6、7页。 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61363页,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 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序第1页。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般学者言,占此二学已足以成就其学说;然而著者并不以此为止境,在这部著作中,还处处运用了艺术学研究 的方法 即对于图像的分析和解释,蔡先生称之为“图像证史”,与“诗文证史” 、 “金石证史”同曲而同功。 当拜读这些文字和著者精心收集的图像资料时,随处可以感到著者的匠心,这里面既有历史学的博学,艺术的 才思,又有考古学的

7、实在。 三曰问题研究之精深。在我国,祆教(主要是为入华的粟特“九姓胡”人及其后裔所信奉)的艺术史资料 主要是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正如著者书中所收集的,有墓葬画像石、壁画、纳骨瓮图像、三彩俑、木版画 等多种,又以出土于北朝至隋时期墓葬的画像石为主要。这些发现,近一个世纪来,一直是零零散散、点点滴 滴。由于对图像的表达方法难以索解,尤其是对主要题材缺乏认知,故祆教艺术之研究一直进展不大。 在最近几批新材料(太原虞弘墓,西安安伽墓与史君墓)问世以前,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除了著者本人 的几篇论文,是鲜有著述。主要是由于1999年7月太原虞弘(隋检校萨宝)墓的考古发现,连续有几批材料出 土,这个题目的

8、研究集中起来了。一是对祆教图像和文物的确认,二是对图像表达内容的阐释,三是祆教艺术 对于我国艺术传统的影响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之地位,这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在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 中都作了深入地探讨。 四曰文笔辞章。过去桐城派学术主张义理、考证和辞章,蔡先生认为是学术论文的三要素,简言之就是论、 证、文;一篇上乘的文章,上述三者缺一不可:有论无证固然行不通,但有论有证而无辞章之“文”,也是“没 有运载工具,卫星上不了天。 ” 反过来也是一个道理。姜先生的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 于斯三者具足矣。 最后一点,是著者本人所写的“跋” 。以鄙人陋见,最感人的是著者以饱蘸情感之笔墨叙说的对学问的拳拳 之心,

9、眷眷之情,孜孜追求,历四十余年而持之以恒。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造五无闲受地狱苦,终不弃舍大菩 提心,而欲趣求预流果证;菩萨宁守大菩提心,百千大劫受地狱苦,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欲趣求一来果证; 菩萨宁守大菩提心,受傍生身或作饿鬼,终不弃舍大菩提心,而欲趣求不还果证。 ”(玄奘译称赞大乘功德 经)这个“大菩提心”,我们从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里感觉到了。这本书,对于姜先生固然是一个 “胜缘”,但也是一段“心史”,一段“心路历程”;对于我们来讲,则是学问之路上的一个激励。 略说“欧亚”(Eurasia)之名义 近年来汉语中开始使用的“欧亚”一词,是根据西文里的“Eurasia”一词创作的。在西文中

10、,这个词是由 “Europe”(欧洲)和“Asia”(亚洲)合并而来,我以为其含义是用来指称欧、亚两洲的结合部,或者是指这两 个大洲的内陆部分,像“Serindia”和“Indochina”这两个词汇的创制一样。但是,实际上鉴于这个地区与其周 边地区 尤其是几个主要文明中心 的文化、经济、政治联系富于历史传统性,所以,不可能将之孤立起 来考察;因而人们在使用“欧亚”这个术语时,有时还将邻近地区一并考虑在内,这样就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 有一个例子是D. R.海里斯(David R.Harris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主编的欧亚农耕和畜牧的起源与扩 散(The Origins and Spread

11、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讨论了西南亚(小亚细亚、黎凡特Levent 地区)、欧洲、中亚至太平洋三个地区。这个词语,有时容易让人理解作关于欧洲和亚洲的整体研究。 刘迎胜教授在欧亚学刊发刊词中,阐释了“内陆欧亚”(Eurasia)的概念,在章程 里也阐明:“ 所谓欧亚主要指内陆欧亚(Eurasia) ,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 河流域,具体而言除中欧和东欧外,主要包括我国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 021 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 刘迎胜:开展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发刊词),载余太山主编欧

12、亚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 1999年,第 1页。 蔡鸿生从答辩谈论文,见蔡鸿生著仰望陈寅恪第213216页。 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序第3页。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 西北印度。其核心地带即所谓欧亚草原(Eurasian Steppes)。 ”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欧亚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大草原上生息的游牧文明,这个地区跨越了民族、国家与 文化的界限,在地理上也是跨越了几种重要的地形和

13、生态环境 草原、沙漠、山地、河流冲积的绿洲。这个 地区在文化与地理上的多样性,是需要注意的。 “Eurasia”一词在西文中的出现,较早的文献可见到的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版物。 看来并非专用的术 语。在近来十余年间,由于这个地区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学术研究的兴盛,从现状追溯其历史渊源。 这个情况,反映在出版物中,就是数量之急剧增加,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建立,如“欧亚基金会” ( The Eurasia Foundation)、柏林欧亚学院(Eurasia Institute , Berlin)、欧亚研究中心 (Eurasia Research Center)和“中 央欧亚研究会”

14、(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Society) ,等。 “中央欧亚研究会”明确地定义其“中央欧亚”概念和研 究宗旨为:突厥、蒙古、伊朗、高加索、藏语等地区之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研究;从地理上讲,是从西部 的黑海(Black Sea)、克里米亚(Crimea)、高加索地区,跨越伏尔加河中部(Middle Volga)、中亚、阿富汗,直 至西伯利亚、蒙古和西藏。最近这些年,这些机构或组织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 交流。 在西文中另有一词谓“内陆欧亚”(Inner Eurasia) , David Christian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之内陆欧亚将 此地区

15、定义为“自摩尔多瓦和乌克兰至远东之蒙古,北自西伯利亚南至木鹿(Merv , Mary)绿洲与兴都库什 山。 ” 关于欧亚研究,还可以读到一些学者的论著,例如考古学之类。 可堪注意。大致地说, 因为欧亚地区跨越 了不同之地理与文化区,故其研究涉及众多,可以看作是门国际性学问,且是跨学科的。近年随我国经济发展, 国力大张,昔日为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所呼吁之“兼通世界学术”、 “治学以世界为范围” , 庶几乎可以实 现矣!这是我辈的幸运与责任。是为欧亚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之因缘。 (作者:刘文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责任编辑:王文洲 责任校对:陈 霞 121 学记二章 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

16、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61363页。 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序第1页。 Fredrik T.Hiebert ,Eurasian archaeology , Expedition , Philadelphia :2001,Vol. 43 , Iss. 1. pg. 9. David Christian ,Inner Eurasia f rom Prehistory to the Mongol Empire, Vol.I of A History of Russia ,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Oxford: Blackwell , 1998. Ossendowski , Antoni Ferdinand ,Schatt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