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6993601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1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 正常表现,学习要点,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呼吸系统的正常线表现 熟悉呼吸系统常用的检查技术,呼吸器官大多位于胸部,是全身自然对比最好的部位之一,因此胸部X线检查应用最多,X线检查方法,胸部透视 胸部平片 高千伏摄影 支气管造影 肺动脉造影 主动脉造影 支气管动脉造影,胸部X线摄影,常用体位: 后前位 侧位 特殊体位 斜位,胸部后前位,侧位Lateral chest,方法要点:患侧靠胶片 检查目的:用于全面观察病变形态与病变定位,侧位帮助病变定位,左右前斜位,常用于显示肋骨腋段的骨折。 观察肺门一般取1015度角,观察肺段肺叶病变多取30度角。 从小角度到大角

2、度逐渐转动,耐心分析在各种体位病变的基底和形状,阴影与胸壁呈钝角多为胸壁病变,呈锐角多为肺内病变。,方法 照片质量要求: 包括全部胸廓 两侧胸锁关节间隙对称 两侧肩胛骨不与肺野重迭 透过气管能看清1-4胸椎 肺的对比度、密度、清晰度良好, 能清晰显示肺纹理的细微结构 照片号码、左右标志齐全,胸部后前位(PA) Posteroanterior chest,特殊检查,体层摄影 高千伏摄影,体层摄影 Tomography,显示空洞、支气管形态、肿块形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造 影 检 查,支气管造影 肺动脉造影 主动脉造影 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造影bronchography,造影剂:40碘化油 碘水

3、剂 方法: 术前做碘过敏试验 气管插管至分叉上1-2cm处 不同体位下注入造影剂以显示各级支气管 适应症:拟诊支气管扩张或寻找咯血原因,肺不张查因等,现已较少用于这一目的 禁忌症: 一般情况差心肝肺功能不佳者 急性肺部感染或进展期肺结核 正在大咯血(7-10天)者 碘过敏者,支气管造影正位,平片VS支气管造影,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二、正常胸部X线表现,胸廓(the chest wall),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sterno-mastoid muscle) 锁骨上皮肤皱褶(skin reflection over the clavicle) 胸大肌(pectoral muscle major)

4、 女性乳房及乳头(female breast and nipple) 骨 胳 肋骨(ribs) 肩胛骨(scapula) 锁骨(clavicle) 胸骨 胸椎(thoracic spine),正常X线表现, 胸廓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与颈根部软组织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的阴影。 锁骨上皮肤皱褶:与锁骨上缘平行的35m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其内侧与胸锁乳突肌影相连。 胸大肌:在肌肉发达男性,于两侧肺野中外带形成扇形致密影,下缘锐利,呈一斜线与腋前皮肤皱褶相连。 女性乳房和乳头:两下肺野半圆形及圆形致密影,两侧对称;乳头相当于第五前肋间处。,软组织(线图),胸锁乳突肌 锁骨上皮肤皱褶,软

5、组织(图),1、胸壁软组织,(胸大肌 Pectoral muscle 男性、两肺中部、 大片扇形状、 下缘清楚, 一般右侧明显,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一)胸廓,女性乳房、乳头 女性乳房重叠于两肺下野形成半圆形、密度高下缘清楚、上缘模糊,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一)胸廓,乳头影,正常X线表现,胸廓(正位) 骨骼 肋骨:后起胸椎两侧,前有软骨与胸骨相连,25岁开始钙化。肋软骨钙化呈条带状或斑点状,常见变异: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锁骨:内端下缘半圆形凹陷为菱形窝(因有菱状韧带附着) 肩胛骨:上肺野外带与肺重叠,下角可出现二次骨化中心,勿误为骨折 胸骨:胸部前方,在正位胸片上大部与纵隔重叠。 胸椎

6、:胸部后方, 14胸椎清楚可见,其余隐约可见,横突突出于纵隔旁,不可误认为肿大淋巴结。,骨性胸廓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 SSD (表面阴影显示),2、骨性胸廓,(1)锁骨 (2)肋骨 12对前后肋骨不在同一水平 后肋走向:水平向外密度高 前肋走向:外上向内下,密度低,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一)胸廓,肋软骨:不显影呈游离状;,钙化:第一前肋25岁起钙化,其余由下而上钙化,钙化时呈不规则斑片状,肋骨先天变异 颈肋、叉状肋、肋骨融合,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一)胸廓,2、骨性胸廓 (Bony thoracic cage),颈肋,第七颈椎发出,杈状肋,肋骨桥,(3)胸骨 (4)胸椎 (5

7、)肩胛骨,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一)胸廓,骨性胸廓 (Bony thoracic cage),胸膜,胸膜衬于脏层与壁层之间,正常胸膜不显影,病理情况下可显影,正常X线表现, 气管、支气管(正位) 1.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5/6胸椎水平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角度65850(900) 2. 支气管及其分支:右主支气管与体轴成200300,左主支气管成400550,支气管,分级:主-叶-段-亚段-多次分支-肺泡 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叶、肺段、亚肺段、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自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可分15级,自气管至肺泡管可分23级。 支气管分支名称,气管、支气管,支气管

8、,两侧支气管分支的差异,两侧肺段和支气管分支,两侧肺段和支气管分支,正常X线表现, 肺 1.肺野分区(正位):上、中、下三野,内、中、外带,肺尖区,锁骨下区 2.肺叶:以叶间胸膜分隔肺叶,借显影的叶间胸膜分辨,是病变解剖定位标志 3.肺段: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每侧肺含10段 4.肺纹理:由肺动脉(主要)、肺静脉构成,支气管、淋巴管、少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野和肺叶的概念,肺野定义:影像学术语,不同于肺叶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肺野也是病变定位的标志,两肺野透明度相同,吸气时透明度增高。 肺叶定义:解剖单位 肺叶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右三左二,肺叶是,与肺野为不同的概念,肺野分区(线

9、图),上、中、下三野,内、中、外带,肺尖区,锁骨下区,右肺: 上叶 水平裂和斜裂 中叶 下叶 左肺:上叶 斜 裂 下叶,肺叶侧位片 (解剖分区),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二)肺 lung,上叶,中,下叶,上叶,下叶,肺段(segment),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 肺段间有肺段静脉和结缔组织隔开 正常时X线不能显示肺段界限 单独某肺段病变时可见肺段轮廓,呈园锥形, 尖端朝肺门 肺段名称与相应支气管一致,上叶肺段的X线解剖(线图),中叶肺段的X线解剖(线图),下叶肺段的X线解剖(线图),肺小叶(lobule) 每一肺段由许多肺小叶构成 小叶支气管及小叶动脉进入肺小叶 小叶之间为小叶间隔 肺小叶直径

10、1-2cm,X线不能显示,腺泡: 每支小叶支气管分出3-5支末梢细支气管 每支末梢细支气管所支配的范围为腺泡 为肺部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 腺泡直径6mm,肺实质与肺间质,肺实质:具气体交换功能的肺泡、肺泡壁 肺间质:支气管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组成的支架与间隙,正常X线表现, 肺(正位) 5. 肺门:其概念与解剖上肺门的概念不同。 在解剖学上,把出入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的肺内面凹陷处称为肺门,而把出入肺门的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称为肺根。 在X线诊断中,肺门的概念则是指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投影的总和。 有人认为左肺门长为55.2cm,右肺门长为5.4

11、6.2cm,还有人认为左肺门长度不超过7cm,右肺门为4.99cm 肺门占据的范围在24前肋间,少数在35前肋间,左肺门比右肺门略高,正位 右肺门上部:上肺静脉下后静脉干 右肺门下部:下肺动脉干,宽度15mm 肺门角:上下部夹角,呈钝角,右肺门角度男性(134.518.84).、女性(132.998.67).;右肺门角至胸部中线距离男性(4.680.56)cm、女性(4.320.50)cm;右肺门高度比率男性1.380.21、女性1.330.20. 左肺门上部:左肺动脉弓 左肺门下部:下肺动脉,The uniform X-ray picture is missing,肺门正位,肺动脉,淋巴组织

12、,肺静脉,支气管,肺门角,正常肺门侧位,正常胸片肺门( 线图),正常正侧位胸片(图),肺纹理(lung markings),为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管组成。 特点(1)肺门 外围、逐渐变细 (2)外1/3肺纹理稀少 (3)下肺野较上肺野纹理多而粗, 右下肺野较左下肺野纹理多而粗。,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 (二)肺 lung,纵隔 范围: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两肺之间 组成: 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脂肪等 分区: 意义:在于判断纵隔肿瘤定位 分区:常用九分法、六分法,正常X线表现,正常X线表现,纵隔(侧位) 前纵隔:胸骨后、心脏

13、和升主动脉及气管前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肺门占据区域 后纵隔:食管为中、后纵隔分界 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连线、肺门下缘水平线及横膈为界分为上、中、下纵隔,纵隔分区,影响纵隔形态的生理因素,呼吸 体位 年龄,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正常X线表现,横膈(正位) 位置:右膈顶多位于第5肋前端或第6前肋间、第9或10后肋水平,比左膈高12cm 呈圆顶状,与胸壁形成肋膈角,与心脏构成心膈角。后肋膈角、侧肋膈角较深,少量胸水首先聚集于此 心膈角:脂肪垫(左) 活动度:1-3cm,深呼吸时可达3cm6cm 膈运动两侧对称。膈肌麻痹时可引起矛盾运动 膈局部发育较薄弱,可向上局限性隆起,称局限性膈膨

14、升,多见于右侧 膈低位时,可显示出膈在各肋骨前端的附着点,呈波浪状,称波浪膈。多见于肺气肿病人,横膈(线图),膈 (diaphragm),正常胸部X线表现,位置:第九、十后肋或第六前肋水平。 右膈较左膈高1-2cm 形态:圆顶状最高点位于内侧 运动:随呼吸上下运动 两角:肋膈角、心膈角 影响因素: 胸、腹腔压力的影响,正常胸部X线拍片的诊断描述: 胸部正侧位x线片 胸廓对称、未见畸形,双肺野清晰、透光度均匀一致、未见异常密度影,气管居中,心脏、大血管形态未见异常,双侧膈顶光整、肋膈角锐利。 结论: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思考题: 1、正常胸部x线影像是那些组织器官 的复合投影? 2、如何分辨前肋

15、、后肋,他们的影像 表现有何不同? 3、肺门、肺纹理由那些组织构成?,呼吸系统X线诊断学 基本病变,学习要点,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肺部和纵隔基本病变的线表现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2.了解肺部基本病变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学习难点,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1. 肺不张的X线表现 2. 肺、纵隔良恶性肿块的影像学表现 3. 肺间质病变的X线表现,肺部基本病变影像表现,内容: 1、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 2、肺实变 3、空洞与空腔 4、肿块与结节 5、肺纤维化 6、钙化,影像征象 病理改变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 认识基本病变影像表现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础。,一、异常X线表

16、现(1),气管、支气管改变 1. 气柱形态异常 高千伏 CRDR 局限性或广泛变细、受压及移位 2.气管、支气管阻塞性(继发)改变,一、支气管阻塞性表现,病因 腔内阻塞:肿瘤、结核、血块、分泌物、水肿、痉挛收缩、先天性狭窄 腔外压迫:肿块、增大淋巴结,支气管阻塞的程度与后果, 不完全性阻塞: 阻塞性肺气肿 完全性阻塞: 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活塞机制支气管部分性阻塞而致活瓣作用,空气能被吸入,不能完全呼出.,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 e m p h y s e m a ),定义: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泡过度充气 ,并肺泡壁破坏 机制:终末细支气管炎症、狭窄,形成活瓣性呼气性梗阻及抗胰蛋白酶缺乏,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emphysema) 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桶状胸、膈低平;肺野透明度增加,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