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977081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BV相关性肝癌的抗病毒治疗,株洲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 龙云铸,乙肝是一危害全球健康的问题,全世界有3.5亿慢性携带者 超过20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 全球60亿人中有3/4生活在乙肝流行区 最高可达25%的人将死于乙肝或其相关并发症 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第9位死因,世界其它地区,亚太地区75%,75%的长期慢性携带者来自亚太地区,乙肝感染的进程,由HBV携带状态进展转化为HCC的比率(台湾) 研究者 样本数 平均随访期(年) 粗年转化率(%) Beasley(1981) 3032 3.3 0.27 Beasley(1988) 3414 8.9 0.47,由CHB状态进展转

2、化至HCC的比率(台湾) 研究者 样本量 平均随访期(年) 粗年转化率(%) Beasley(1981) 390 3.3 0.62 Beasley)1988) 407 8.9 0.77 Liaw(1986) 432 2.2 0.83* Lo (1982) 52 3.8 1.0 * 年龄 35岁的患者为2.8,由CHB状态进展转化至肝硬化的比率 研究者 样本量 平均随访期(年) 粗年转化率(%) Ikeda(1998) 662(日本) 4.1 2.4 Kinoshita(1981) 20(日本) 4.5 3.3 Lo (1982) 52(台湾) 3.8 4.0 Liaw(1988) 509(台湾

3、) 2.9 2.4,由肝硬化进展转化至HCC的比率(台湾) 研究者 样本量 平均随访期(年) 粗年转化率(%) Beasley(1988) 40 8.9 2.2 Liaw(1989) 76 2.9 2.8 Chen(1994) 657 5.0 3.5 Lo(1982) 24 3.8 4.4,关于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是HBV DNA复制的模板; DHBV实验证明: 感染后cccDNA 先经920h早期 扩增期,再经约4d的持续扩增期,cccDNA增加 50100倍,即保持稳定; 人感染HBV后,cccDNA 在核内通过

4、构象变化与 组蛋白组装成稳定的核蛋白复合体亚群, 使半 衰期延长。推断为10100d。,cccDNA池与稳定 胞核内cccDNA像水池有进有出,并有双重来源 保障其稳定: 入侵感染的病毒直接进入胞核内; 新合成的 rcDNA(relaxed circular,松弛环状)从 胞浆移到胞核内。 cccDNA稳定的调节: 如使前S/S减少, 少量的包膜蛋白可促进rcDNA入 核转成cccDNA; 肝细胞生长周期对cccDNA的影响。 如 G1期HBV-DNA循环入核生成cccDNA,且病毒成熟 少,但随cccDNA的聚集,致病毒合成增多; S期 HBV-DNA 入核少,大部分成熟并释放,几个半 衰期

5、后cccDNA下降,HBV-DNA也减少; cccDNA的稳定是病毒持续感染,病情慢性化和病毒难以清除的原因。,我国HBV基因型主要为B和C型,A型:西欧、北欧、北美、中非 B型:东南亚、中国、日本 C型: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远东地区 D型:地中海盆地、中东、印度 E型:非洲 F型:美洲原住居民、波利尼西亚 G型:美国、法国 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B早于C 肝病活动性和肝硬化、肝癌的易患性:C B 对干扰素治疗应答:A优于D,B优于C,慢性HBV感染难治的原因 整合性感染,cccDNA难以清除 免疫低应答,尤见于幼年性感染 复制环节多,靶点难以选择 存在肝外感染 如胆管上皮细胞、肾系膜

6、细胞、 胰岛细胞和淋巴细胞,病毒储藏库 基因变异或准种性感染 耐药 不能坚持长期治疗,HBV在人体内动力学研究,健康肝细胞的半衰期是200余天。 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每日可清除外周血中大 量HBV。HBV的半衰期为1.2天(26.4h);血 清中HBV DNA在1天以后,约有50%是新复制 的病毒。,肝细胞的慢性感染是由病毒cccDNA池维 持的。 cccDNA的半衰期3370天,必须 不断复制以产生子代DNA,部分子代DNA 再进细胞核,形成新的cccDNA。,HBV在人体内动力学研究,HBV感染时肝细胞的消长情况,感染肝细胞半衰期为10100天 肝细胞半衰期取决于肝脏的炎症活动性。当肝脏炎症明

7、显时,感染肝细胞半衰期约为10天。当肝脏炎症较轻时,感染肝细胞的半衰期约为100天。 cccDNA与肝细胞“共存亡” 尤其是炎症静止时,感染肝细胞相对寿命较长,cccDNA很难清除。,中国HCC患者发病多与HBV感染相关且多存在肝硬化基础,因此其抗病毒治疗应综合患者ALT、HBV DNA、肝硬化代偿情况以及肾功能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 合并HBV感染的HC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可导致HBV复制活跃,加重肝功能损害,可视肝功能代偿情况来选择抗病毒治疗。,一项回顾性大样本队列研究分析了20032010年台湾地区100 938例HCC患者的临床预后,其中4569例HBV相关性HCC进行了根

8、治术,对照组4051例未予NAs,518例术后予以NAs治疗(不含ADV)。 经随访观察,NAs组复发率为20.5%,对照组为43.6%(P 0.0001;NAs组总体病死率为10.6%,对照组为28.3%(P 0.001),该研究观察NAs组6年HCC复发率为45.6%,对照组为54.6%(P 0.001); 6年总体病死率NAs组为29.0%,对照组为42.4%(P 0.001); Cox回归分析提示NAs应用是降低HCC复发的独立重要因素(HR:0.67;95%CI 0.550.81;P 0.001),亦有Meta分析收集到9个队列研究的551例患者,其中204例应用NAs。结果证实NA

9、s组HCC复发率(55%)低于对照组(58%)(P = 0.04),比数比(oddsratio,OR)为0.59(95%CI 0.350.97); 就总体病死率而言,NAs组(38%)明显低于对照组(42%)(P 0.001),OR为0.27(95%CI0.140.50),提示HB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NAs可降低患者病死率,IFN 对预防HCC根治性治疗后的复发有一定的作用。 Sun等RCT研究选择HCC根治术后的患者,IFN 组治疗18个月的复发率为36.4%,而对照组为49.2%(P=0.0485); 停用IFN 后随访18个月,IFN 组复发率为32.9%,对照组为23.2%(P=0.

10、2292) HBV相关性HCC患者根治术后应用IFN 可降低HCC的复发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HBV相关性HCC复发的主要病毒学因素为高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 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大、Child-PughB级、RFA治疗后未应用抗病毒治疗和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即存在肝外转移是生存率低下的主要危险因素。 该研究提示即便是在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为0或A期的HCC患者经过RFA局部治疗,仍应予以抗病毒治疗,以减少HCC复发,提高生存率,手术治疗对于低病毒载量(HBV DNA 2000IU/mL)的HCC患者也可能导致HBV的再激活,其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无HBV再

11、激活的患者,因此强调应首选快速、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HBV DNA阴性肝癌,HBV相关性HCC部分患者检测HBV DNA为阴性者应防范HBV再激活。其机制在于肝细胞核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的持续存在。 20世纪90年代的国外数据提示HBV相关性HCC患者根治术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约为2%,国内小样本报道HBV再激活比率为14.3%。HBV相关性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HBV再激活率较高,约为15%30%,HBV相关性HCC确诊后检测HBV DNA阴性接受TACE、放射治疗或全身化疗者,建议治疗前及时开始加用NAs治疗,以避免HBV再激活。 治疗期间和

12、治疗后需密切监测HBV DNA,如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二次检查(相隔一个月)HBV DNA均为阴性者可以根据病情停止NAs治疗或持续治疗6个月;如监测过程中HBV DNA出现阳转,则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HBV相关性HCC检测HBV DNA阴性接受手术或消融治疗者,应高度重视HBV再激活,并密切监测HBV DNA;如监测过程中HBV DNA阳性且间隔2周复查仍为阳性,则可选择NAs长期治疗,HB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NAs可选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 出现耐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也明显高于未耐药患者,建议优先选择强效高耐药

13、屏障药物(ETV或TDF)。,HBV相关性HCC患者综合治疗方案中,如无应用禁忌,可选择IFN辅助治疗。 肝功能代偿期患者建议按常规剂量应用IFN;Child-Pugh评分B级患者宜自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步提高至5 MU,每周3次,疗程618个月。 IFN治疗至12周,如检测患者HBV DNA仍阳性,建议加用NAs(除LdT外),或改用NAs治疗 如患者证实无肝硬化背景,可选择聚乙二醇(Peg)IFN治疗。,HBV相关HCC患者应在恰当选择HCC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抗HBV治疗,并且建议优先选择强效低耐药的ETV或TDF IFN 既可抗病毒、肝纤维化,又可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可延迟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如患者能耐受IFN 治疗,亦可选IFN 抗病毒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