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97700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4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木须虫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的成绩;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从六科中自主选择 3 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次改革将上海市、浙江省开展试点。(9 月 4 日央视网)高考文理不分科显然是针对高考分文科与理科的弊端,而进行一项改革。高考分文科理科,使得学生过早从“博”到“专”的转变,在学生以考取大学为目的的前提下,不仅偏科严重,而且文科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的鸡肋。这种局面,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使得高校所选拔的生源,往往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

2、、能力不协调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当今高校中,很多理科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人文素养不高,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基本常识和科学思维训练,这些都是中学过早文理分科的“后遗症”。高考分科考试制约了素质教育的上下衔接,不利于从学生潜能培养与长远发展出发,推进通才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才。从改变高考指挥棒作用的切入,拿掉知识教育过早的“分流阀”,显然是必要的举措。高考不再分科,本身所具有的进步意义无须质疑。不过,高考不再分科考试,不意味着不需要考试。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业水平的方式,以及倒逼学生学习的手段,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高考不再分科,从某种意义来说,恰恰使得每门课程都变得重

3、要起来。所以,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考不分科的改革设计,被很多人认为是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语数外三门必考,其它的纳入学业水平测试,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 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根据高校招生的需要,选择 3 门计入高考总分。这意味着进入高一就等于进入高考,相对于现有的教育格局,多了至少 3 科的学业负担。如果静态孤立地看待这项改革,不免使得高考变成了做加法搭积木的游戏。现有高中包括课目、教材、教程与教学方式等,都是为分科考试设计的,或者是分科考试形成的产物。高考不分科与现有高中教育,呈现的是“新船”与“旧船票”的矛盾。改革是破与立的命题,高考方式的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

4、,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改革最终的目的要让教育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内容上科学全面,符合学生的个性,赋予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并有效地与高校专业设置相衔接。高考不分科,学业测试计入高考分数的“6 选 3”,初步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考虑到了学校招生的需要。而剩下的问题,则是如何进一步优化高中学科的设计,在内容与教学上作出必要的调整,满足通才教育的需要,兼顾难度与负担,形成新的体系。高考不分科,真正考验的并不是学生,而是来自教育层面已经形成的强大惯性依赖。高考不分科改革列出了日程表、路线图,过渡时期不过 3 年,来自教育层面的适性迅速改变显得尤为关键。(木须虫)高考改革应该淡化高考的指挥棒地位

5、2014-05-19 11:25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 作者:熊丙奇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顾明远在参加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上表示,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2017 年英语将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一时引发议论纷纷。需要指出的是,顾明远先生是前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来自官方的信息,而只是民间(或者说更多接触到官方信息的民间)的看法,其所说的,与此前其他一些专家表达的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基本上传递了高考改革的思路 即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次考。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还主要集中在科目改革、计分方式调整上,并没有触及高考改革的实质。这可能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还可能出现

6、新问题。有不少专家和社会舆论把英语不在统一时间考试,称为退出高考,这是不负责任的解读。退出高考的说法完全错误,即使这样实行,不放在统一时间考,高考英语还是要考。而社会化考试,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英语不在统一时间高考,不论是计最高的成绩进总分录取,还是计等级由各校提出等级要求,都没有做到社会化考试,让英语回归本质,也无法减轻学生的负担。计最好一次成绩进总分投档,是从以前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考定终身;而高考英语计等级,高校在录取时提出英语等级要求,也不可能如大家想象,就降低了高考英语的地位,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教育部门要按一定的规则集中投档,如果一本院校都提出英语等级要求为

7、 A,那些英语为 B 的学生就无缘一本了,而这些学生以前还可以通过其他科目把英语分数拉上去。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改革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出现更严重的应试倾向,薄弱学校不重视不计分数的科目(因为各地会以计分科目分数划一本线)、农村学生进名校更难(英语等级低)等等。很显然,问题出在集中录取制度上。我国高考制度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考试,而是录取 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由教育考试部门制定统一的投档、录取规则投档,把所有学生纳入一个评价体系,但回顾过去 10 多年的高考改革,对集中录取制度改革甚少,总是在科目改革上做文章。真正的社会化考试,应该是学校自主认可考试成绩,学生自由报考。进一步说,只有

8、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才有考试社会化的可能。包括顾会长在内的很多专家,还把高考视为指挥棒,希望改革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起到更好的指挥棒作用。不得不说,这种指挥棒思路,对高考改革是很危险的。高考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淡化高考指挥棒作用,把考试的地位从以前主导中学教学、大学招生,转变为为中学教学评价和大学招生服务。这就要求实行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高校自主招生,如果能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各校自主提出对申请学生的学科和成绩要求,也就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中学开展多元教育,拓宽了空间。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设想的高考改革,都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打破集中录取制度,都继续把高考作为指挥棒,并不想撼动指挥棒的地位。国家教育规

9、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就要求打破“教招考一体化”的格局,彻底治理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做到教招考分离 中学按照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教学,大学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自主招生,考试则完全社会化,由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主参加。只有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才能从教招考一体化中走出来。可以说,国家层面已经看到问题所在,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可是具体落实却发生了偏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到的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次考等改革,都要和考试招生分离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改革的效果。(熊丙奇)高考改革方案的“概念化”误读2014-02-14 09:07来源

10、: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作者:熊丙奇近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向市政协部分委员通报了关于此轮“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是,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有望打破“一考定终身”。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总体方案公布,报经教育部审批后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据此前公布的相关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订方案草稿。(新京报2 月 13 日)这再一次引起舆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对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种解读都有,包括英语退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解读都存在偏差和误读。英语退出高考

11、了吗?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称为退出高考,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媒体的报道,细读全文也很清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只是,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确切的表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体也愿意这么报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其实不是。真正

12、的社会化考试,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比如,美国的 SAT,一年考 7 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单地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很自然地,这样的一年多次考,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试成本和考试负担 从多次考试中选择最好的成绩计入总分,再排序投档录取,这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多年

13、前,当有专家谈到一年多次考的设想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将“斩首”变“凌迟”。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计入投档分,而只是看测试等级。有人会说,大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学科与等级要求,可问题是,在目前的按计划集中录取规则之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如果继续保留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英语社会化改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计等级,都很难起到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会滋生出新的更复杂的问题来。学生的压力、焦虑非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增加。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这就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离开了招考分离,高考科目改革

14、、分值改革,都没有多大实质价值,我国过去10 多年的高考改革实践已充分证明,招考分离才是改革的出路。因此,建议高考改革,应该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来设计具体的方案,如果落实这一原则,根本无需地方出台自己的方案,同时,科目改革、分值调整,也不是政府部门的事,而是考试机构和招生机构的事 大学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提出招生要求,明确考生要提交哪些成绩、材料,而社会考试机构则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提供考试评价服务,有统一的知识能力测试,也有学科水平测试,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申请的学校要求,自主选择参加哪些测试,这样的考试和招生,才能让基础教育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熊丙奇)高考改革要谨慎决策,不能重蹈覆辙2014-

15、04-21 10:00来源:新京报 我有话说作者:熊丙奇如果依旧实行集中录取制度,且高校录取只看语数外三门成绩,依照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逻辑,中学教学就会只关注语数外三门,物理、历史等学科会边缘化。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据报道,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应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之邀,在南京举行教育专题报告会,向江苏教育界人士透露教育改革动态。对于这一非正式版本的改革方案,笔者不看好。这其实就是 2008年已实行的江苏高考方案的翻版,而江苏“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

16、试录取制度,实行 6 年来,已遭众多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反对,江苏已酝酿在 2017 年取消目前这种方式,实行新的招考方式。若把一个地方已基本失败的制度,推向全国,恐怕值得商榷。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如果依旧实行集中录取制度,且高校录取只看语数外三门成绩,依照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逻辑,中学教学就会只关注语数外三门,物理、历史等学科会边缘化。这样的基础教育会是什么模样?教育部门会说,高校在录取时还会看其他学科的学业测试等级,那么,怎么看?如果仅仅作为参考,按照投档录取规则,大家根本不会重视。唯一的办法是每所学校提出相应的学科及其等级要求,诸如要求物理等级为 A 化学为 A。如此一来,高考录取只是由原来一个总分录取门槛,变为语数外三门总分,其他学科等级两个门槛,学生的考试焦虑并没有减轻,反而制造新的负担。江苏的高考考试录取,就是以语数外三门成绩计总分,作为投档分,各高校在录取时提出学业测试等级要求,比如北大提出 A+A+,如果一名学生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