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92958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李长春 罗丽华 (保险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保险职业学院保险信息系,湖南 长沙 410114)内容摘要:反思高校因人文关怀的不足和交流渠道的不畅而引发的惨剧,使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刻不容缓。而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观念层次而言,要从正确的学生观,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模式等多视角加以考察与建构。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不但揭示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

2、提出新的要求,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宜从观念层次来探讨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希望能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一、个案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2004 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自己四名大学同学,马加爵惨剧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备受责难。2007 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射杀 32 人,枪击惨案震惊世界。事过境迁,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滞。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他们折射出的

3、是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软肋,即人文关怀的不足和交流渠道的不畅。马加爵事件后,有学者分析说,转型的中国,社会剧变,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的冲击下,旧的价值已经被颠覆,新的价值尚未建立,迷惘的人们奔走于生计,无暇关注自己的内心,更无暇关注他人的内心,日积月累,疲惫的人们很容作者简介:1.李长春(1967.2) ,男,湖南溆浦人,保险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罗丽华(1972.5) ,女,湖南溆浦人,保险职业学院保险信息系辅导员,讲师。2易产生心理问题。马加爵在“绝命书”中提及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对自己琐事的帮助,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沟通和关爱,可惜家庭、学校

4、、社会都忽视了这一点。一个大学生应该知道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而不是歧视和取笑。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平等,如果让人感受不到,有的只是歧视、取笑和嘲讽,那么隔阂就是积怨的闸门,就是潜伏的危机和仇恨!美国校园枪击案发生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停课一周,并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在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敲响了 33 声丧钟,其中包括 32 名遇难者和凶手赵承熙,在赵承熙的悼念碑上,旁边放着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鲜花和紫色蜡烛。美国民众写给赵承熙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们感到非常心痛。 ”“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

5、和力量,使他的人生变得更好。 ”1假如历史可以重来,两所大学都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使马加爵和赵承熙能够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疏导,惨案又会不会发生呢?痛定思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完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经刻不容缓。更值得思考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马加爵仍然是一个杀人犯而没有得到人们的原谅和宽恕,不但马加爵被抓后有人喜不自禁,而至今马家人都没有去昆明跑马山殡仪馆领取马加爵的骨灰,马加爵的父亲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马父为何如此畏葸?背后隐匿的是屈辱是胆怯也是恐惧。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办的多场悼念活动中,凶手赵承熙和32 名

6、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赵承熙的姐姐在惨剧发生后深表歉意,不仅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反而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美国一位网民在赵承熙姐姐的道歉信后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亲爱的人” 。两个结局为何如此大相径庭?马加爵制造了惨剧当然是可恶的,赵承熙制造了惨剧当然也是可恶的,但两人何尝不是悲剧的牺牲品? 2反思这两个惨剧,从另外一个层面影射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释义与功能“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 ,其意义类似于那种同“自然” 相对的“人文

7、” 。简而言之, “人文” ,即重视人的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所呈现的以人为中心的各3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所谓“人文关怀” ,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重新解读“人文关怀” ,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把“人文关怀”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正确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使“人文关怀”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更易于落到实处。“疏导”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它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高高在上

8、,难免束之高阁,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实现这一功效方面具有更加实在的作用。 “心理疏导”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寻求精神归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可以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

9、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彰显其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价值,注重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观念层次而言,这项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成长犹如一棵树的生长,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还要有阳光和雨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活大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言之,

10、就是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4“超值服务”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过“三关”:一是调研关。深入学生当中,重点了解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了解贫困大学生和个性偏激大学生的情况,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收集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二是感情关。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因此,我们要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师生情感互动这个主旋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

11、,就是以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大学生,特别是对待弱势群体学生和个别“问题”学生,诚恳宽厚、真心真意帮助他们,引起受教育者感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使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三是因材施教关。学生总是以多彩多姿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正确对待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需求,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倡导促进人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二)优化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12、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 的综合体现,她具有导向、评价、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如何建构和优化校园隐性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三个方面:1、传播与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隐性教育”是相对

13、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美国学者杰克逊于 1968 年在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一词。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 “隐性教育”也由此产生。5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全体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他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学会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当代大

14、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传承与弘扬大学精神,建构大学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经过大学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表现。大学精神既基于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共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每所大学都会塑造和发扬符合本身实际的、满足时代及未来需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大学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于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这种精神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

15、泉和动因,历史告诉我们,有了大学精神,学校可以从逆境中走向辉煌;没有了精神,即使一流大学也会失去生机,并最终走向衰败。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标志。它是一所大学对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特有认识,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显示学校的传统精神与特色,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的价值和共识,是渗透于大学一切工作领域和内化于所有成员思想、行动之中的无形力量。大学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体验性和教化性,具有长时效性。一个好的校训它能时刻在训导的人们要用科学精神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它有着凝聚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升华大学人的道德、发展大学人的智慧、陶冶大学人的情操。 3如清华大学

1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和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等就是明证。高等职业学院是一种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已任的新型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对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人文、科学精神以及行业、职业精神进行认真的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独特校训,另一方面要用适当的方法宣传自己的校训,使全院师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践行校训的精神与理念,在此基础上建设好职业院校的精神家园。就保6险职业学院而言,就是全院师生共同固守“诚信笃行,好学善研”的校训,这是保院和保院人的精神家园。3、挖掘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构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广大师生员工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识。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就内涵而言,大学校园文化有较多共性,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历史的高校,其校园文化是不同的,其内涵是有区别的。挖掘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必然要融入各自的特色,建构自己校园文化的品牌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