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92927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卫广玲(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摘 要: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存在创新能力低,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应从深化小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试验时间设备、设施,构建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虽然我国的人才规模已近 600万,但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能够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深科学家少而又少,谁来承担创新重任

2、?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呢?一、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之现状。“清华大学 IT 专业 的学生勤奋聪明,但不知道做事的方法,不会想问题,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差。 ”这是 2005 年首届中国高校 IT 院长论坛上,与会的不少企业界代表的普遍看法。清华大学的学生尚且如此,那么全国高校的学生又如何呢?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向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产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

3、主要依靠自己培养的人才,企业急需大量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然而许多用人单位却抱怨招不到人才,许多研发项目因为缺乏关键人才而只能放弃,找不到合适人才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高校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企业中经常可以看到,刚毕业的大本生、研究生基本做不了什么实际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摸索。这期间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企业还要为此支付大量的培训成本,这与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价值取向相悖。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的原因分析(一)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在美国,高校通过所拥有的大量资

4、金去招聘各类学有专长的教授,从而提高了高校的研究水平,培养出的毕业生也能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在我国,高校师资力量本来就不充裕,而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更加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即使有些院校为了提高知名度而聘请了一两个院士或知名教授,但这些院士或教授几乎很少或根本没有给学生指导过。事实上,已经持续了数年的大专院校扩招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二)课程设置与行业实际需要存

5、在差距人才培养要关注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在教学计划中不恰当地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和拓宽专业面,大幅度削减专业课和实践环节,造成在几乎没有实验和实习的条件下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教材和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学生对本专业的工程实际和发展前景了解甚少。目前,高校课程结构很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创新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三)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

6、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目前学生普遍抱怨:“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条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缺乏专门供学生进行创造实践活动的环节和时间”, “下厂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等。学生缺乏一个发挥创造性的平台和环境。(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定势和开拓性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填鸭式” 、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占主流。讲课方式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缺乏从平凡到成功的过

7、程的实例剖析和对学生的鼓励,更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这些方法往往带来的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大学生本身缺乏创新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一方面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具有创新意识,而又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即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

8、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实施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努力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一是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

9、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全面推行选课制,实行课堂开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供学生选课,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自主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五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二)着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10、,教师是关键。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创新品格的流露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使其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必须既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懂得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为此,要求广大教师确立创新教育的思想,适应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研究新问题,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和改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

11、新能力,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并适当地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三)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真正确立创新教育的学生观,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

12、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为此,要积极倡导和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探求未知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权威性结论”提出挑战,并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

13、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四)改革考试方法 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观念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师者为父”、 “循经导规”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脱

14、颖而出。因此学校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工作的中心地位。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宽松、尊重个人创造精神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学生不“循规守距”,对前人已经做出的各种结论、观点、理论敢于怀疑,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敢于“异想天开”。 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 的求实精神。具体做法:一是创新管理机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校园文化空间。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管理

15、的目的应“以人为本”,从而有利于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人才成长氛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构建“校风创新体系” 。高校要为师生建立起自由交流,获取信息的学术场所,注重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要以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为骨干,以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为手段,着力营造两种校园创新文化。培育学术自由、平等讨论的风气,鼓励学生冒尖、求异。如不定期地举办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创新成果展、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激发创造欲望,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经费由专门建立的大

16、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有推陈出新的意识和举措,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六)完善实验实践设备、设施,构建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立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硬件创新体系”的构建可以此为突破口,不仅要建设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重点实验室、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而且要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并予以硬件支持;另外还要加强校园网、数字图书馆、资料室等的建设,为学生主动探索前沿学术动态提供便利;同时还要搞好公共设施建设,为学生自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