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1940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12 年: 石门六中 杨敏一、 试卷基本情况(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 40 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2012 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

2、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 40 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 26、27、34、45、48 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

3、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 41 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二、 2012 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

4、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 2011 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

5、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2013:一、试卷结构分析1、试卷结构2013 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试题命题范围涉及到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发展史)、必修三(科技和思想文化发展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试卷总分 100 分,阅读量为 4

6、104 字;参考答案 913 字。题型:选择题共12 小题,计 48 分。其中,原始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3 道,话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8 道,地图材料型选择题 1 道。非选择题,共 6 题,计 52 分,其中必做题第40 题 25 分,第 41 题 12 分,选做题为第 45、46、47、48 题 15 分,要求考生从四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题型、模块、题量、分值分布选择题:必修一:第 24、26、27、29、30、34 题,共 6 道,24 分。必修二:第 31、32、33、35 题,共 4 道,16 分。必修三:第 25、28 题,共 2 道,8 分。非选择题:第 40 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与近代

7、对海洋的利用。,共 25 分。第 41 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区划,共 12 分。第 45 题涉及【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需要运用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共 15 分第 46 题涉及【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共15 分。第 47 题涉及【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不同,共 15分。第 48 题涉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和必修三中的儒学复兴运动,共 15 分二、命题意图与试题特点分析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考生调

8、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与 2012 年湖南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相比,2013 年湖南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选择题部分,试卷较多利用话题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所引用原始材料少、材料都短小精练,材料的阅读量不大。如第 25、26、28、30、33 题。2.选择题突出考查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目的。如第24、25、26、27、28、32、35 题3.注重史观考查及历史发展进程时序性的考查,如第 29、34 题4.注意历史地图的考查,历史地图反映历史进程,能很好的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历史隐形知识的能力。如第 34、41 题。5.不回避社会热点,将热点

9、与考试隐形结合。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非选择题第 40 题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此题突出海洋、海权问题。以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考查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很好的实现了社会热点与教材主干知识的结合。6.注意历史比较能力的考查,如第 31、35、41、45、46、477.第 41 题题型有变化,摈弃了前两年课标卷观点评价考查模式,但是沿用去年的图表分析,内容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地方机构设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一方面考察考生对于考点的把握和融汇贯通的能力,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2014:一、 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

10、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 5 道中国史题目和 7 道世界史题目改为 8 道中国史题目和 4 道世界史题目。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其中选择题占 48 分,非选择题占 52 分。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 12 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 4 题16 分、中国近代史 3 题 12 分、中国现代史 1 题 4 分、世界古代史 1 题 4 分、世界近代史 1 题 4 分、世界现代史 2 题 8 分。非选择题 40 题为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 分;41 题为新史观模式下考查

11、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其中,45 题考查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6 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47 题考查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 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二、 试题特点2014 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1、从考查内容上看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

12、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 “一五”计划、美国 1787 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例如 41 题考查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既体现当下热点中日关系、明年抗战胜利

13、 70 周年,也契合当下的教改问题不仅改革教学形式,而且改革教学内容;45 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体现当下热点民主法制建设;46 题考查清末新政,体现当下热点政治体制改革;47 题考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体现当下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2、从考查目标上看强调能力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看待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例如 45 题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是全新的历史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

1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所学,对历史事件作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求推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对考生是全新信息,但是,第一问考查法律改革的特点,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并结合在改革模块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迁移,从而更好的组织好答案。第二问考查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在所给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考生概括归纳即可。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这一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26 题考查人性的认识,33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天赋人权” ,40 题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较,41 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48 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

15、为官清廉的包青天,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国家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在近几年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0 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社会史观;40 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 17、18 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体现全球史观;41 题以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

16、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体现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3、从考查形式上看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的选择和运用既有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不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例如 41 题以 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抗日战争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历史知识,但考查方式非常新颖,既有情理之中,又有情理之外,设计的很巧妙,考查考生的基本功底和学科素养。注重学科内综合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 40 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