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赵世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0952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 赵世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15课 赵世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15课 赵世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15课 赵世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15课 赵世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 赵世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赵世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赵 世 家,1.积累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了解赵世家的相关内容和“胡服骑射”的意义。 3.借鉴本文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赵世家出自史记赵世家第十三,主要讲述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数百年的兴亡史。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举步维艰。

2、但赵武灵王对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1.赵武灵王为何要提出“胡服骑射”的主张?“胡服骑射”有怎样的意义?,自我核对赵武灵王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而这一切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一方面,笨重的战车只适合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

3、中运转十分不便;另一方面,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因此,赵武灵王认为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赵武灵王倡导的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推行的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4、 (2)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自我核对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自我核对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扬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hn r,f o,rn u,ho f,q nn,(1)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2)蛮夷之所义行也 (3)居无何,而朔妇免身,“距”同“拒”,阻拦。 “义”同“仪”,榜样。 “免”同“娩”,分娩。,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夫人置儿绔中 (5)衣以文葆,

5、匿山中 (6)而怫学者,离中国 (7)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绔”同“裤”,裤子。 “文”同“纹”,“葆”同“褓”。文葆:绣花的襁褓。 “怫”同“悖”,背离,违背;“离”同“罹”,遭受。 “秫”同“ ”,长针。,(8)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9)赵宗灭乎,若号 (10)故见龟策 (11)韩厥告赵朔趣亡,“適”同“嫡”,嫡子。 “号”同“嚎”,号哭。 “见”同“现”,显现。 “趣”同“促”,急速,赶快。,连词,从而,因而 介词,凭的身份 介词,把 动词,认为,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动词,巡视 动词,夺取 名词,谋略,连词,如果,假如 副词,就,就要 副词,就 副词,立刻,马上,代

6、词,什么 副词,为什么 名词,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4.古今异义词。,古义:到了时候。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义:两个词,这不是。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口舌。,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古义:推行政令。 今义:行使国家权力或机关、团体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古义:不穿。 今义:不顺从,不信服,不习惯,不适应。,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动词,穿胡服。,形容词作名词,羞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使活。,(1)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2)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3)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4)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判断句,“也”表示判断。,6.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于”表示被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于)河上”。,(5)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6)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7)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8)小人哉程婴 (9)事利国者行无邪,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程婴卒与(之)俱匿山中”。,宾语前置句,相当于“子孙在朝,以何惩罪”。,状语后置句,相当于“屠岸贾闻之,于宫中索”。,主谓倒装句,相当于“程婴小人哉”

8、。,定语后置句,“利国”作“事”的定语。,7.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一狐之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1.“搜孤救孤”写得扣人心弦。司马迁依靠程婴、公孙杵臼两人的对话,通过三个问题,推动情节的发展。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分析司马迁是依靠哪三个问题推动情节发展的。,【与你交流】依靠的是“胡不死”“奈何”“立孤与死孰难”这三个问题。由“胡不死”引出“有所待”,流露出“扶孤”的念头;“奈何”强调了情况的危急,引出了国难当头两义士挺身而出,设计救孤;“立孤与死孰难”,埋下伏笔:公孙死义,程婴立孤。,2.赵武灵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公子成的?,【与你交流】赵武灵王先从

9、圣人的做法谈起,圣人从“利其民而厚其国”的角度出发,“因事而制礼”,并不计较“殊俗”;接着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强调“胡服骑射”的必要性;最后用“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3.“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时间跨越数十年,本文是怎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详略不同的记述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与你交流】作者没有正面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而是通过前后两次占卜来暗示凶吉,交代矛盾冲突的激烈。在记叙上,详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如韩厥与屠岸贾的交锋、公孙杵臼和程婴为救孤的商讨;而对人物的具体行动则略写。,4.赵世家是在怎样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赵武灵王这一人物形象的?,【与你交流】赵武灵王是战

10、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是将其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完成的。 首先,“胡服骑射”的改革主张是在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被提出的。“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其次,赵武灵王,“大朝信宫”,会议上,争议激烈,改革面临的阻力极大,而赵武灵王清醒的形势分析又让我们看到了他立志改革的决心。最后,“胡服骑射”最大的反对者竟是自己的叔叔、德高望重的公子成,两人的冲突便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最尖锐、最激烈也最直接的正面交锋,经过反复的激烈论辩,公子成终于心悦诚服。

11、“胡服骑射”改革的不单是服饰和作战方式,更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而改革阻力重重,举步维艰。而改革越艰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勇气。,5.赵世家被清人李景星称誉为“通篇如长江大河用笔节节变化,有移步换形之妙”。试以文中赵武灵王和“赵氏孤儿”的有关记述为例,说说本篇体现的“文气疏荡”“极奇肆文字”的艺术特点。,【与你交流】在记述赵武灵王时,司马迁详尽地记述了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和大臣进行激烈地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的过程,让这位改革家在反复激烈的论辩中,凸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勇气和魄力。 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则以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

12、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来体现。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6.学习本文后,你认为赵武灵王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与你交流】观点一: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改革精神。之所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是因为在当时视戎狄为野蛮民族而文化落后于中原华夏民族的背景下,赵武灵王没有妄自尊大,反而顶着巨大的压力,排除一切干扰,毅然决然地虚心向其学习,取其长补己短,成功地实施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观点二:以理服人、宽容待人的气度。赵武灵王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政治主张,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此,他没有以权压人,更没有打击报复,而

13、是接连与贵族、大臣进行激烈地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即使是像公子成这样顽固守旧的人,他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正因为如此,他的改革也才得以顺利进行。,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

14、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的七子、清代的桐城派,他们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史记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佶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转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的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的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15、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被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的许多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了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代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大量利用了史记中的

16、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取材于史记的故事。后来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开发利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保护赵氏孤儿使其幸免于难的一组是( )。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夫人置儿绔中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诸将皆喜,许之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A. B. C. D.,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