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魏晋南北朝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6978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魏晋南北朝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通史魏晋南北朝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通史魏晋南北朝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通史魏晋南北朝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通史魏晋南北朝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魏晋南北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魏晋南北朝(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9),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 朝,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220589),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局部统一、民族交流密切,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特征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评价:,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士族(

2、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改革背景,1 阶级矛盾激化,2 民族矛盾激化,5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3

3、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宗主督护制,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社会问题,形成原因,知识梳理,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改革措施,经济,均田制,新的租调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政治,整顿吏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迁都洛阳,穿汉服、

4、改汉姓、定门第、说汉话、通婚姻、仿汉制,移风易俗,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文化中心,汉化政策,牧马 (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游牧农耕,生产方式农耕化,游牧农耕,生产方式农耕化,生活方式汉族化,社会制度封建化,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5、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友好交往,顺应时代潮流; 讲究灵活的策略; 坚定不移的意志; 切实可行的措施。,(根本原因),探究:

6、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原因:,(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启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30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全盘吸收汉文化,1

7、、经济:推行均田制,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农民:(1)15岁以上的 男子和妇女 可以领种土地 (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前提:,内容:,露田:无主荒地; 不可继承买卖, 无所有权,桑田:已耕种过的土地; 可继承买卖,官吏:官吏可获得公田,不得买卖。 地主: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租调制,北魏租(粮食)调(绢帛)

8、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矛盾,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荒地被开垦,租调制,2、政治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内容:,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激化阶级矛盾。,任期考核制、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颁行俸禄制。,原因:,平城,洛阳,3、迁都洛阳,保守势力强,争取汉族地主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粮食缺乏,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易受北方民族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相对落后,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目的:,为接受汉

9、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愿望。,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穿汉服,改汉姓,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说汉话,尊儒崇经,1.农业: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时,马钧设

10、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2.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 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二、魏晋南北朝经济史,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远、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南齐书中提到“草市尉”一职)。,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地位重要。,南方气候条件较北方优越; 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江南相对稳定。,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

11、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江南相对稳定。,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4.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中原战乱,黄河 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汉族人口 迁移到南方。 5.江南经济的发展:,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 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并逐渐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 明清时,江南经济地位巩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三、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2)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

12、术 (3)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书圣)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4)科技成就 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东晋)王羲之兰亭序(摹本),天下第一行书,(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此外历史记载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

13、多都已失传 。 主要贡献: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祖冲之(南朝),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北魏)郦道元所著,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你怎么看?请用史实论证你的观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