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1658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湖北省兴山县第一中学陈金照,第 2 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引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著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忧”什么?,复习回顾,岳阳楼,一忧(忧虑):社会危机的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政治危机,积弱局面的形成,改革是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途径 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危机,积贫局面的形成,边疆危机,二忧(忧愤):庆历新政失败,庆历新政失败

2、说明了改革具有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温故知新,变法危机,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农民起义不断。 2、民族矛盾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

3、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一

4、大背景 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1、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2、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3、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4、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庆历新政失败后的改革呼声,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各类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抑制土地兼并的“均田”主张 大文学家苏东坡则主张政府“省费用”来解决 财政困难;“定军制”倡勇敢

5、“等来改进军制 提出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等意见和主张。 包拯则主张用裁汰贪暴懦弱无能的办法来解决冗官,主张暂停招募士兵,裁汰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变法背景、目的及条件,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三冗问题引发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

6、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边患危机:统调分离,兵将分离,守内虚外等政策造成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积弱,1.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三冗二积造成北宋中期三大社会危机),积贫,一、起用王安石,3.改革条件:,2.改革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影响,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中心:理财,具体措施:,4、原因:p51 (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

7、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5、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中心:,富国强兵,二. 富国之法,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措施:,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青苗法p52,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作用:,局限性:,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

8、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收入.,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p52,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内容: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作用:,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3.免役法(募役法)p52,-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作用:,局限性:,免役钱强制征收,对农民还是沉重负担,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保障了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了政府收入,4.市易法p52,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

9、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方田均税法p52,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内容: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作用:,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6.均输法p52,原因:p52,内容: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作用:,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还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以理财为主,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民不加赋而

10、国用足p52,小结: 富国之法,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封建统治,试一试,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时和农业劳力;打击地主官僚特权,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节约开支和成本,增加收入,减轻纳税户的负担;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抑制了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保证了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生产;限制高利贷剥削; 打破大商人垄断。,下列措施中哪些会引起激烈的争议呢?,方田均税法,分析与探究,你对王安石推

11、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富国与富民是不同的:富国政策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的百姓丰衣足食。,思考,探究问题二 王安石为什么要采取 强兵之举?,答案:宋朝中期的“积弱” 局面,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将不识兵、兵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

12、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个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 强兵之法p52,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p52,措施:p53,保甲法、连坐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1.保甲法、连坐法p53,目的:,内容: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作用:,政治: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加强了控制,防范了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增强了抵御

13、辽和西夏进攻。,治安、御外、节支,2.保马法p53,原因:,内容:官马由农户保,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 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发展骑兵,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3.将兵法p53,原因:,内容: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目的:,改变军队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的状况,4.设军器监p53,原因:,内容:,作用:,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小结:强兵之法,维护了地方安定;确保了兵源和提高了战斗力,提高武器质量和产量,马匹的

14、质量和数量提高,提高战斗力;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内 容,官马由农户保养,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由固定将官带军队,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1、改变积弱的局 面 2、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四. 取士之法p53,-为变法服务,措施:p53,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目的:,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p53,内容,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论充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p53,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

15、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惟才用人的原则,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成绩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p53,1.改革科举制度p53,内容:,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目的:,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2.整顿太学p53,内容:,作用:,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3.惟才用人p53,内容:,作用:p53,

16、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目的:,为变法服务,小结:取士之法p53,内容,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重编教科书,优秀学生可直接为官。设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打破按资升迁,目的,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1、培养和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 2、为变法制造舆论 3、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1、考试内容 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 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 择优录取。 借鉴之处:(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注意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改革的需要),王 安 石 变 法,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青苗法、农田水利 法、免役法、市易 法、方田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