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888809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 人教新课标(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语文小升初冲刺复习查漏补缺卷(五)文言文阅读B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 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注】避患:避免灾祸。及:等到。益:更加。遂:于是,就。(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它,指小翠鸟)B.一人虽听之(他,指弈秋)C.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上的鸿鹄)(2)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就把巢筑在低一些的地方。 (3)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结果是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

2、, 诵 , 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 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注】少时:小时候。诵:背诵。辍(chu)然:突然中 止的样子。谖(xun):遗忘,忘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其母方织_其母引刀裂其织_(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何为中止?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3)孟母通过_这件事,告诉孟子_这个道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枫叶 父自山中归,拾红叶一片,以示其子。子曰:“树叶皆绿,至秋则黄。何有红叶?”父曰:“此枫叶也。经霜则红。”子不信。明日父携子,至

3、山中,观红叶。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子大喜。父曰:“事须亲见而始信之,凡人皆然,不独汝也。【注】示:给看。皆:都。何:为什么?携:带着。凡:所有。(1)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儿子随父亲在山中看到的红叶是什么样子的?请用“_”画出来。 (3)与“事须亲见而始信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集思广益,多见多闻。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祁黄羊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 , 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 ,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4、:“国无尉 , 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注】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令:县官。居有间:过了些时日。尉:军事长官。举:举荐。(1)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的人分别是_和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午非子之子邪”中的两个“子”指的是同一个人。“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和“午非子之子邪”都是反问句。(3)请结合选文,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国人称善焉”的原因。 (4)文中的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5、论语一书记录了他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下面哪一句不是孔子说的?(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治大国,若烹小鲜。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 ,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节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期:约定。是日:这天。雨:下雨。焉:何,哪里。之:到,往。虽:即使。岂:难道。乃:于是,就。身自罢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1)用现代汉语

6、写出“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的意思。 (2)用原文中的六个字概括左右阻止文侯出猎的理由。 (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看出了魏文侯具有怎样的美德? 答案解析部分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 (1)A,C(2)等到翠鸟生了小鸟,翠鸟特别爱护小鸟,唯恐它从树上掉下来(3)避免祸患;爱护小翠鸟,怕它掉下来;人们伸手捉住了小翠鸟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B:一人虽听之(指代他听的内容。)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

7、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A C (2)等到翠鸟生了小鸟,翠鸟特别爱护小鸟,唯恐它从树上掉下来 (3)避免祸患;爱护小翠鸟,怕它掉下来;人们伸手捉住了小翠鸟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

8、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参考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2.【答案】 (1)正在;割断(2)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呢?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3)割断她的织物;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可参见译文。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

9、翻译后疏通语句。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正在;割断 (2)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呢?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3)割断她的织物;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10、】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3.【答案】 (1)树叶通常都是绿的,到了秋天就变黄了。为什么有红色的叶子呢?(2)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3)C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

11、译后疏通语句。 (2)考查对课文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是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故答案为:(1)树叶通常都是绿的,到了秋天就变黄了。为什么有红色的叶子呢? (2)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3)C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词义与词语搭配的能力,在

12、于平时的理解、积累和识记。4.【答案】 (1)解狐;祁午(2)错误;错误(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4)B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第一个子为对人的敬称,指祈奚。 第二个子为儿子的意思,指祈午。“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是疑问句;“午非子之子邪”是反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名言和作者的掌握能力。对作品的作者、

13、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解答时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B: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 故答案为:(1)解狐、祁午 (2)错误;错误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4)B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地方没有县令,谁能适合去做这个官呢?”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

14、:“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很好。”于是就任命了解狐。全国的人都称赞用的好。隔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军事统帅,谁适宜做这个官呢?”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做尉,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于是就任用了他。全国的人都称赞任命得好。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言论!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5.【答案】 (1)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2)饮酒乐,天又雨。(3)言而有信。 【考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评价人物精神或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2)饮酒乐,天又雨。(3)言而有信。 【点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