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888730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人教课标(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升初综合训练(六)一、积累运用 1.读一读,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拂(f) 堆(zu) 亭(tng)B.触(zh) 茁(zhu) 管(gun)C.咏(yng) 漏(lu) 询(xn)D.嫩(ln) 格(gi) 餐(cn)2.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如意 无恶不做B.下流无耻 扁鹊冶病C.百发百中 无能为力D.捥弓搭箭 思将仇报3.一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A.班长提议星期天到学校排练节目,大家随波逐流 , 纷纷赞同。B.经过大家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C.孟津县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D.由于厂家对产品设计及生产吹毛求疵 , 因而

2、产品的市场占有量日益攀高。4.用下列词语造句缉拿 束手无策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如果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忽略文章的内容,这简直就是舍本逐末。B.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他都对答如流。C.听到紧急集合的号声,同学们惊慌失措,纷纷抱头鼠窜。D.时光如白驹过隙 , 转眼之间,我们已匆匆走过小学六年。6.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这段描写是( )描写。A.人物描写B.环境描写7.下面的四个句子,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你是来帮助我的。你为什么要帮助我呢?你难道不是来帮助我的吗?

3、你不是来帮助我的。A.和B.和C.和D.和8.北京过春节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腊八 除夕 小年 初一 元宵B.腊八 小年 除夕 初一 元宵C.小年 初一 腊八 除夕 元宵D.小年 除夕 初一 腊八 元宵9.下面三句话中不是比喻句的是( )。A.小嘎子像猴儿似的围着他蹦来蹦去。B.胖墩儿胖得像个球,怎么可能赢他。C.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10.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读了课文画杨桃,我懂得的道理是( ) A.做事情前,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B.无论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C.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嘲笑别人12.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_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B.理解自

4、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二、快乐阅读13.阅读理解 汽车和路面,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密切。作为公路的“铠(ki)甲”路面,天天展现在司机的眼前。可是这层“铠甲”,不是黑颜色的沥青路,就是白颜色的水泥路。单调的路面颜色,会使长时间行车的司机感到疲劳。能否把公路也搞得丰富多彩一些呢?能。新研究出来的彩色路面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铺设这种路面像绘画调色一样,把不同的色彩掺(chn)进黑颜色沥青材料里面,便铺出红、蓝、黄、绿等不同颜色的路面来。彩色路面像一本大书,它会告诉司机:红色前面有交叉路口和居民点;蓝色附近有小学校,注意小学生穿行马路;黄色不准开快车

5、,限制车速。这种路面可以消除司机的疲劳,对安全行车,减少交通事故非常有效。彩色路面还可以结合周围建筑和环境来美化城市。我国天津市铺筑了国内第一条褐红色沥青路面,色调柔和,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如果居民区中心有蓝色的广场,沿着湖边有绿色小路,儿童游戏场铺上橙(chn)黄色地面,那该是多美丽呀。(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单调_消除_(2)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14.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杨生之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日:“以此大见与,便当出尔。”生日:“此狗尝屡次活我,

6、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日:“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1)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若不相与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犬引颈下视井中_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的句子的意思。(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_。(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岔路失羊 扬子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这个邻居把他的亲友都找来,又请扬子家里的人一起去追羊。 扬子说:“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多。”

7、说完,他也急忙追羊去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追羊的人都回来了,扬子问他们:“追着羊了吗?” 邻居说:“岔路本来就多,每条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从哪条路上去追,所以就都回来了。” 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整天不说一句话。他的学生很奇怪,就问他:“一只羊不值几个钱,又不是老师您的,为什么您这么不高兴呢?” 扬子说:“我哪里是为了这只羊啊!我是因为这件事想到了我们求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1)结合句子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上。老:A、陈旧的 B、年岁大 C、经历长,有经验 D、跟“嫩”相反E、长久 F、经

8、常,总是 G、极,很 H、加在称呼上又不是老师您的。_老是东一?头,西一棒槌的。_革命老干部是国家的财富。_这是一座老房子了。_他老远就和熟人打招呼。_(2)找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3)读句子,回答问题。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闷闷不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闷闷不乐”?)(4)“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头,西一棒槌(chu)的,不也像在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快乐写作16.写作礼物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有的礼物可能还包含动人的故事。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

9、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 积累运用 1. C 2. C 3. C 4.在公安干警的全力配合下,终于将罪犯缉拿归案。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 5. C 6. B 7. C 8. B 9. C 10.昨天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雨。花儿呀,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11. B 12. B 二、快乐阅读 13.(1)单一;排除(2)本文主要讲新研究出来的彩色路面就能够解决司机疲劳这个问题和结合周围建筑和环境来美化城市以及美化人们的生活。14.(1)C;B(2)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地回头看。(3)犬;行人(4)他知道狗会回到自己身边15.(1)H;F;C;A;

10、G(2)“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 就像在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3)解释: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原因:扬子说:“我哪里是为了这只羊啊!我是因为这件事想到了我们求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4)学习时需要专一。(5)告诉我们寻找真理不易,世上的事理是复杂的,如果选择不正确的方向,就会像在岔路上找羊一样,难以找到真理。三、快乐写作 16.【参考例文】珍贵的礼物 在我家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字画,上面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字迹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_王老师送给我的。 去年寒假,我在

11、艺校学习书法。由于我上课认真听讲、刻苦练习,每次的作业我都能赢得王老师的赞赏。于是,我有些飘飘然了,上课时,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小鸟的啼鸣,花儿的娇姿上。哎,反正有字帖,不听又有什么关系,我有点自以为是。练习时,我没能抓住要点,三笔两划就完工了。这一切王老师都看在眼里,可他并没有当堂批评我,只是在下课时把我留住了。哎呀,这回糟了,肯定得挨批了。我心里诚惶诚恐的,当我战战兢兢地走到王老师身旁时,王老师拿出一张宣纸,一边用笔蘸着墨,一边对我说:“注意我的每一笔每一划是怎么写的。”只见他深吸了口气,行书流畅奔放,没多大功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十四个大字便跃然纸上,他看了看我,然后意味深长地微笑着递给我说:“送给你。”我捧着老师的字幅,顿时恍然大悟,两行悔恨的泪水沿腮而下。王老师,我明白了,您是想告诉我知识、本领就像海洋一样广阔,没有边际,不能学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就骄傲,要刻苦努力,不断地向前进取。 从那天起,这幅字便被我挂到了书房的墙壁上,它时刻提醒着我学习要不怕艰苦,不断进取。我将永远珍藏这幅字,因为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所谓压力是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压力既可以带来正面激励效果也可以造成负面影响。过于严厉的管制和规章制度、不负责任的上级、模糊不清的沟通渠道,不愉快的工作环境都会产生工作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