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0688763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特殊教育的产生 特殊教育融合改革运动 当地中国的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生,一、西方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残疾观的演进 1.奴隶社会的遗弃阶段: 遗弃、灭绝 2.封建社会的歧视、嘲笑阶段: 魔鬼缠身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3.中世纪宗教影响下的救济阶段: 收容、救济 4.教育阶段: 文艺复兴 法国启蒙运动,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生,(二)特殊教育思想 莫 尔: 乌托邦“应给所有儿童以良好的教育”; 达芬奇: 聋人的可教育性;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批驳儿童智力迟钝不易学习的观点 卢 梭: 爱弥尔 狄德罗: 论盲文书简,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

2、生,(三)个案实践 瑞士医学家菲普拉特杰尔教授:将弱智与精神病分开。 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论精神;庞塞、博内特、阿曼 1662年英国“盲人兄弟会”组织:定向行走,各种盲文的出现 法国精神科医生皮内尔:白痴、精神病及智力落后是三种不同的病 1799年伊塔德:训练狼孩,对智力落后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生,(四)特殊教育机构 1.听觉障碍教育 西班牙 庞塞 1555年前后 教几个聋童 最早从事特殊教育尝试 波内特 1620年 完成第一本关于聋人个别化教育的著作 英国 1644年 医生布尔沃 出版第一本有关聋人教育的书 1767年 布莱德沃 爱丁堡 英国第一所聋校 法国 1760

3、/1770年 莱佩 巴黎 世界第一所公立聋校 德国 1778年 海尼克 莱比锡 德国第一所公立聋校 美国 1817年 托马斯加劳德特与克拉克 美国第一所聋校 手语教学法 亦美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1867年 美国建立第一所聋人口语教育学校 1864年 美国建立加劳德特学院(大学),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生,(四)特殊教育机构 2.视觉障碍教育 霍维(阿羽依):盲人学校教育的创始人。 用浮雕字母对盲人进行教学实验。1784年在法国巴黎建立世界第一所盲童学校。1786年著盲人教学经验。后赴德、俄等国协助建立盲人学校。因毕生对盲人教育的奉献,在法国享有“盲人之父”的尊称。 路易布莱尔: 6点制点字盲文体

4、系的创造者。,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生,(四)特殊教育机构 3.智力障碍教育 依塔德 “特殊教育之父” 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人,在课程设计上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 塞甘(谢根)智力落后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837/1839年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学校之一。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工作。1876年被选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第一届理事长。其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感觉机能的训练方法对智力落后教育理论的形成起了极大的影响。著有白痴的精神治疗、卫生及教育、白痴及生理治疗法。,第一节 特教育的产生,(四)特殊教育机构,早期国外特殊教育的特点: 具有探究性质;

5、主体为私立教育; 教育者多位医生和神职人员;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不完善。,第一节 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三、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出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 早期国外特殊教育的特点 具有探究性质;主体为私立教育;教育者多位医生和神职人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不完善。,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古代对残疾的认识 1.对产生的原因及现象做了探索; 2. 对残疾做过分类; 3. 以人为本的态度。 二、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1. 洪仁玕资政新编兴跛盲聋哑院 2. 郭嵩焘西洋杂志巴黎有教养幼瞽学堂 3. 郑观应学校德国:聋瞽瘖哑残疾之人,亦莫不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之躯 三、中国早期的

6、特殊教育学校 1.1874年,英传教士威廉穆瑞在北京建 “瞽叟通文馆” ,后改名为“启明瞽目院”(现北京市盲人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特教学校。 2.1887年,美传教士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创办“启瘖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为我国第一所聋校。 3.191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成立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特殊教育学校之一。 4.1927年,民国教育部开办南京市立盲哑学校(现南京市聋人学校和南京市盲童学校),是我国公办第一所特教学校,又称“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四、我国早期特殊教育的特点 1.特教学校出现较晚 2.

7、大多由国外人创办 3. 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 从1874到1949年间共有42所,学生2380人,教职员360人。) 五、新中国的特殊教育 1.成立后的发展 教育国有 新建特校 统一计划大纲 开展师资培训 2.新时期的大发展 加强立法 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扩大规模(类别)与效应 强化科研,邓朴方与第一届北师大特教大学生,第三节 融合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融合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 2.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3.对隔离教育的反思 二、融合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1.正常化 Normalization 2.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3.一体化integrat

8、ion/integrative education 或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4.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三、中国现阶段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1.“正常化” Normalization 20世纪50、60年代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理念是“to help anybody to have a normal life”,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因此应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去机构化运动”,并进一步对后来的“一体化”、“回归主流”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Norma

9、lization is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Although the concept was suggested in 1959 by Bank-Mikkelsen of Denmark (Biklen,1985), the word itself was coined by Bengt Nirje of Sweden (1969;1976),who encouraged the Unites States to incorporate this principle in services to people with di

10、sabilities. According to Nirje(1985), normalization means “making available to all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or other handicaps, patterns of life and conditions of everyday living which ar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or indeed the same as the regular circumstances and ways of life of society ”.,2.去机构化d

11、einstitutionalization 20世纪50年代国际特殊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术语。指减少那些为残疾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住宿、教育、治疗或其他服务的机构。反对以往将残疾人集中安置在专门机构的做法。包含3个主要的程序目标: 减少进入专门机构的人数; 将已在专门机构的残疾人转移到非机构的环境中; 改革或减少机构化环境中的机构化特征。,3.一体化integration 一体化教育integrative education 又译“混合教育”、“集中教育”、“融合”。英国等西、北欧国家特殊教育界常用的一种术语。含义与“回归主流”相似,为很多国家的学者使用。主张把残疾学生放在普通学生中进行教育,形式有多

12、种,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随班就读和普小特教班如同于此。,“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英国称“融合”、“一体化”。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与“隔离式教育”相对。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的广泛倡导,而成为一种新的特殊教育体制的同义语,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受到法律的承认,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回归主流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回归主流是否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的消亡? 回归主流、一体化对特殊教育有何影响?,回归主流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回归主流的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依据

13、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其他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普通儿童隔离开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回归主流是否意味着特殊学校的消亡? 回归主流特殊教育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仍将发挥接收和教育残疾程度重、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学生,向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等作用。 回归主流、一体化对特殊教育有何影响? 教育观念、教育安置、教育原则、教育立法,最少受限制环境 leas

14、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LRE是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中提出的安置残疾儿童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将限制残疾儿童接触健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残疾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的安排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的环境中进行。确定教育安置形式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均需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条件,选择最适合其受教育并且与外界隔离程度相对最低的教育环境。,何谓最少受限制环境?,残疾人教育法规定,每名残疾学生都要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教育。该法律特别规定:,在适当的最大范围内,所有残疾儿童,包括那些在公立或私立机构或其他养护机构中的儿童,都应该与那些没有残疾的儿童一起

15、接受教育。特殊班级、隔离室学校或其他将残疾儿童从普通教育环境中分离出来的举动,只被允许在残疾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使得运用额外的辅助和服务的普通班级教育仍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发生。,最少受限制环境是最接近于普通学校课程又同时能够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环境。最少受限制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和完全个别化的概念。 对一个10岁盲童而言的最少受限制环境对另一名类似视觉损伤的10岁儿童来说可能就是不合适的。而且,对于这两名学生老说,最少受限制环境也可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瀑布式教育安置模式,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20世纪70年代由美

16、国人雷诺(Evelyn N. Deno)提出,是实施特殊教育服务或残疾学生家长选择接受教育形式的一种连贯体系。该模式以残疾儿童为服务对象,提供满足其不同程度需求的各级各类公立学校教育。共分7级。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情况变化,可向高一级或低一级的教育形式转移。因其具有既分层次,又贯通连续的瀑布般特点,常用倒三角形表示,故又称“倒三角形体系”。,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具体指什么?,个别教育计划,4.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6月,特殊教育世界大会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举行,90多个国家、25个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近400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广泛交流了各国特殊教育的经验并进一步强调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议的两个重要成果在于通过了两个文件: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