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013年).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87458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75 大小:4.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2013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第六章(2013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第六章(2013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第六章(2013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第六章(2013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2013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2013年).(1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1 相率,相平衡是热力学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研究多相系统的平衡在化学、化工的科研和生产中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溶解、蒸馏、重结晶、萃取、提纯及金相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相平衡的知识。,第六章 相平衡,一、基本概念,1、相图(phase diagram),研究多相系统的状态如何随温度、压力和组成等强度性质变化而变化,并用图形来表示,这种图形称为相图。,通过相图可以知道在某温度、压力下,一系统处于相平衡时存在着哪几个相,每个相的组成如何,各个相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当条件发生变化,系统内原来的平衡破坏而趋向一新的平衡时,相变化的方向和限度。,2、相(phase),系统内部化学组成、物理和

2、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在指定条件下有明显的界面,在界面上宏观性质的改变是飞跃式的。,水为一相 冰为另一相,系统中相的总数称为相数,用 P 表示。,气体:不论有多少种气体混合,只有一个气相。,液体:按其互溶程度可以组成单相、两相或三相共存。,固体:一般有一种固体便有一个相。两种固体粉末无论混合得多么均匀,仍是两个相(固体溶液除外,它是单相)。,3、物种数(S)和 组分数(C),(1)物种数:体系中所包含的化学物质数目,称为体系的物种数,用符号“S”表示;,(2)组分数:在不改变相平衡状态的前提下,能够表示出各相组成的最少物种数,或在一定条件下体系内可以任意改变其数量的物质种类

3、数称为组分数,也称为独立组分数,用符号“C”表示;,体系中有几种物质,则物种数(S)就等于几,而组分数(C)往往小于或等于物种数,因为它不 仅与物种数有关,而且还与化学平衡数、浓度限制条件数有关。,组分数 (C) = 化学物种数 (S) - 独立的化学平衡反应数 (R) - 独立的限制条件数 (R),例:(1) N2,H2 和 NH3 混合物系统,在常温下,并没有反应,所以 C = 3 0 0 = 3 。,(2)若在高温及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以下反应存在:N2 + 3H2 = 2NH3 。R =1 所以 C = 3 1 0 = 2。,(3)若再加上人为限制条件,N2 与 H2 物质的量的比为

4、 1 : 3 ,则,R =1,R =1 所以 C = 3 1 1 = 1。,(1)对于化学平衡条件,必须是独立的;,例如系统中有如下反应:,其中有五种物质和三个化学平衡,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化学平衡是独立的,所以 R = 2。,说明:,所以,C = S - R = 5 - 2 = 3。,(2)在真空容器中 NH3 部分分解成 N2 和 H2 达平衡:,因为有一个独立的化学反应,所以 R=1,因为两种气体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所以,若:在上述体系中额外再加入少量 N2。,因无法找出 N2 和 H2 两物质数量之间保持的比例关系,故 R = 0,C = S -R -R= 3 -1-0 = 2。,(3)对

5、于浓度限制条件R,必须是在同一相中几个物质浓度之间存在的关系,能有一个方程把它们的化学势联系起来。例如:,因为 不在同一相中。,(4)对于同一客观体系,物种数多少随表示形式的不同而异(或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变更),但组分数始终保持一定值。,例如,NaCl 水溶液,不考虑离解时:,S = 2 (NaCl、H2O),若考虑离解时,则有两个独立的化学平衡:,在一个相平衡系统中,系统的温度、压力及各 相的组成均可发生变化,它们即是所谓的变量。但 它们并不一定能独立地变化。,4、自由度数,例如,某一相中有 6 种物质,若其中5 种物质 的摩尔分数确定了,则第6 种物质的摩尔分数必然 确定。,相平衡系统

6、的自由度数和系统内的物种数、相数有关。对于物种数、相数较多的系统,凭经验确定自由度数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一个公式来指引,这就是相律。,我们将不影响系统原有相的形态和数目,而可独 立改变的强度性质(温度、压力、浓度等)的最大数 目;或确定一个相平衡体系所需要的最少的独立变量 数称为:自由度数(F) 。,1、相律,相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式,反映了多相平衡中自由度数、独立组分数和相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二、相律,相律是吉布斯根据热力学原理得出的相平衡基本定律。是物理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之一。,相律表达式: F = C P + 2,F:自由度数;,C:独立组分数; P:相数;,2:温度、压力(两个变量

7、)。,2、说明:,(1)相律 F = C P + 2 式中的 2 表示系统整体的温度、 压力皆相同。若不符此条件,如渗透系统,则需补充。,(2)相律 F = C P + 2式中的 2 表示只考虑温度、压力 对系统相平衡的影响。若尚有其它因素,则不一定是 2。,(3)对于恒压(常压)下的相平衡系统,或者是只由液、 固相形成的凝聚系统,由于压力对相平衡影响很小,可不 考虑压力对相平衡的影响,相律可写为:F * = C P + 1,(4)如果是恒温恒压体系,可不考虑压力、温度对相平 衡的影响,相律可写为: F * = C P,3、相律的意义 多组分多相系统是十分复杂的,但借助相律可以 确定研究的方向

8、。它表明相平衡系统中有几个独立变 量,当独立变量选定之后,其他变量必为这几个独立 变量的函数,尽管我们不知这些函数的具体形式。,解:R = 1,R = 1(因为从 NH4Cl 出发,产物处于同一相,且两种产物符合比例 1:1),,例1:今有密闭抽真空容器中有过量固体 NH4Cl,发生下列分解反应: NH4Cl(s) = NH3(g) + HCl(g), 求:此系统的 R、R 、C、P、F 各为多少?, C = S R R = 3 1 1 = 1, P = 2, F = C P + 2 = 1 2 + 2 = 1, 表明T、p、气相组成中仅一个可任意变化。,例2:一密闭抽空容器中有 CaCO3(

9、s) 分解反应: CaCO3(s) = CaO(s) + CO2(g) 求:此系统 S、R、R 、C、F ?,解:S = 3,R = 1,R = 0 (浓度限制条件 R 要求成比例的物质在同一相,此题中 CaO 与 CO2 为两相); C = S R R = 3 1 0 = 2, P = 3, F = C P + 2 = 2 3 + 2 = 1,例3:在一个密闭抽空的容器中有过量的固体 NH4Cl,同时存在下列平衡: NH4Cl(s) = NH3(g) + HCl(g) 2HCl(g) = H2(g) + Cl2(g), 求:此系统的 S、R、R 、C、P、F ?,解: S = 5,R = 2

10、 p(NH3) = p(HCl) + 2p(H2); p(H2) = p(Cl2) 它们在同一相,浓度又成比例。 R =2 , C= S R R = 5 2 2 = 1, P = 2, F = C P + 2 = 1 2 + 2 = 1,例4:碳酸钠与水可组成下列几种化合物:Na2CO3H2O、Na2CO37H2O、Na2CO310H2O。 求:(1)试说明在标准大气压下,与碳酸钠水溶液和冰共存的含水盐的数目最多可以有几种? (2)试说明在30时,可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含水盐最多可以有几种?,解: 此系统由 Na2CO3和 H2O 两种纯物质组成, S = 2,C = 2,(1)当指定了压力 (

11、py),根据相律 F* = C P + 1 即:P = 3 F*,现题目问含水盐的数目最多可以有几种,也就是 问最多可以有几相。从相律可以知道,F * = 0 时相数 最多,P = 3,所以,平衡体系中,除了碳酸钠水溶液 和冰这两相外,最多还可以有一种含水盐。,(2)题目指定了温度(30),根据相律 F* = C P + 1 即:P = 3 F*,现在体系中有水蒸气一相,故最多还可以共存两 种含水盐。,例5:298K时,蔗糖水溶液与纯水达渗透平衡,此时系统的自由度为多少?,解: F = C P + 3 (3指温度,两个外压 p1、p2) F* = C P + 2 (温度为298K) S = 2

12、,C = 2 (蔗糖、水) P =2 (蔗糖水溶液、纯水) F *= C P + 2 = 2 2 + 2 = 2,6.2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双变量系统,单变量系统,一、单组分系统的相数与自由度,C = 1 F = 3 - P,温度与压力可以是两个独立变量,在一定范围内任意变化。在 p T 图上可用面表示这类系统。,温度与压力中只有一个是独立变量。若温度任意变化,则压力是温度的函数;若压力任意变化,则温度是压力的函数。两者不能同时任意变化。在 p T 图上可用曲线表示这类系统。,无变量系统,单组分系统的相数最多为3,自由度最多为2,双变量系统的相图可用平面图表示。,温度与压力都不可变化。在 p

13、 T 图上可用点表示这类系统,这个点即是三相点。,4、F 不可为负,所以单组分系统不可能有四相共存。,二、水的相图 常压下,水可呈 g、l、s 三相存在。,在两相共存的单变量系统中,p 与 T 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应当有三种函数代表这三种两相平衡:例如为:p = f (T) , p = (T) , p = (T)。 在第三章中讲过的克拉佩龙方程式,,即描写了这种关系。但是对于具体的物质,克拉佩龙方程式并没有给出 与 的具体数值,所以要用实验测出两相平衡时的温度与压力,如下表所示:,表6.2.1 水的相平衡数据,水的相图是根据实验绘制的,1、有三个单相区,2、三条实线是两个单相区的交界线,(

14、 g、l、s),单相区内 P = 1,F = 2,在线上,,压力与温度只能改变一个,指定了压力,则温度由系统自定,反之亦然。,P = 2,F = 1,温度和压力独立地有限度地变化不会引起相的改变。,AOC:液相区,AOB:固相区,BOC:气相区,OC 是气-液两相平衡线,即水的蒸气压曲线,它不能任意延长,终止于临界点C,这时气-液界面消失。,临界点:,临界温度时,气体与液体的密度相等,气-液界面消失。高于临界温度,不能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O,斜率为正。,OB 是气-固两相平衡线,即冰的升华曲线,理论上可延长至0 K 附近。,OA 是液-固两相平衡线,OA线不能任意延长,当A点延长至压力大

15、于 时,相图变得复杂,有不同结构的冰生成。,斜率为正。,斜率为负。,在相同温度下,过冷水的蒸气压大于冰的蒸气压,所以OC 线在OB线之上。,OC 是 CO 的延长线,是过冷水和水蒸气的介稳平衡线。,过冷水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有凝聚中心出现,就立即全部变成冰。,ECF 以右为超临界区,在超临界温度以上,气体不能用加压的方法液化。,两相平衡线上的任何 一点都可能有三种情况。如 OC 线上的 P 点:,(1) f 点的纯水,保持温度不变,逐步降压。,在无限接近于P点之前,气相尚未形成,系统仍为液相。,(2) 当到达 P点时,有气相出现,气-液两相平衡。,(3) 当离开 P 点,到达 q 点的过程中,

16、液体全变为气体,液体消失。,F = 2,F = 1,F = 2,3、O点 是三相点,H2O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 K,压力为610.62 Pa。,气-液-固三相共存,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皆由系统自定。,O,P = 3,F = 0,三、三相点与冰点的区别,三相点是物质自身的特性,不能加以改变,,冰点是在大气压力下,水的气、液、固三相共存,冰点温度为,大气压力为 时,改变外压,水的冰点也随之改变。,冰点温度比三相点温度低 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1)因外压增加,使凝固点下降 ;,(2)因水中溶有空气,使凝固点下降,6.3 双组分系统的相平衡,双 组 分 体 系,液体 体系,固液 体系,完全互溶体系(理想、实际溶液) 部分互溶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