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86986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唐宋散文选读课件5(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阔别二十年,两个却在岐亭重逢。本文即苏轼为陈慥所作的一篇小传。 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欲以此驰骋当世 古义:_ 今义:骑马奔驰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_,文段 研读,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答案:(1)驰名,施展才华 (2)留传下来的样子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闾里之侠皆宗之 _ (2)庵居蔬食 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2)名

2、词作状语,在茅屋里住;用蔬菜作食物,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遇 然终不遇 _ 不如因善遇之 _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_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_ 盖追先帝之殊遇 _ 答案:遇:动词,受人赏识 动词,对待 动词,遇到 动词,感触 名词,待遇,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句式:_ 译文:_ (2)欲以此驰骋当世 句式:_ 译文:_,文段 研读,(3)然终不遇 句式:_ 译文:_ (4)晚乃遁于光、黄间 句式:_ 译文:_,文段 研读,答案:(1)判断句;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欲以此驰骋

3、(于)当世”,想凭借这些来驰名当代 (3)被动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赏识 (4)状语后置句;晚年就在光州、黄州一带隐居,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文段 研读,D方山子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歧亭”的小镇上,过着庵居蔬食的隐居生活,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4、 解析:A项,选项内容不符合课文“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之意。 6方山子为什么隐居光、黄间?方山子隐居后,生活状态怎样? 答案:方山子壮年时期想通过读书驰名当代,却一直没有被朝廷赏识。隐居后,他“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余既耸然异之 _ 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_ 今义: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答案:妻子儿女,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

5、列加点词的含义。 异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_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_ 且备异日也 _ 答案:形容词,奇特的、与众不同 形容词,不同 形容词,别的、其他的,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 句式:_ 译文:_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句式:_ 译文:_,文段 研读,(3)何为而在此 句式:_ 译文:_ (4)呼余宿其家 句式:_ 译文:_,文段 研读,答案:(1)被动句;我因被贬官居住在黄州 (2)判断句;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 (3)宾语前置句;为什么住在这里呢 (4)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呼余宿(于)其家”,叫我到他家去住,文段 研读,文段 研

6、读,筛选概括 5下列各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体现方山子安贫若素的一项是(D)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 B C D,文段 研读,6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一细节可谓“无声胜有声”,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含意? 答案:方山子的言外之意是: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的深厚。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7“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方山子有“得”吗?这个细节描

7、写说明了什么? 答案:家人尚且如此,方山子可想而知。通过家人侧面烘托方山子怀才不遇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形象。,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前十有九年 “_”通“_”,_ (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_”通“_”,_ 答案:(1)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见,通“现”,显现,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古义:_ 今义:好的宝剑 答案:喜欢耍弄剑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见方山子从两骑 _ 答案:从:使动用法,使跟从,文段 研读,4【

8、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使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_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_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_ 尚贤使能 _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_ 答案:使:动词,放纵 动词,命令 副词,假使 动词,任用 名词,使者,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游西山 句式:_ 译文:_ (2)鹊起于前 句式:_ 译文:_,文段 研读,(3)犹见于眉间 句式:_ 译文:_ 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游(于)西山”,在西山游猎 (2)状语后置句;一鹊在前方飞起 (3)状语后置句;还在眉宇间显现,文段 研读,筛选概括 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

9、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B C D,文段 研读,7苏轼评价方山子“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真是个隐士吗? 答案:作为真的隐士,本应无欲无求,方山子却是“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可见他并未达到和光同尘的境界。如果说方山子是一个隐士,那么,他也是一个奇特的隐士。,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_ 今义:指投身到或致力于(某项事业) 答案:任

10、职,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岁得帛千匹 _ (2)亦足以富乐 _ 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年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而 方屋而高 _ 俯而不答,仰而笑 _ 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 _ 使骑逐而得之 _ 而岂山中之人哉 _ 此岂无得而然哉 _,文段 研读,答案:而:连词,表并列,又 连词,表修饰,地 连词,表转折,然而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使从事于其间 句式:_ 译文:_,文段 研读,(2)岁得帛千匹 句式:_

11、 译文:_ 答案:(1)状语后置句;假如他能在官府任职 (2)定语后置句;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文段 研读,筛选概括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B) 闾里之侠皆宗之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所著帽,方屋而高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A B C D 解析:句都是写方山子“少时”的志趣行事,与题干所言“壮有大志,晚乃归隐”不符。,文段 研读,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

12、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作者告之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文段 研读,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7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答案: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修养和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文段 研读,五、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往往阳狂垢污 “_”通“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