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46719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1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剖析.(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温医公卫学院黄陈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一节 环境检测 第二节 生物监测 第三节 健康监护 第四节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第五节 实验研究 第六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 第二节 职业环境检测 第三节 生物监测 第四节 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 第五节 作业场所通风与照明 第六节 个人防护用品,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接触评定的概念 接触评定的方法,接触评定的概念,接触(exposure): 作业者接触某种或某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过程。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

2、ment):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接触评定的目的,估计社会总体人群或不同亚群接触该有害因素的过程或可能程度,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尤其是接触反应(效应)关系评价、危险度评定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和接触情况。,接触评定的内容, 接触人群特征分析 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 接触水平估测,人数、性别、年龄等分布。,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及接触的时间分布。,通过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资料来估算接触水平,同时还应注意其他方式的接触,如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等。,估测接触水平的指标, 外剂量: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浓度 内剂量:被机体组织吸收的毒物的

3、量。 生物效应剂量:机体靶组织、靶器官或靶作用部位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可初步反映接触水平(未考虑皮肤污染、接触时间、频度、工作制度等),能准确反映接触水平(吸收率:毒物的理化性质、机体因素),对机体发生作用的剂量,接触评定示意图,接触评定的方法,询问调查 环境监测 生物监测,询问调查的内容,职业史 接触人群特征 接触方式 接触途径 接触时间 主观感觉,职业环境监测,环境检测的目的 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 确定监测对象和拟订监测方案 接触水平的估计 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环境检测的目的,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 估计作业者的接

4、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提供依据; 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要求; 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具有 多样性(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变动性 接触的间断性等特点。,确定监测对象,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原料使用清单; 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经验。 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 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 毒理学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

5、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接触水平的估计,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及其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 若生产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或作业者在一个工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例1 乙酸乙酯的PCTWA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 300 mg/m3,接触2h; 160 mg/m3,接触2h; 120 mg/m3,接触4h。 200 mg/m3,没有超过PCTWA。,注 意,区域有害物质浓度作业者的接触水平 实际吸入量,实际吸入量的估计,空气中有害物

6、质的浓度 接触时间 吸收系数,波动范围为01 吸入空气量,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作业环境监测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生产环境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分析,并根据卫生法规和标准,对所测定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常用的统计指标,(一)测定点合格率 (二)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 (三)测定率,有害因素测定结果通知单 厂(矿) 编号 测 定日 期 有害因素名称 车 间 工 种 测定地点(或部位或设备) 测定结果 国 家卫生标准 评价与建议: 测定单位(盖章) 负责人 测定者 年 月 日,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一、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 二、生物监测

7、的类别 三、生物监测的监测程序 四、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生物监测的特点,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 可检测内剂量和生物效应量; 综合了个体差异; 有助于早期发现易感者。,生物监测的类别,(一)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1特异(或相对特异)的指标(原形及代谢产物) 2非特异性指标(如苯中毒硫酸盐水平降低) (二) 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 如铅中毒血中ZnPP , CO中毒的HbCO,生物监测的监测程序,项目和指标的

8、选择 是首要的,理想的生物监测指标应具备的特征是: 1、既有较好的特异性,又有较好的敏感性; 2、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3、采样无创伤; 4、已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的分析检测方法; 5、人群中共性和稳定性好。,生物监测的监测程序,对监测结果作出评价 是以“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为标准,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的分布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我国已颁布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BEL)。,注* WS/T卫生行业标准推荐; * 尿校正比重为1.020; * 校正值,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概述: 近10年来,毒理学在与预防医学,特别是与公共卫

9、生决策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发展了一支令人瞩目的分支,这就是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它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建立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体系,为有害因素(如化学毒物)的管理决策和制订接触限值或卫生标准奠定了基础。,危险度评价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主要是由动物试验获得的最大NOAEL除以安全系数来估测人的NOAEL,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人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等限量标准。 20世纪50年代末,对致癌作用的研

10、究,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零”阈值效应。 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mentalProtection Agency, EPA)首先提出并推荐了危险度评价系统,公布了致癌物评价指南,并成立了致癌物评价小组。,危险度评价的发展历史(续),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任命专门小组制定颁发了危险度评价的程序,将主要内容和步骤分为四个部分,即危害性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总称为危险度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

11、行利弊权衡,作出决策并制订标准和措施的过程称为危险度管理。 EPA已经先后颁布了有关致癌物、致突变物、发育毒物和生殖毒物等一系列危险度评价指南。,危险度评价的发展历史(续),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较快。如停止生产农药杀虫脒的决定就是根据危险度评价的研究结果作出的。 危险度评价已得到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下设了风险评价学术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下设定了管理毒理学专业委员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risk assessment),定义:通过对毒理学研究、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

12、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risk assessment),危险度评定的作用 估测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 估计这些健康损害发生的概率 估算和推断有害因素在多大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何种条件下可能造成损害 提供可接受浓度(强度)的建议 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的重点,危险度评定的内容,定性评定 定量评定,危险度评定的要素,研究资料 危险度评定 危险度管理,危险度评定的主要内容,危害性鉴定 剂量-反应评定 接触评定 危险度特征分析 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 危险度管理 危险度评定示例,危害性鉴定(

13、hazard identification),危险度评定的第一阶段 主要内容:危险度的定性评定 主要任务 确定待评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能否引起职业性损害及其发生条件; 接触与职业性损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对职业性损害进行分类,估计危害的程度,以确定对该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鉴定的主要依据 职业流行病学资料(最有价值的依据) 动物实验 体外实验 有害因素的自身特性,剂量反应评定,剂量反应评定是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属危险度的定量评定。目的是通过对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定量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阐明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和频度,确定剂量反应关系。,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

14、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无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有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即安全评价法,通过评价确定待评物质不引起机体出现任何有害效应的最高剂量(NOAEL)或出现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作为基准值来评价危险人群在某种接触剂量下的危险度,并估算该物质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无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这类化学毒物的致突变或致癌效应在除零而外的所有剂量均可发生。因此,进行评价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低剂量范围内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危险人群在特定接触水平下发生癌症的危险度。 低剂量区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超线

15、性、线性、次线性等。,假设的致癌剂量反应曲线,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概念: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目的: 是估测人群接触该有害因素的程度,为危险度分析提供依据。,接触评定内容, 接触人群特征分析; 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 接触水平的估测。,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危险度评定的最后阶段,目的是通过对前三个阶段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亦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危害因素可能导致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二、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限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以及某些资料的不足,往往难以对职业性有害

16、因素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损害及其危险度下确切的结论,这就成为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 在危险度评定过程中,要尽量将不确定因素缩小到最低限度。,危害认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接触途径推导(route-to-route extrapolation) 慢性-急性推导(chronic-acute extrapolation) 高-低剂量推导(high-to-low dose extrapolation) 种属间推导(species-to-species extrapolation),三、危险度管理,是根据危险度评定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社会可接受危险度,指公众和社会在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