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681072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概 说,含义: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及其所属脏腑,与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相表里。 生理:(1)主表、统摄营卫 (2)参与水液代谢和津液的气化升降 病理:卫外不固、营卫失调、经气不利。 卫外不固:太阳主表,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若太阳肌表不固,则失去卫外抗邪之力,如:中风、汗出、恶寒。 营卫失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风寒外束,营卫容易失调,出现汗出、发热等症。 经气不利: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则恶寒、无汗、身疼痛。,太阳病分类: (1)太阳本证:典型的太阳病,主要指太阳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等。 (2)太阳病兼证、变证:,太阳病兼变证,热扰

2、胸膈 栀子豉汤类方 邪热扰肺 麻杏石甘汤 热证 阳明热甚气阴两虚 白虎加人参汤 里热兼表下利 葛根芩连汤 太少合病下利 黄芩汤 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 虚证 脾阳虚 苓桂术甘汤、朴姜夏草人参汤 肾阳虚 真武汤、干姜附子汤,蓄水证 :五苓散 腑证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 水热互结:大陷胸汤(丸) 结胸证痰热互结: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文蛤散 结胸危证: 痞证:五泻心汤证 脏结证:,第一节:太阳病概论(11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词解 之:助词,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头项强痛:强音僵,强硬不柔和,指头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并非颈项强直。 恶寒:恶音悟,

3、讨厌之意,恶寒既怕冷。,释义 提要:本条揭示了太阳病总的证候特点,故为太阳病提纲。 1.太阳病的基本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2.机制: 脉浮: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太阳受邪,经气不利。 恶寒:风寒外束,卫阳被遏,不能温煦分肉。(恶寒是太阳病最早出现并贯穿始终的症状) 发热(补出):正气抗邪,则发热。,二、太阳病分类中风、伤寒及温病(2,3,6),(一)太阳中风( Attrack of Taiyang channel by wind)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词解 (1)脉缓:与紧脉相对而言,指脉象柔软和缓,非迟慢之意。 (2)中风:

4、外感风邪而引起的一种表证,非内科说的中风。 (3)恶风:即畏风。,释义 提要:本条指出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对辨治太阳病有重要意义。 (1)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 发热: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邪正交争。 汗出:素体肌腠疏松,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恶风:汗出肌腠疏松,卫阳不足。 脉缓 :营阴受损,腠理疏松。 (2)鉴别要点 汗出、恶风、脉浮缓。其中“汗出”最为重要。,(二)太阳伤寒(cold-stroke syndrome of Taiyang channel),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词解 (1)未发热:指暂时没有发热,与无热不同。 (2)脉

5、阴阳俱紧:阴阳指脉的部位,寸口为阳,尺部为阴,意为寸关尺俱紧;紧:浮紧之像。 (3)伤寒:证候名,指伤于寒邪的表证。与前所述之广义、狭义伤寒不同。,释义 1.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 卫阳郁闭、营阴郁滞。 2.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恶寒:风寒袭表,卫阳被束,不能温分肉。 头痛身痛: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 呕逆:风寒袭表,卫郁不宣,肺胃失和。 脉阴阳俱紧:卫阳郁闭,营阴郁滞。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经气郁闭较轻,正气达表抗邪较早,则发热;反之则发热迟。 无汗(补出):卫阳郁闭 3.太阳伤寒早期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问题。 (1)太阳病恶寒可以早于发热出现。 (2)发热的早晚视正气的强弱、经气

6、郁闭轻重而言。,4.与“中风”的鉴别 无汗、恶寒、脉浮紧 5.中风与恶寒的区别 中风当风则恶(轻) 恶寒虽居密室之中仍然有所恶。(重) 6.外感病恶寒与内伤病恶寒的鉴别 外感卫阳郁闭,(恶寒)得温暖而不除。 内伤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恶寒)得温暖即止。,(三)温病(epidemic febribe disease),原文 (1)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吸必鼾,语言难出。 (3)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4)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 ,若火熏之。 (5)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词

7、解 (1)温病:广义伤寒之一。 (2)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引起的一种变证,不同于后世温病学的“风温”。 (3)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俱见浮盛之脉。 (4)直视:眼球运转不灵活。 (5)失溲:溲(sou),指大小便失禁。 (6)被火:误用火法如灸、砭、熏、温针等。 (7)时瘛 :四肢阵发性抽搐。 (8)若火熏之:像火熏一样,形容病人的皮肤颜色暗晦。 (9)惊痫:若痫之状,睡眠不安,惊惕,四肢抽搐。,释义 提要:讨论了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引起的变证。 (1)温病的脉证特点: 发热:病因不同,温热之邪充斥表里。(与伤寒、中风的发热机理不同) 渴:热邪伤阴。 不恶寒:无卫阳被遏,故不恶寒。,(2)温病

8、误治后的变证 温病初起的正治之法辛凉解表,忌用汗、下、火等法。 误汗:辛温发汗,既可劫阴,又可助长温热之邪化火,使热邪充斥内外,故身灼热,汗出,脉阴阳俱浮;热伤津气则身重,肺窍不通则鼻吸必鼾;心神受扰则多眠睡,语言难出。 误下:复用下法,夺其阴液,化源枯竭,则小便短少而不利;若热势进一步加剧,热扰神明则直视失溲。 误火:若再用火攻,温热之邪得火之助,熏灼肝胆,胆汁外溢而发黄,热极生风,则发于惊痫。,3.中风、伤寒、温病鉴别,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若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5),词解

9、 (1)伤寒一日:一日,约略之辞,指外感病早期。 (2)脉若静:脉率不快,与下文“脉数急”相对而言。 (3)脉数急:形容脉率较快。,释义 提要:以脉证来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 (1)传变的脉象: 浮缓、浮紧(静)数急(或由浮变沉) (2)传变的证候: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太阳 颇若吐,若躁烦阳明、太阴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 口苦咽干目眩少阳,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词解 (1)行其经尽:经,太阳经;指太阳病阶段结束。 (2)若作再经:再,发生传

10、变;经,阳明经。指传往阳明。 (3)风家:家,患者,经常患某病的人。 (4)不了了:尚未彻底治愈。,释义 1.太阳病自愈的时间:外台密要:“人身经气六天循环一周,七日来复”。七又为阳数。说明太阳病有自愈的可能,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2.太阳病不解,内传阳明。,五、太阳病欲解时,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词解 (1)巳至未上:巳午未三个时辰,915时。 (2)申至戌上:申酉戌三个时辰,1521时。 释义 (1)915时:太阳阳气旺盛之时,阴得阳解。 (2)1521时:阳明阳气衰减之时,阳(邪)得阴解。 (3)意义:疾病的痊愈与自然界阴阳的盛衰有密

11、切关系;是时间医学的较早文献之一。,六、外感病辨阴阳的要点,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词解 发于阳,发于阴:阳指三阳病;阴指三阴病。,释义 提要:辨别外感病三阴、三阳的要点。 (1)发热恶寒发于阳 太阳:发热恶寒 阳明:但热不寒 少阳:往来寒热 (2)无热恶寒发于阴 三阴病通常阳虚阴盛,故表现为无热恶寒。,(3)阳数七,阴数六 朱熹:“天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地二升火,而天以七成之。”故阳数为七,阴数为六。阳病在阳数愈,阴病在阴数愈。此说可作参考,其价值尚待研究。,辨寒热真假,原文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近衣者,

12、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词解 (1)太:通大。 (2)皮肤:浅表,在外。 (3)骨髓:深层,在内。,释义 提要:根据病人的喜恶来辨别寒热的真假。 (1)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近衣被 (2)真热假寒: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被。 (3)脉证合参:到疾病的极期,病情往往错综复杂,有时单凭病人的喜恶是难以辨别寒热真假的,必须结合口渴的程度、饮热或饮冷、大小便、脉象、舌苔等综合判断。,第二节:桂枝汤证(12,13),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

13、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词解 (1)阳浮而阴弱: (2)啬啬: (3)淅淅: (4)翕翕: (5)啜:啜(chuo),饮,喝。 (6) :(zhezhe)小雨不停,形容微汗出,皮肤湿润。 (7)周时:二十四小时。 (8)粘滑:粘滑类食物如糯米,芋头,莴苣等。 (9)五辛:蒜、薤、韭、胡 与芸苔。 (10)酪:乳制品和醋。 (11)鼻鸣:即鼻塞。病人鼻塞呼吸气粗而似鸣。,释义 提要:讨论桂枝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和方药。 (1)桂枝汤证在病因上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主证有发热恶风、汗出脉缓等,故习称为“太阳中风证”。 (2)证治分析,桂枝汤证治简表,病因:外感风寒(风邪偏胜)

14、阳浮:卫阳浮盛 病机:阳浮而阴弱阴弱:营阴不能内守 发热风邪袭表,卫阳浮于外与邪相争 恶风寒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主证 汗出卫气不固,营阴失守 证候 脉浮缓表病则浮,营不内守则缓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 副证:鼻鸣干呕风寒外束,肺胃不利。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君药 芍药:酸寒,敛阴和营臣药 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祛风 佐药 大枣:味甘,助芍药益阴和营 甘草:味甘,调和诸药使药,桂枝汤煎服法小结,(1)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2)服桂枝汤后吃热稀粥并保暖全身,微汗出者佳。 (3)服药1次后汗出病愈则停用后服,如不汗则再服,又不汗,可缩短

15、服药时间,半天左右服完3次。 (4)病重者昼夜服药,可以服用23剂药。 (5)禁生冷、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桂枝汤证病案,刘,男,48岁。初夏患感冒,头痛、发热、汗出,在发热不甚时,而欲撤除衣被以自已,然恶风虽去,而发热汗出又来。切其脉浮缓,舌苔白润。 辨为太阳病中风证。投桂枝汤温服,啜粥取汗而病愈。 (伤寒挈要),临床应用 (1)流行性感冒: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自汗: (3)关节炎: (4)神经痛: (5)过敏性鼻炎: (6)妊娠反应: (7)皮肤病:,第三节: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与禁忌证,一、桂枝汤证的兼证(14,18,20) 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16、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词解 (1)项背强几几:几,音shu ,短羽之鸟,伸颈欲飞不能。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系项背强之严重者。 (2)反汗出恶风:反,反而。太阳病之项背强几几多为营阴郁滞,经气不利,应无汗恶风,今汗出恶风,故用“反”以强调。 释义,桂枝加葛根汤证治简表,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 气受阻。 症状: 汗出恶风(头痛发热脉浮缓)太 阳中风,营卫不和。 项背强几几风寒外束,经气不舒,阻滞津液不能敷布,筋脉失于濡养 治法: 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方药: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