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笔墨丹青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797505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课笔墨丹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八课笔墨丹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八课笔墨丹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八课笔墨丹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八课笔墨丹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课笔墨丹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课笔墨丹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笔墨,丹青,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不同时期的绘画有着不同的主题,但都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下面就我们走进国画,走进历史。,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 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不求形似,主张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 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导 言,请观察图画:说说他们都是一些怎样的内容,体现了哪个时期的艺术的什么特点?,

2、地位: 特点:,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 主要是人物、动物或者抽象的几何图案; 描绘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画种: 特点:,绘画的起源:战国秦汉,毛笔绘制的帛画 内容充满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 体现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风格;,背景: 由分裂走向统一,建立和巩固专制集权国家,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 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丝织业发达,为绘画提供材料; 儒家独尊,提出“天人合一”,形成厚葬习俗。,文人画的产生: 魏晋时期凸显个性,代表: 特点:,顾恺之女史箴图

3、 “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背景: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不满; 民族融合,佛教、道教的传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政治上碰壁的文人崇尚气节,逐渐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文人画的发展: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 特点: 成就:,吴道子(画圣) 晕染法,“吴带当风” 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手法创新,题材多样,“灿烂而求备”。,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势强盛; 中外交流空前兴盛,开放兼容,文化全面繁荣。,五牛图,文人画的发展:两宋注重意境的山水画,“西方和东方对于人与自然有不同关系这一点,是两种文明的显著差异之一。人,在西方世

4、界居于中心地位,自然界其他东西所起的作用是作为色彩不鲜明的背景材料,或是他们的敌手。因此西方的宗教认为是神人同形同性的,早期西方的绘画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要明白两者之间的这种鸿沟有多大,我们只要把基督教同相对而言不具人物性格的佛教比较一下,或把一幅宋代山水画同一幅意大利古画比较一下就行了。在宋代山水画里,小小的人物与悬崖相比显得非常矮小,而在意大利的古画里,自然景物只是后来添上去的背景。”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两宋的山水花鸟画,代表: 特点:,“马一角”“夏半边” 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 从注重写实变成注重意境,背景: 两宋积贫积弱,汉族政权无力实现大一统,文人借画言志抒情; 重文轻武的国策

5、,文人阶层壮大; 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理学兴起又使文人更注重内心 的修养。,文人画的发展: 两宋注重意境的山水画,文人画的发展: 明清的怪僻清新,代表: 特点:,八大山人、扬州八怪 或继承宋元; 或风格奇特,不拘成法,背景:,政治思想专制,统治腐败,人们对现实不满;,明清鼎革,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传统秩序松动,价值观变化;,民间绘画的繁荣:宋代到明清,代表: 特点:,(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清)小说插图木版画 实用性的民间绘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注重写实,描绘市井生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兴盛经济基础;,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阶级基础和市场需求;,印刷术改进,文化普及,通俗文化日益兴盛繁荣文化氛围,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北宋夏圭临溪抚琴图,蒙娜丽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