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797500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王充对谶纬思想的批判和他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汉书淮南王传:(武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 荀悦前汉纪孝武皇帝纪:初安朝,上使作离骚赋,旦受诏,食时毕。 高诱淮南子序: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一、刘安对屈原和离骚的评价,联系史记、汉书所引,刘安离骚传序:,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怨刺精神,高洁品格,比兴手法,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二、司马迁对屈原和

3、离骚的评价,怨愤激情,正道直行,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三、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太史公自序:(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四、史记所体现的“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第二

4、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一、汉代儒家文艺观的特点,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1.批评性减弱,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何休公羊传解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2.对先秦儒家文艺观的补充,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5、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感物说”:音乐的起源,二、礼记乐记的文艺思想,物心声音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2.音乐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3.音乐的创作,人品与乐品的统一,齐诗:齐人后苍,辕固生。亡于曹魏。 鲁诗:鲁人申公(名培)。亡于西晋。 韩诗:燕人韩婴。亡于北宋,仅存韩诗外传。 以上三家诗传皆用当时通行的汉隶写成,故谓之

6、今文诗。 毛诗:鲁人毛亨(大毛公),赵人毛苌(小毛公)。,四家诗及大小序之分,三、毛诗大序的文艺思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毛诗正义均认为自“关雎,后妃之德也”起到“用之邦国焉”止,称为小序;自“风,风也”起到篇末,称为大序 。 朱熹诗序辨以“诗者,志之所之也”至“诗之至也”为大序,前后为小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1.“发乎情,止乎礼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7、民困。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2.讽谏说,郑玄诗谱序: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3.六义说,郑玄注:风,言圣贤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

8、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是解六义之名也。,朱熹诗集传:赋,赋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情志统一说,孔颖达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第三节 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一、扬雄的文艺思想,法言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

9、,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 法言吾子: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1.原道宗经思想,反离骚: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 ?弃由聃之所珍兮,跖彭咸之所遗 。 法言吾子: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奚)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2.对屈原和离骚的评价,批评屈原的处世态度,李善注文选引法言: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过浮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 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矛盾态度,汉书扬雄传:雄以为赋者,将以风

10、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髠、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3.对汉赋的评价,首重赋的讽谏精神,法言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二、班固的文艺思想,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离骚序: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

11、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1.对屈原和离骚的评价,对屈原处世态度的批评,离骚序: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对屈原作品的矛盾态度,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

12、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2.对汉赋评价,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重视汉赋润色鸿业和讽谏功能,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13、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讽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奏雅,不已戏乎!,汉书艺文志评诗经:书曰:“诗言志,哥(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哥(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哥(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3.对诗经和汉乐府的评论,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重视,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第四节 王充对谶纬思想的批判和他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对东汉谶纬神学思想的纠正。,对作:是

14、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佚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对作: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虚妄之文产生的原因,艺增: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

15、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言鹤鸣九折之泽,声犹闻于天,比喻君子修德穷僻,名犹达朝廷也。言其闻高远,可矣;言其闻于天,增之也诗曰:“维周黎民,靡有孑遗。”是谓周宣王之时,遭大旱之灾也。诗人伤旱之甚,民被其害,言无有孑遗一人不愁痛者。夫旱甚,则有之矣;言无有孑遗一人,增之也。,对儒家经典中夸张描写的曲解,二、增善消恶,有补世用,自纪: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佚文:文岂徒调笔弄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文章须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超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观见其文,奇伟倜傥可谓得论也。由此言之,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