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_贾昕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_贾昕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7- 1369( 2003) 01- 0055- 05 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贾昕昕 内容提要 冷战后, 由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失衡, 中国国力的迅速攀升及日本国内经济、 政治新因素的作用, 日本对华政策中两面性特征充分显现: 既支持合作又防范限制, 既积极接触又 温和遏制。源于日本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家力量对比变化产生的博弈, 日本对华战略中 形成了借重与防范并举的外交倾向。 关键词 冷战后 中日关系 日本对华政策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两国既存在历史宿怨, 又积累了/ 斗则两伤, 和则两 利0的教训; 既有源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共 同利益
2、与交错利益, 又存在两强并立, 国力同时攀升 所带来的生存空间的挤压、 扩张以及产生于国家实 力基础上的博弈; 既有中国迈向经济大国进程中对 日本资金、 技术、 管理经验的需求与引进, 又有日本 迈向政治大国中对中国的借重与防范。所有这些既 为中日睦邻友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又为中日 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 鉴于中日关系不仅在中日两国对外关系中占有特殊 重要的地位, 而且对亚太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稳定 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确把握日本对华策 略中合作、 协调与接触、 防范的双重性质, 是我们采 取务实、 灵活的外交态度、 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发展 中日关系的关
3、键。 / 和则两利0 的经贸合作与 / 养虎为患0 的矛 盾心态 经贸合作一直是日本对华合作领域中进展最 快, 合作潜力最大, 前景最为光明的领域。密切合作 的基础不仅产生在两国相近的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 阶段及水平的巨大的差异中, 更有来自经济全球化 进程中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 双边 收稿日期: 2002 111 108 作者简介: 贾昕昕,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1 级研究生, 430072。 经济结构高度互补的经济背景。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 由于发展阶段、 经济 结构的落差使得中日两国经济形成了相邻两个大国 之间极少见的高互补性与低竞争性的特征。中国地 大物博,
4、 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沛, 市场庞大, 消费需求 旺盛, 但产业结构层次低, 技术落后; 而日本资源匮 乏, 国土狭窄, 市场容量有限, 但拥有雄厚的资金、 先 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近年来, 随着中国潜在的市场 变为现实的市场, 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加快, 高速增长 的经济对资本技术、 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产生了强 烈需求。这种需求对依赖传统对外发展模式并在遭 受泡沫经济的洗劫后一蹶不振、 经济陷于持续低迷 不振困境的日本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活停滞 不前的经济, 日本不但需要在本国对外经济模式上 进行结构性调整, 实施/ 对外均衡和内需主导型0经 济增长方式; 而且要运用直接投资与扩大贸易的方 式
5、占领中国市场, 先行抢宝贵的市场资源, 并 利用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机, 转移落后技术, 拉动 国内技术投资; 扩展日本的商品、 原料、 投资市场也 成为其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步骤。 自改革开放后, 中日贸易额以每年 2813% 的速 度增加。1996 年日本超过香港成为中国最大的贸 易伙伴。2001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了 87715 亿美元的 大关( 同年中美贸易额为 80418 亿美元) 。 中日贸 )55)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年第 1期 江瑞平1 发展中的中日经贸关系: 态势、 机遇与挑战1 外交 学院学报, 2001( 2) ; 中国统计年鉴, 2001: 630 易垂直分工
6、的贸易形态逐渐让位于投资拉动的形式 后, 逐步成熟的中国市场在日本对外贸易的出口国 中第二位的位置更加稳固。由于日本实行的是贸易 立国的战略, 保障且扩大稳定的出口市场事关国民 经济命脉, 但对美贸易由于巨额的贸易顺差而受到 美国政府的极力限制, 日美贸易摩擦纷争不断。对 东南亚贸易虽为日本亚洲外交的重中之重, 为日带 来大量利润; 但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日而 言可以预期的利益大为减少。而中国有廉价劳动 力、 庞大的消费需求、 广阔的待开发的市场资源、 稳 定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以及有利的地 理距离, 因此中日之间的贸易不但规模巨大, 而且合 作潜力不可估量。 同期,
7、 日本对华投资也以庞大的规模位居中国 引进资金项目之首, 并成为日本对华贸易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对华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加快日本国内经 济结构的调整, 带动国内贸易结构的改善, 而且中国 低价格的消费品对日出口后, 可帮助日本化解高成 本的结构,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冷战后, 无论是 年投资项目数还是合同投资金额, 日对华投资都呈 现逐年倍增的态势, 且资金到位率第一。当前, 日本 对华直接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项目转向资 金、 技术密集型项目。从生产领域转向金融、 外贸等 第三产业。平均投资项目额从 1990 年的 198 万美 元增加到 1999 年的 256 万美元。2001 年日本对
8、华 直接投资 434842 万美元, 约占当年中国直接引进外 资4687759万元的 913%。 直接投资成为日本企业 进入中国市场和扩大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手段。同 时广泛的资金合作与对华投资也为中国引进先进技 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帮助。 0双赢0的经贸合作 不但为经济持续低迷不前的日本资金提供了广泛的 利润空间, 也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 的/ 硬件设施0。在中日两国政府资金合作领域, 对 华政府援助开发 ( ODA) , 包括无偿援助、 日元贷款、 技术合作等方式在中国的经济建设, 尤其是基础设 施、 能源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统 计, 自 1979年以后, 累计四
9、批日元贷款与援助资金 高达 26509 亿日元, 这些贷款不但规模大, 起始时 间早, 而且条件优惠, 低息长效。这些官方援助被投 向中国的基础设施、 资源能源开发、 环境治理及国家 重点项目建设 ( 三峡、 内陆开发等) 领域, 对中国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广泛的资金合作与技术支持。 当然, 无论是庞大的对华直接投资, 还是巨额的 政府援助资金, 日本对华经贸政策始终建立在本国 经济形势兴衰与结构调整的对外经济模式上。确保 经济安全的战略与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原则是外 向型日本经济对华贸易的着眼点。推进对华技术转 让与产业本地化是日本企业推动对华技术合作的预 期目标。利用官方援助与日元贷款的大量
10、资金转移 不但可以为日本开拓资本市场提供国际空间, 更为 日本企业向中国顺利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是 面对冷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为了打破美欧 区域经济集团的封锁、 排斥, 日本将目光投向经济高 速发展的亚太地区, 希望构筑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 因此对中国的利用、 扶持与经济融合不但成为谋求 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有来自于稳定亚洲经 济发展, 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 建立本地区经济政策 协调机制, 从而巩固日本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龙头 老大地位的战略意义。 然而, 20 世纪 90年代后半期, 日本对华经贸联 系开始出现萎缩与保守的迹象。/ 中国崩溃论0与 / 中国威胁论0的叫嚷使传
11、统的对华友好合作的主流 理念发生动摇。这一方面源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 长达 90 个月的衰退与萧条, 社会购买力低迷, 公司 负债率高, 金融系统呆账坏账大量积压, 政府债务总 额激增, 年经济增长率止步不前; 另一方面源于 / 1955年体制0崩溃后日本政界出现的/ 总体保守 化0的政治浪潮。由于保守势力得势, 右翼思想泛 滥, 国粹主义抬头, 大国意识滋长, 狭隘的民族主义 充斥日本国民情绪。加上当前经济停滞不前的催 化, 使得日对华强硬外交姿态开始抬头。同时, 与日 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年经济增长率以平均 9%的速度高速发展, 与日本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缩 小。中国迅猛的崛起势头给日
12、本带来了现实的威慑 与复杂的心理影响, 政界与经济界在政治考虑与利 润需求之间开始出现错位。 / 养虎为患0的心态自然而然随着两国国力强弱 格局的变化在失衡的经济往来中得到萌发, 并由此 带来两国矛盾的凸现与相应的交往方式的改变。目 前, 由于日本官方普遍认为对华直接投资带来的技 )56) 贾昕昕: 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张蕴岭主编1 合作还是对抗) 冷战后中国、 美国和日本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31 中国统计年鉴, 2001: 630 632 术合作与转让被中国吸收后, 会危及日本该技术产 品市场, 加剧与中国海外市场的争夺。不少日本国 民也开始对传统的日中经贸往来
13、中日本的对华 ODA 政策提出质疑, 认为在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与财 政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 继续向中国提供大规模 的无偿援助、 日元贷款是极不明智的政策, 要求减少 ODA的总量、 提高 ODA 的透明度的呼声不断增高。 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对华 ODA 政策的支援资金数 额、 项目资金结构分布、 援助重点领域、 提供贷款的 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变化。 同时, 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为了确保在经济技 术领域的绝对优势, 巩固在亚太地区独一无二的经 济霸主地位, 尽可能限制中国经济影响力与优势的 攀升。在对华经贸往来中传统的贸易、 投资、 技术、 日元援助等领域都开始实施倾斜性、 非对称的打压
14、政策。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大幅度削减对华 政府开发援助资金、 通过技术封闭阻止中国产品竞 争力的快速提升等做法, 严重破坏了中日经贸往来 的良性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 11 对华技术贸易与技术投资比重走低。出于 视中国为战略对手的思维, 日本在高技术转让上极 为谨慎。企图通过与中国在先进技术上的差距来保 持对华优势, 造成日本对华贸易规模与对华投资的 比率极小, 远远低于欧美, 而且具有明显的竞争性。 21 经济援助政治化。近年来由于对中国经济 发展心存芥蒂, 日本一方面削减对华援助数量, 同时 将其与军控、 民主、 人权状况挂钩, 对中国政府施加 压力。如 ODA 政策中规定经济援助与
15、受援国军事 开支、 贸易武器、 民主人权状况挂钩。1995 年日本 以中国进行核实验为名, 停止无偿援助计划, 推迟第 四批日元贷款, 从而达到/ 以此为杠杆, 机动灵活地 对中国扩军施加影响0 的目的。 31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中日经贸往来 中, 日本通过高关税、 非关税壁垒、 数量限制等对中 国进口的商品施加限制, 实行歧视待遇, 造成事实上 的不平等竞争。同时利用在华直接投资附加出口条 件扩大对华出口, 使日本在对华贸易中处于出超地 位。 可见, 日本既想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 又害怕控制机制失灵而产生危险; 既想用密切的经 济协作甚至是经济融合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 带动 地
16、区经济活力, 又害怕养虎为患, 一旦帮助中国经济 做大, 会产生磁石效应, 倒吸日本有限的经济资源, 是日本对华经贸联系中的明显矛盾心态。表现在战 略层次上, 则体现为一种既利用又防范的反复性与 保守性政策。发展与华经贸关系的积极性来自于促 进日本经济复苏的厚望, 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影 响力又时常让日本因身边竞争对手的悄悄膨胀而感 到威胁。因此, 想方设法限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减 少中国经济对东南亚的影响力, 把中国限于区域合 作的较低层面, 从而削弱中国的大国地位, 为日本实 施谋求亚太主导地位的战略铺平道路, 就成为日本 对华经贸合作中标志性的策略反应。 接触和实用主义+ 威慑和防范心理的双面性表现 采用务实、 折中而温和的对华政治策略基调无 疑出于日本全球战略的考虑及亚太战略中作为支柱 的中国的重要性提升的现实。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 官方提出的/ 三个转变, 两个协调0的对华新主张就 充分体现了借助中国的力量实现其大国战略的对华 外交归宿点。首先, 日本要重振/ 联合国中心主义外 交0, 争取尽早删除旧敌国条款, 挤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