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66397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读第四十一的观点综述以及我的感想读完第四十一这本书我很有感触,小说篇幅虽然不长,故事情节也很容易理解,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却是深刻的,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它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大不一样的,可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下面我就列举两位读者对这部小说所提出的他们自己的观点。第一篇:试论玛柳特伽的性格魅力兼谈第四十一的“孤岛爱情”文章来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 年第 3 期,第 54-60 页, 试论玛柳特伽的性格魅力兼谈第四十一的“孤岛爱情” ,作者: 袁素华。文章主要观点概括:玛柳特伽的性格魅力首先基于其性格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她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

2、” 。她有着特别顽强的生命力; 她单纯,倔强,有点执拗,认准目标就走到底; 她严守诺言,说一不二; 丰富的性格包含着多重的矛盾。但玛柳特伽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别是其性格中的多重矛盾并没有导致她“性格分裂” 、 “不完整”或“前后不一致” ,相反,它们始终都和谐统一于这个性格整体中,这也是她性格的最大魅力所在即“始终不一致”中保持“始终一致” 。她“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第二篇:第四十一的心理学分析文章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5 期,2005 年 9 月, 第四十一的心理学分析,作者:肖沁浪

3、,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文章主要观点概括:拉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对女主人公玛柳特伽的心理刻画 2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十一的弗洛伊德趋向主要表现在:玛柳特伽的人格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玛柳特伽打出第四十一枪的抉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更是正合卯榫。第三篇:爱情十字架背负的宗教情结第四十一个的宗教象征意义初探文章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 6 月,第 4 卷第 2 期,28-31 页, 爱情十字架背负的宗教情结第四十一个的宗教象征意义初探 ,作者:孙建芳,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文章主要观点概括:作者认为

4、宗教情感在小说中有着浓厚而又不自觉的流露,从人物形象、衣着装束、语言动作到思维习惯及至整部作品的结构模式,无不充满了鲜明而突出的宗教色彩。全篇从宗教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上帝的复杂关系,作者谈到:叶甫秀科夫背上十字交叉地背着武装带,作“”字母形,使人觉得如果他转过身来,他前面应当有一个字母“” ,这似乎就为全书定了了宗教话语及情感的基调,即基督教“耶稣复活节” 。文章分析到小说中被烧掉的鱼和被枪决的中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祭品,是牺牲。 反复出现的词“一星期”也有宗教意义, 因为上帝用七天完成了创世纪,发大洪水前也只给了挪亚七天的时间建造方舟。 “在启示录里, 七起

5、着重要的作用:七座教堂、羔羊的七只角和七只眼睛,龙的七颗头以及上帝双怒的七个金碗,而启示录里盖有七印等,诸如此类的新颖观点,作者在文中都一一做了分析。让我们领略了俄罗斯文学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和宗教情结。以上是其它读者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读完之后深受启发,颇有感触。下面就是我在读过第四十一这部小说之后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想。一 “蓝眼睛”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我认为“蓝眼睛”是整个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3小说取名叫第四十一,但按照常理玛柳特伽一开始就完全有机会在她的生死簿上添上这第四十一笔,只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地位而暂且搁置了。如果说中尉的举白旗以及红色政委的命令使玛柳特伽暂时停止了扣动扳机,那么中尉

6、的那双蓝眼睛就是使她放下枪的神秘力量。在阿拉耳海上,当她“望着发寒光的白色太阳,正向着天鹅绒似的碧蓝的海里沉下去”时,便感叹到:“好蓝啊,蓝的比都不能比了。蓝的象我的妈呀!你的眼睛活象海水一样蓝!我瞧着好象曾经见过似的。这使玛柳特伽对中尉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去了解这个连红色政委都没有的蓝眼睛的家伙。之后,两人波澜起伏的经历,渐渐使她对他产生了好感。在中尉生病时,她看着“那变得模糊的蓝眼睛一下,她一阵心酸,伸出手轻轻的抚摩中尉蓬乱的鬓发。她用双手抱住他的头,温存的低声说:我的蓝眼睛的小傻瓜 。”表现出了无限的柔情与疼惜。她最终向中尉表白时说道:“那是一对什么眼睛呀?你的眼睛真危险呀!对女人危险

7、,一见就钻到人的心里去了!真是撩人的眼睛!”也说明了她被蓝眼睛深深吸引了。而她最终被他征服,也是由于“他惊奇的睁着蓝眼睛望着她,他这一看,把玛柳特伽心里的情火煽起来了。她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小说最后,她跑到被她击毙的中尉面前, “跪到水里,把打碎了的死人头搬起来,她忽然在尸体上,颤抖着,脸上沾着红色的血块,伤心的低声哀诉起来:“我的亲人!我干了什么啊?你醒醒吧,我心爱的蓝蓝眼睛的人哪!”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玛柳特伽正是被这一对不寻常的蓝眼睛所吸引、着迷,一步步的掉进中爱河,而小说也是按此线索一步步的发展的。二试分析女主人公玛柳特伽的性格特点。玛柳特伽从小生活在贫苦的农民家,孤苦无依,受尽了资

8、产阶级的剥削与压榨,因此,她的革命性特别强。为了参军,她与军队订立协约“不得照妇 4女那样生活,在劳动者彻底战胜资本家之前,不得生儿育女” 。她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生活在男人堆里,她仍保持自己的贞洁,不为男人的诱惑所动,再加上一手好枪法,便赢得了那些男人们的尊敬与红色政委的赏识。如果不是心中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她对中尉所属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憎恶与怨恨,因此她对中尉也始终存有一份莫名的“恨” ,只是当爱情降临时, “爱”的强大力量使“恨”淡化了,但“恨”并没有消退,而是爱恨交织。只要不损害到红军的根本利益,在玛柳特伽的心中,爱与恨是可以调和的,并且它也一度把

9、两者控制的很好,正因如此她和中尉在孤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可是,可怜的中尉偏偏要亲手逾越玛柳特伽心中的底线,逼她开响了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枪。第四十一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即作者!隐藏在暗处,掌握着故事的讲述速度、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情节的设置。这些都在叙述者不容置疑的设想和判定当中。为了突出特殊时代政治立场和阶级意识,叙述者有意强化玛柳特伽作为赤卫队员、神枪手的一面;在和中尉的交往中又有意突出二者的冲突。虽然迫于人物性格自身的发展逻辑,故事中叙述了玛柳特伽个人情感上的冲突、对中尉的好感以至爱情;但读者很难听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个人情感和意识形态冲突最为激烈的最后一幕,当玛柳

10、特伽看见中尉向白党船只跑去而端起枪的时候,叙述者只让她记忆里闪现出政委“不能交活的给他们”的话,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响起了地球毁灭似的轰响”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恋人与敌人、开枪还是不开枪的激烈斗争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让阶级意识毫不费力地战胜了个人情感,配合了当时政治的需要,却牺牲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作为有良知的文学家,迫于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拉夫列尼约夫最后还是让玛柳特伽倒在中尉的尸体上,伤心地哀述:“我的亲人”弥补了前文内心情感的缺憾,但也给当时“左”的批评家留下了攻击的把柄,认为小说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而大加讨伐。三试评价中国特殊年代里对小说第四十一的批判。重温当年人

11、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和争论,在那种特殊的年代,不管是苏联还是我国的批评者们最不能容忍的据说是小说作者凭空杜撰了一个不可能 5发生也不应该发生的故事情节在两大阶级生死大搏斗的残酷的环境中,一个贫苦出身的红军女战士,竟然同一个本应作她的“枪下鬼”的敌人相爱。特别叫他们义愤填膺的是,玛柳特伽甩开我们的红军战士,她的阶级兄弟不爱,却去爱一个白党军官!这个故事被人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指责为宣扬阶级调和。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只要和资产阶级沾边的事似乎都会被大力地否定和批判,人们的脑海里已经没有了文化知识的真实和客观性,更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如果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宣扬阶级调和论,

12、更没有站在革命的反面,相反它使女主人公站在了爱情和革命事业的交叉点上,通过她一系列的矛盾挣扎以及她最终坚定的选择,来突出玛柳特伽革命意志的坚定,以及她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我想把主人公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主题比那种平白的叙述要深刻的多吧。一方面, “由于有了这对碧蓝清澈的眸子,整个生活都充满了光明。一时间,几乎忘掉了令人愁闷的咸海,仿佛鱼汤咸涩、面粉酸苦已经不那么使人作呕了。在洪波浩瀚的咸海彼岸所过的那种动荡不安的战斗生活,曾引起玛柳特伽模糊的惆怅与向往。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 但另一方面, 只要一触及政治、阶级、战争的话题,两人就各不相让,恶言相向,甜蜜的情话变成恶毒的谩

13、骂,玛柳特伽更是大打出手。然而一记耳光打过去并未能解开中尉是她的情人又是她的敌人的心结。如果说这爱恨冲突的紧张有时可以在一记耳光下得以缓和和释放的话,那么在敌舰出现之际,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那时中尉狂喊着“乌拉! 我们的” ,发疯似地划向敌舰,他口里有极重要的军事情报,若让他活着返回敌营,必然给革命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她已经没有另一个选择,“紧咬住嘴唇” ,捡起得意忘形的中尉扔下的枪,最终发出了第四十一枪。不是她不爱中尉了,而是她也非常爱自己为之战斗的人民政权;她理解中尉的冲动,正如她明白自己此时为什么要举起枪。可想而知,玛柳特伽要射出这一枪该要承受多大的心理负载。她最终做出的选择说明了,在她

14、心中,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中尉的身份地位也是永远与她相互对立的,正是这两个无法改变的“永远” ,使第四十一枪成为了必然。 6我想这就是文学与现实的区别与联系,文学永远来源于现实,但也永远高于现实,诚然,在现实的革命年代,是不可能发生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爱情的,就算萌生了这种念头,也要绝对的压抑,绝不能像玛柳特伽那样和自己的敌人发生了关系。可是,作为文学作品,作者是有权利甚至是有必要把主人公设置在特殊的环境下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主人公的个性才更加鲜明,文学才能产生它独特的美感。以上就是我对小说第四十一的一些简单的思考,其中如有不妥之处,希望老师给予指正。2007 年 5 月 13 日星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