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648850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读教材夯基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填表,脂质,脂质,脂质,蛋白质,2,暗,亮暗,连续的,两层,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流动性,流动镶嵌,1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试以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多个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的排布状态和在细胞膜上的排布状态,并分析其原因。,提示:,分析:(1)水空气界面: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2)细胞膜上:因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依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特点,故呈现如图所示状态。,2温度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如何利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这一观点。 提示:在不

2、同温度下诱导人鼠细胞融合,据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的时间来判断。,1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分析 (1)方法:,绿色荧光 红色荧光 染料标记 染料标记 小鼠细胞 人细胞,跟随名师解疑难,(2)现象:开始:,一半发绿色荧光 另一半发红色荧光,40min后,两种颜色荧光均匀分布,(3)结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运动的,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温度、膜流动性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1)温度高时,膜流动性大,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温度过高,膜的流动性过大,甚至破坏了膜的结构,反而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温度低时,膜的流动性下降,膜的运输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特别提醒膜的流动性是指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

3、质分子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自读教材夯基础,1结构模型填图,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流动性,蛋白质,蛋白质分子,运动的,糖蛋白,细胞识别,糖被,2结构特点填空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 。,流动性,1有人在实验时发现:在一定温度下,细胞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有75%的排列不整齐,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表面积扩大,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据有关内容解释上述现象。 提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温度可影响膜的流动性。,2实验表明,将两种不同的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掺在一起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在这

4、里起识别作用的是细胞膜上的何种物质? 提示:糖蛋白。,跟随名师解疑难,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一些糖脂和胆固醇。 (2)糖脂和糖蛋白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3)脂质和蛋白质分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呈不对称性分布。,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结构基础: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2)实例证明 :质壁分离与复原、变形虫运动、胞吞和胞吐、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3)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加快。,3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

5、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特别提醒 细胞膜组成中的蛋白质有部分起载体作用,由于其特异性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其运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只在物质交换时才能体现出来。,自读教材夯基础,1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连线,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填空 (1)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 ,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 ,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 ,进入细胞内部。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 ,然后移动到 处,并与之融合将大分

6、子排出细胞。,表面,小囊,囊泡,细胞膜,囊泡,1主动运输需要的能量主要通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提供。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无机盐。请解释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给作物松土? 提示:松土增加土壤O2含量,促进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主动吸收各种无机盐离子。,2从主动运输的条件角度分析,与主动运输有直接关系的细胞器有哪些? 提示:能量线粒体;载体蛋白核糖体。 3胞吞和胞吐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与膜的流动性是否有关? 提示: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跟随名师解疑难,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氧气浓度:,(3)温度:,特别提醒 载

7、体蛋白具有专一性,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小分子和离子的运输方式,大分子颗粒状物质以胞吞和胞吐方式运输。,例1 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由决定 B神经细胞膜上有识别功能的是 Cb 可表示肌细胞吸收氧气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有关,与无关,答案 B,例2 下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 ),ANa BK C胰岛素 DCO2,答案 B,(1)据分子大小判断:,(2)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逆浓度

8、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在研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时,发现与下面曲线相符,最可能是下列哪一过程 ( ),A葡萄糖从血浆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 B兴奋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氨基酸 D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答案:C,1.温度对生物膜流动性的影响。 2.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探究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典例剖析,下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

9、。这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_相对应。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 (3)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 _的活性。,(4)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

10、呼吸条件,乙组_。 c_。,实验结论: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 b_。,解析 (1)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推测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磷脂。(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途径排出的,由图可知,盐分是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并且不需要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方式。(3)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该毒素不影响物质运输时的能量供给,Ca2吸收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因此该毒素影响了运输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4)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最主要的区别为是否需要能量,而能量主要是通过细胞的有

11、氧呼吸提供的,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变量应是能否进行有氧呼吸,因变量是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速率。,答案 (1)甲 磷脂分子 (2)被动运输 (3)乙 载体蛋白 (4)b.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a.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归纳拓展,生物实验题解题技巧(三) 实验对照加减法 (1)适用实验:若实验的操作步骤中需要进行对照,就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解答 。 (2)方法: 减法原理:实验需要消除或减去某变量,从而反映出某些特征。例如探究光合作用中 CO2 作用的实验,实验组就需要用 NaOH 除去 CO2,即减去了变量。,加法原理:实验需要施加某变量,从而反映出某些特征。例如探究某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实验组需要饲喂或注射某激素,即施加了变量。 自身对照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如探究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中,先依据减法原理在完全营养液中去掉某种矿质元素,培养一段时间出现了某些症状之后,再运用加法原理补充这种元素。,点 击 下 图 进 入,点 击 下 图 进 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