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49585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9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鉴赏 43 题【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宋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凌波仙子:即洛神。山矾: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也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1)这首词写出了水仙花的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哪些感情?(5 分)(2)这首诗在写作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1)特点:姿态轻盈,香气氤氲,素洁高雅。感情:对水仙花的喜爱和赞美, (特点 3 分,感情 2 分)(2)比喻。把水仙花比作凌波仙子,好像是有微

2、明的月光下轻盈漫步。写出了水仙花姿态之美。想象。颔联问是谁人招来了让人断肠的精魂,种成了水仙花来寄托愁思。这是大胆的想象。衬托。颈联说水仙花倾国倾城,只有山矾和梅花能够和它相提并论。以山矾与梅花之美衬托水仙花。 (每种手法 2 分)【心夷详解】从题目看,黄庭坚写这首诗,是因为王充道送来了五十支水仙花。可知,黄庭坚一定喜欢水仙花,不然,王氏不至于这样做。那么,此诗一定会描写水仙花,并对水仙花进行赞美,从而表达喜爱之情。第一句中的“凌波仙子”指的是洛神。本知识点学生应该知道。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写了一篇洛神赋 ,很出名。其中有名句:“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意思是,她身体轻盈快捷如

3、同飞凫,飘忽游移就像神灵,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轻尘。这几句是写洛神姿态轻盈迅捷的。黄庭坚本诗是写水仙花,当然就是以洛神为喻,赞颂水仙姿态之美。第二句“水上轻盈” ,既承前写洛神的姿态,又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水仙花是养在清水里的,它婷婷出于水面,就像洛神婷婷舞于水面一样。两者有相似之处。所谓“微月” ,就是新月,就是眉月,因其月光较淡。 “步微月”是指淡淡的月光下,洛神在水波上漫步。首联以洛神比水仙花,一方面以洛神之美貌暗示水仙花之清丽,另一方面以洛神姿态之轻盈写水仙花姿态之美观。不过,洛神在水面上是活动着的,而水仙花其实是不动的。这个比喻有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然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

4、写呢?大概是作者欣赏水仙花时,看得出了神,产生了幻觉,在他的眼前,水仙花幻化成了洛神。颔联别出心裁。第三句问“是谁招此断肠魂” ,第四句说“种作寒花寄愁绝” 。意思是,水仙花的前身是让人极度悲伤的魂灵,不知被谁抓住,种在水里,长成了水仙花,让它在寒冷时节开放,借以寄托无边的哀愁。把灵魂种到水里,还让它长成水仙花,这乃是大胆的想象,非一般人所能道出。其实,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借水仙花来抒发伤悲之情,也不是说水仙花最适合借来寄托伤悲之情。而是说,水仙花太美了,它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能给人的感情带来强大的冲击力。也就是说,诗人这样写,无非是说水仙花让自己感到震撼。颈联的“含香” ,突出水仙花香气浓

5、郁的特点;“体素”表现水仙花洁白高雅的特点。 “倾城”是说美到极到。山矾原名郑花,又名七里香,早春开花,花洁白,有浓香,恰与水仙相似。山矾是弟梅是兄,把山矾、梅与水仙并在一起,就是要以山矾和梅花之美衬托水仙。这是正衬。不过,黄庭坚这混账小子,先把水仙比成美女,接着又用“弟”与“兄”与之并提,真是大煞风景。泥巴做成的男人,怎么与清水做成的女儿相提并论?黄庭坚这样写,也许是故意出奇,企图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咳咳,真小家子气。尾联更是出人意表。 “坐对真成被花恼” ,初看很可能被认为因花而懊恼。其实,黄庭坚再浑,也不至于傻到先褒后贬,自相矛盾。他是在说水仙花太好了,以至于心都被它撩拨乱了。一种花,无

6、论是让人高兴到极点,还是让人伤感到极点,都说明这花太过动人心魄。水仙花也不例外。这正好照应了前边的“断肠魂”和“寄愁绝” 。当诗人的心被它撩乱,便禁不住起来,走出门外,不觉粲然一笑,浩瀚奔流的大江顿时映入眼帘。这就是最后一句的意思。这里的雄浑壮阔景象,与前面的纤细柔弱的景象,一个是壮美,一个是秀美,两都竟然因为“出门一笑”和谐地剪接在一起,实在令人惊奇。总的来说,黄庭坚这首诗称得上好诗,我以为。【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路宋邹浩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岭南途中。作者因敢于直谏先后被放逐两次。(1)首句将“赤

7、路”比作“龙蛇” ,那么下面三句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赤路如龙蛇”这一特点的?(6 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个性品质?(5 分)【答案】(1) “不知几千丈”以龙蛇的长度写“赤路”绵长。 “出没山水间”以龙蛇的出没不定写“赤路”的曲折。 “一下复一上”以龙蛇的上下低昂写“赤路”的起伏。 (每点 2分)(2)托物言志。展现了诗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个性。本诗借路的绵长曲折起伏,突出了所行之路的难行,最后又以与之同俯仰,表明自己甘愿走在这样的路上,暗示出不敢随俗俯仰的傲骨英风。 (指出“托物言志”2 分,指出个性并加以解说,3 分)【心夷详解】这是咏物诗,结合注释,可

8、以明白,这首诗一定是写于被贬谪的路上。一个正直的人在被贬谪的路上,咏自己眼前的路,无疑会写出路的特点,并通过咏路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又一定与他的被贬有关,与它的个性有关。这种借写物来表现其思想感表的方法,叫作托物言志。“赤路” ,一定是前往岭南的路,之所以叫赤路,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方炎热,赤日如火;二是南方多红土。 “龙蛇”是喻体,龙蛇有何特点,赤路就有何特点。 “不知几千丈”是说龙蛇之长的,龙蛇如何长达几千丈,则太大了。这里还有夸张的意味。本体是赤路,则这一句突出的是路途之长。出没山水间,是说龙蛇在一会儿现身,一会儿入水。以之喻路,是说路一会儿能看见,一会儿看不见。是说赤路屈曲延伸,

9、忽隐忽现。一下复一下,是说龙蛇一会儿位置高,一会儿位置低,自然是说赤路或高或低,上下起伏。一连三句,写出了赤路的三个特点。第五句的“伊”是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没有实在意义。 “予独何为”是个问题,意思是,我一个人在做什么呢?末句作了回答:与之同俯仰。之,代路。俯仰,低头和抬头。本句的字面意思是,随着路势的起伏,自己也一高一低地走。其内在含意,结合注释也可以弄得清楚:与贬谪路同俯仰,表明诗人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这样的诗句就能表现诗人那么犯颜直谏的勇气,对于国家的耿耿忠心。【之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桃 花 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

10、处边?【注】这首诗是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1)请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 (6 分)(2) “石矶西畔问渔船” ,一个“问”字,奇妙无穷,请简要分析。 (5 分)【答案】(1)本句写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隔着云烟忽隐忽现。它描绘出幽深而神密的境界。它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飞桥静,野烟动,使画面有动有静,生动形象,如在目前。“隔”字把飞桥和野烟结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表现了飞桥时隐时现的特点。 (释句 2 分,动静结合 2 分,赏析 “隔”字 2 分。 )(2)从结构上说, “问”字引出了诗歌的后两句,后两句正是所问内容。

11、从内容上说, “问”字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从表达效果上说,它使诗人与诗中所绘环境融为一体,使这幅山水画中有了人的活动,更显生活气息。 (第一点 1 分,后两点各 2 分。 )【心夷详解】题目“桃花溪” ,只三字就给人许多美感,让人心旷神怡。由此三字,凡读过桃花源记者,都应该回忆起陶公的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种美,非独亲历者能感到,读书者亦能感同身受,陶陶然醉于其中。题目与注释告诉我们,这首诗一定要写景,这景一定与桃花和溪水有关。这首诗一定会抒情,这情一定与桃花源有关,与隐居有关。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 ,太棒了。它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宝库

12、里最富有表现力的诗句之一。首先,它描绘了一幅如同仙境般的动感画面。这不是一般诗句所能比拟。“隐隐”写出飞桥的若隐若现,忽隐忽现。飞桥,凌空横跨之桥也,一个“飞”字,写出桥的凌空之势,让人只看到桥身,看不到桥下。正好呼应了下面的“隔野烟” 。野烟,乃山中云气。云气缭绕,忽浓忽淡,忽少忽多,把个飞桥映衬得如有如无,如真如幻。桥的静的,雾是动的,桥是青的,雾是白的。桥是有形的,雾是变幻无方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不是一般的静态的画面,而是一幅动感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其次,它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不是一般诗歌所能比拟。一座飞桥,飞桥在哪里?当然在山中,当在溪上,当然在溪的上游。不然它何能出现

13、?不然它何以能飞?不然又怎么与桃花溪相关?野烟,还要隐隐地隔飞桥,当然是时浓时淡,有时有无的。除却山中雾气,何物能够如此?所以读到此句,我们就不仅仅是看到飞桥,看到野烟,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背景,高山野谷,山谷中雾气蒸腾,树木葱茏,都与飞桥一样若隐若现。桥下溪水潺潺,雪白的浪花溅向两岸。两岸桃花缤纷,花光如颊试问,哪首诗的哪一句能够像这一句这样逗起人的无限遐想?因为第一句表现力太强,所以多说了几句。嘿嘿。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 ,同样精彩。石矶,就是水边突出的巨大石头。它和渔船都让人联想到桃花溪。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的眼前定然出现这样的画面:溪边怪石嶙峋,水波在石边轻轻摇荡,也许有小鱼

14、儿在石边嬉戏。溪水在缓缓流尚,上面浮着片片桃花,而渔船,正悄然向岸边靠来。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走了来,向着渔船上的人发问了。一个“问”字,把诗人形象拉进了诗中,使读者不能看到美妙的山光水色,还看到人的活动。 “渔船”在这里当然代指渔人。诗人问渔人,问的是什么?是后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整天地随着流水飘荡,那么,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呢?这一发问,显得诗人有点呆傻,因为这渔人已然不是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渔人,而且,即使是那个渔人,他也找不到桃花源了。然而,我们又不能说诗人呆傻,因为他只不过是用这种问题,表达自己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对那种自由自在、从容不迫生活的向往。明知道对方

15、不知道,却还要发问,真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显示了他希望获得答案的迫切心情。【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徵 招南宋姜夔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 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葓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注】一丘:隐士隐居之地。(1)下阕在写作上技巧上有何特色?结合下阕词句作简要分析。 (6 分)(2)这首词中作者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5 分)【答案】(1)比喻,将剡上山峦比作女子的发髻。拟人, “似怨”赋予剡中山以人的情态。用典。运

16、用谢幼舆的典故,表达隐居的志向。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这样的景中寄寓了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无法如愿隐居的无奈和伤感。(2)时光流逝的伤感。 “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即表达此意。倦于漂泊之感。 “客途今倦矣”就是直抒此情。对山林的喜爱。 “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对此作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从“也孤负、幼舆高志”可以看出。心愿难以达成的无奈和伤感。从下片末句可以看出。【心夷详解】“徵招”是词牌名,与词本身内容无关。在此忽略不计。“潮回”即退潮。 “却”的意思是“再” , “却过”即再次经过。 “居士”指隐居不仕的人或文人雅士,在此应是前者,代指诗人自己。其实他并非居士,以此自称,表示愿望而已。前两句是说,在退潮的时候,我乘着一叶扁舟再次从西陵浦经过。句中的“仅容”突出扁舟之小,但似乎还有另外的意味:这样的扁舟,只承载居士,不承载名利客。这个意思未必是作者真意,心夷姑妄言之也。三四句表面是说,离开的时间并不长,可是黍却已长得这般茂盛了。离离,茂盛的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