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6323510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1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原理第1节 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影响。这种教育的随机性,往往使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狭

2、义的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这种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 2、这种教育有专业的教育者; 3、这种教育通过哟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2、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总和。3、 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 意义:首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最后

3、,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 (2)社会教育(狭义)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社会教育的类型:社会举办型、学校举办型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融合性、补偿性。 (3)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特点:职能的专门性、内容的系统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形式的稳定性,手段的有效性。4、 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

4、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卢梭(法国)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原则,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 (3)斐斯泰洛齐(瑞士)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4)洛克(英国)主张国家教育与民主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白板说、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始诞生。 (2)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第2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的

5、发展(1) 教育与人口 教育与人口数量、教育与人口质量、教育与人口结构、教育与人口迁移、特定人口群体与教育。(2) 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B、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3)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6、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无法取代教育。(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 C、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四)教育与文化 二者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2、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的共同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 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 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

7、3)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

8、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 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四)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 (1)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2)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3)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 展。(4)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第3节 学校教育制度1、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国家强制性(2)公共性(3)免费性(4)基础性2、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现代学制从性

9、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1) 西欧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条件优越,学术性强,属于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于生产性的一轨。(2) 美国的单轨制(3) 苏联型学制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它吸收了西欧双规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3、 我国现行学制的层次:(1) 学前教育(幼儿园)(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3)中等教育(全日制

10、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第4节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2、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自身的发展需要。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学说。4、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

11、)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 我国的教育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6、 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5节 教育研究1、 教育研究的特点教育研究主体

12、的综合性、研究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研究方式的伦理性、教育论证的复杂性。2、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 5、行动研究法 第2章 中学课程第1节 课程概论1、 课程指学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1、课程标准总纲、分科课程标准2、教材教材编写的要求(形式要求、内容要求、文字要求); 教材编写的改革:(1)内容呈现时代特征(2)形式发生较

13、大改变(3)由 “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3、 课程类型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形成的课程类别。 (一)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固有的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3) 有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 不足:(1)所提供的教材注重逻辑系统,易导致重记忆而轻理解的倾向; (2)过分地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因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系统,忽视了学 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 (3)过分地强调学科内部的完整性,割裂了不同学科的联系。 (4)过分地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