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59372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艺工作座谈会专题片解说词片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百花齐放耀梯城 云阳县文化文艺发展纪实云阳,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以其大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博大的历史人文资源宝库,流淌着深厚文化艺术根脉,跃动起一方水土人文荟萃的耀眼光芒近年来,云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央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文艺规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不断深化文化艺术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全县文化文艺工作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文化强县、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创了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紧贴

2、时代 构筑文化艺术高地文化艺术的高度就是文明的高度。云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特别是习总书记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全县层层传达学习。召开全县文化艺术专题会议,高瞻远瞩,精心谋划,统一全县干群思想,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动“文化强县”战略,为全县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绘制蓝图、定向导航。 规划先行,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云阳县文化发展规划、云阳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事业发展繁荣指明方向。体制机制推动,先后出台云阳县文艺创作奖励办法、云阳县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为文艺工作保驾护航。强化保障,设立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奖励专项资金,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实施

3、文艺人才培养战略,科学制定文艺人才培养规划和文艺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培训进修、专题研讨、考察采风、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修养和艺术水平,努力孕育各文艺协会专业领军人物,省级会员由最初的11人发展到49人,国家级会员由零发展到现在的8人。全县文艺队伍快速壮大,各文艺协会会员共有1200余名,文艺协会12个,民间文艺团队579个,特色文化研究会3个,实现了传统艺术类型与地方文化特色的结合。 文化惠民 夯实文化艺术基石 云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优先位置,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全县文化建

4、设累计投入达到8亿元。把最好的地段拿来办文化,这样的气魄在云阳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得以集中展现。这座总投资2.8亿元,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剧场、电影院、宣传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艺作品陈列室、文艺活动室为一体的文虎艺术中心,成为云阳文化地标与“会客厅”。字幕:文化馆、图书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新建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陈列馆达到5个,居全市区县第一。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街道文化中心,390个农家书屋,826个农村文化中心户,89个社区书屋覆盖全县,为百姓织就了一张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群众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

5、,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百姓的文化生活添薪加火,全县人民正享受着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的持续幸福。乡镇综合文化站“五+X”标准化建设模式全市推广。云阳电视台成功创建二级台。县城和集镇已开通高清互动电视。建成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每月发送阅评信息。云阳电影院2014年票房收入达到360万元,位居全市县级第一。以硬手段提升软实力,以高投入增进民生福祉,云阳文化建设迈出铿锵步伐。文艺工作向基层、向农村、向边远山区倾斜,为山区群众送去温暖,送去欢乐,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文化民生的要义所在。近年来,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委、县文联、县艺术团等精心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全县42个乡镇开展“送

6、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对联、送展览”到基层的“六送”活动达10万余场次,流动舞台车、流动电影放映队等如“文化天使”般奔向基层,为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展开了有益的探索。突出特色 培育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在全县城乡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突出主题、丰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一节一会一展”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精心打造国际登梯节(摩托车登梯赛)、“张飞庙庙会周”、锦绣云阳文化艺术展,通过活动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开展乡镇“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7、依托各乡镇特色产业,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如:“栖霞油菜花节”“水口荷花节”“巴阳枇杷节”“土家女儿会”“宝坪高粱节”等节会活动,展示地方特色,助推经济发展,形成了“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梯城大舞台”群文活动品牌。将“梯城大舞台”打造成集选拔、竞赛、展演、展览等为一体的综合文艺品牌。开展“邻里一家亲、周末喜相逢”社区文化活动、“我是草根明星”综艺选拔活动、“舞动未来”坝坝舞比赛、“云阳好声音”全民唱歌活动,举办民俗文化展演、青年歌手大赛、本土歌曲大赛、年度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等文艺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年年有精品”,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唱响了特色文艺活动品牌。深入

8、生活 给力文艺精品创作 云阳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人才富集。近年来,全县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写,植根人民、扎根生活,瞄准优秀题材、集中优势资源,启动创新模式打造文艺精品,讲好云阳故事,发出云阳好声音。 大型方言话剧彭家楼子走出重庆,参加由文化部、广东省政府举办的深圳文博会演出,并成功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文艺创作成绩斐然,近三年来,创作或出版长篇小说空巢等20余部,诗集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等16部,散文集一朵花的葬礼等11部,个人摄影专集光影人生等6部,书画理论专著烟雨墨痕等5部,音乐作品天下龙缸等80余首,乡恋等小品20余个,竹枝词等舞蹈30余个。先后有

9、6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地方文献成果丰硕,编辑出版了何处春江无明月、名家话云阳、老城记忆、程德全研究文集等文化文艺专辑30余种。 文艺载体多样化。已经走过4年风雨历程的长河文艺杂志丰富和发展了云阳文化,既为云阳文艺人才成长成才搭建了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又激发了云阳人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力。云阳摄影报、云阳书翰、云阳诗风等专业文艺报刊的创办,进一步推动了云阳文艺事业的发展壮大。 春风拂面,浸润心灵。以文艺形态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人心,提振精气神,满满地都是正能量。创新驱动 文旅融合开创新篇 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文化产业将如何作为? 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

10、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云阳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产业在全县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清晰而准确。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文化创意特色园,培育、引进、扶持6大传统文化产业和知名文化企业,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与科技、金融、创意等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打造了张飞庙、三峡梯城等文化旅游景区名片,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网络体系。在外滩步行街、滨江公园、中环路、城中城广场等地段,重点建设了一批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休闲项目;组建了云阳县艺术团、重庆哈格咋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扶持了妤菲网络科技、品潮科技等新兴网络传播企业;培育了舞佳舞艺术团、荣晖形体训练中心等众多专业艺术团体,

11、逐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了以商务印刷、包装、出版等为核心内容的印刷包装产业体系,罗兰彩色印刷包装厂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市场管理平稳可控。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占全县GDP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一带七园”百里生态经济走廊、云阳环湖公园、天下龙缸旅游景区。围绕“一带七园”百里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了盘龙芳香花漫谷、凤鸣金色稻香田梦里桃花源、龙角玉环柚子洲贵妃美食街、蔈草养心茶山庄、清水锦绣土家寨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观光园,推动生态旅游纵深发展。 利用滨水空间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旅游资源,打造全长30公里、面积400多公顷的城

12、市绿道两江四岸环湖公园,拉开了云阳人“一天、一年、一生”幸福的序幕。 龙缸景区正在打造成为以观光览胜为核心,以科普探秘、运动娱乐、养生休闲、民俗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山地体验型休闲旅游目的地,云端廊桥项目更是成为重庆旅游新地标。创新与融合,让文化产业画出一条反向曲线,不仅拉升当地经济发展,更以其强烈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助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为主题高歌、为发展鼓劲、为和谐助力云阳县文艺工作以其宏大的气魄、簇新的形象、开拓的理念、卓越的成绩焕发出勃勃生机。站在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全县文艺工作者将以饱满的热情,主动适应文艺工作新常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打造“云阳品牌”,提升“云阳创作”,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我们深信,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文艺之花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