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11776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导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过程与方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2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宿儒( ) 倜傥(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蝥( ) 攒在一起( )秕谷( ) 拗( ) 盔甲( )锡箔()() 人声鼎沸()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确凿

2、: 攒: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3、填空。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体裁),选自_。作者鲁迅,原名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积累生字词。(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让学生默读课

3、文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四)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这篇课文的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表明了一种空间的转换,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作者回忆描述了自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也因此分为两部分。这节课先解读“百草园” 部分。1、指定学生朗读“百草园” 部分。2、你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我的乐园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童年趣事;绿色童年;梦回童年(鼓励学生畅所

4、欲言,答案不求一致。)3、作为散文,一般都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这一部分的“文眼”是什么?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4、学生思考:课文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明确: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5、你认为课文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是最精彩的?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百草园”的美景。(1)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n 采用了一个特殊句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

5、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2)文中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单是: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有乌木莲覆盆子颜色:碧绿、紫红、黄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 形状: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香味:又酸又甜(3)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

6、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4)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看课文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5)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

7、女蛇故事”,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阅读的情趣,进一步涂抹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6)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冬天的百草园,不下雪“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a、学生齐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的经过。b、让学生指出,在这一段中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C、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

8、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五)小结:第一部分从见到的景物,听到的故事,捕鸟的活动等三个方面具体记叙百草园给“我”的乐趣。(六)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结合“研讨与练习”二,重点研读百草园部分。(七)板书设计:三、巩固练习(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 宿儒( ) 倜傥(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蝥( ) 攒在一起( ) 秕谷( )拗(

9、) 盔甲( )锡箔()() 人声鼎沸()(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A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

10、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4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5选出修辞手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油蛉在这里低唱,

11、蟋蟀们在这里弹琴。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C.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D.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

12、很躁,养不过夜的。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2、用原文回答:捕鸟的条件捕鸟的结果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悟课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提高描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

13、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教学难点: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与讨论。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2、导入: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伴随着“我的乐园”给予的快乐,鲁迅一天天长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到了要和“蟋蟀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在与“百草园”的依依惜别中,鲁迅先生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生活又有怎样的一种情趣。二、指导学习研讨默读课文的第10至第2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2、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3、你认为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4、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你觉得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