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598085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现代文学社团。1922 年 3 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 4人。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 、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等等京派是 30 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2、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 、 文学季刊 、 大公报文艺。民间文化形态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反思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题材,流行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几年间。这类小说由伤痕小说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批判进一步延伸,扩大到审视和反思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曲折的历史,乃至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出现的“左倾”错误,探讨造成“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社

3、会政治和心理原因,从审视历史中反思教训。 乡土文学是 20 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是一些以“为人生”为目的的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等。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

4、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她是一个叛逆女性,她有着一种叛逆女性的倔强。有人说那是性爱,莎菲没有什么性的要求嘛,她就是看不起那些人,这种人她看不起,那种人她也看不起,她是孤独的,她认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不可靠。那么她是不是就这样活下去呢?她得活下去,必得活下去,还是要活,怎么办呢?最后,她说: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吧!但她的精

5、神,她的心灵并不甘心,所以她是苦闷的。她叫喊:我要死啊,我要死!其实她不一定死,这是一种反抗。那时候,这种女性,这种情感还是有代表性的。他们要同家庭决裂,又要同旧社会决裂,新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她眼睛里看到的尽是黑暗,她对旧社会实在不喜欢,连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她也都不喜欢、不满意。她想寻找光明,但她看不到一个真正理想的东西,一个真正理想的人。她的全部不满是对着这个社会而发的。试论左联的成就和贡献:1、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 ”作为主要工作方针之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2、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

6、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 年 11 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列宁)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论旧形式的采用、门外文谈等文,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意见,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革命浪漫蒂克”倾向,无论是描写工人罢工或农民暴动,都没有失败,只有胜利,百分之百的好结果;人物是突变式的,理想化、公式化、没有生命的;缺乏艺术手腕,只是“革命” 名词的高级讲章,是脸谱主义地描写人物,方程式地布置故

7、事。3、左联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吸收革命的文学青年参加左联,组成小组。小组经常进行文学活动:学习和讨论文学理论、中外名著,交流创作,推荐好作品到左联刊物上发表,由此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鲁迅在这方面花了许多精力:看稿、指导、写序跋、帮助出版,等等。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萧军、萧红等都曾得到鲁迅的帮助,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是特定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现实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鲁迅杂文既是史诗,又是政治,充满了鲜明的爱憎情感。丰富的理论涵量。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第一、鲁迅杂文体现了

8、政治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既立论准确,分析透辟,论证严密,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同时又显示了议论的形象化,以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手法上,使深奥抽象的思想观点变成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如脖子上挂着铃铛作为知识阶级的标志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叭儿狗,吸人血又哼哼发一通议论的蚊子,等等。这些类型形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典型性,是鲁迅杂文的重大项献。第二,鲁迅杂文把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既有尖锐犀利的笔锋,又有舒缓深长的情致。往往把思想观点渗透在汪洋恣肆的感情波澜之中,既鼓舞人以战斗激情,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如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

9、的纪念等类抒情杂文,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而“友邦惊诧”论这种抨击时弊的杂文也是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第三,鲁迅杂文还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常用反语、影射、排比、夸张等手法, “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杂文造语精密,词汇丰富,文体多样,风格灵活多变,以含蓄幽默和辛辣讽刺相结合,显示了其文章风格的总特征。这在作为鲁迅杂文中最主要部分的如“友邦惊诧”论这一类短评、杂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鲁迅的杂文,是时代的战斗记录,是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有我之节烈观 、 灯下漫笔 、 春末闲谈 、 论雷锋塔的倒掉 、 并非闲话 、 论“费厄泼赖”应该

10、缓行 、 纪念刘和珍君 、 为了忘却的纪念 、 文艺与革命等。简要分析中的刘世吾人物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刘世吾是北京市某区委的组织部副部长,他年轻时候曾在北大当过自治会主席,参加过五二零游行,为自己留下过一道历经岁月风霜的光荣疤痕。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青春热情逐渐被消磨干净,他开始习惯一切“就那么回事”,成了年轻人眼中“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书中的官僚主义者并非只有刘世吾一个。其他干部,如在其位不某其政的组织部长李宗秦、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作风简单粗暴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官僚主义。然而,不管是从着墨刻画的力度,还是从人物的复杂多面上看,刘世吾

11、形象的生动鲜明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人。首先,虽然冷漠,但刘世吾并非一个高高在上对下层一无所知的人。当林震打算向他反映王清泉的工作问题时,他还没等林震说完,就先一步道出了王清泉的所作所为。林震吃惊于他的料事如神,而他则慢条斯理地说:“他老兄什么时候干什么我都算得出来。”然后对麻袋厂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厂中一些重要的人物的性格脾气了如指掌。这个细节说明,刘世吾虽然表面冷漠,对于工作却并不懈怠,与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李宗秦有很大差别。其次,刘世吾并不像韩常新那样浅薄无知,只会做表面文章。他喜欢读书,诗歌、小说,甚至童话他都读了不少,对于一些名家如屠格涅夫、英沙罗夫都相当熟悉。当韩常新带着轻蔑玩笑的态度说

12、自己以后也能随便写写小说的时候,他不无讥讽地说:“我们可以放心,至少在这个行星上不会看到您的大作。”从这一点看,他的审美趣味是很高的。而他积极学习刚出台的拼音草案也说明,他所谓的冷漠,只是表现在工作人事方面;而内在的学习动力其实一直没有消退过。再次,刘世吾对错误也并非一味地采取冷漠回避态度。他有一套很有典型意义的“条件成熟论”。一旦时机成熟,他会在很短时间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雷厉风行程度,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个精明能干的官员。并且,他本身不会犯任何常识性的错误,像王清泉那样因为男女问题而被处分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最后,他身上没有一般官僚习气中那种对下属傲慢无礼的缺点。对于刚刚来到组

13、织部,浑身热血沸腾,屡屡挑战他权威的年轻人林震,他并没有采取报复或者打压,而是友善地与其交流意见、心得、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岁月风霜在某种意义上,他对这个年轻人是十分真诚和包容的。这固然是因为林震力量弱小,根本不足以引起他回击的想法;但也可看出,他对那些年轻单纯的人是非常有好感的。综上所述,用单纯的“官僚主义”去概括刘世吾这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他这个形象之所以不朽,也绝非只因为单纯的“官僚主义”四个字。V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

14、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20 世纪 80 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

15、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 1957 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 、“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

16、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联系:伤痕文学(小说)”的概念产生不久,又有了 “反思文学( 小说)”的提法出现。这两个概念的出现略有先后,各自指称的作品,大体上也可以按时间加以排列。但是,在特征上两者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晰,有的作品,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